导读
儿时,我们每当仰望天空时,凝视着一闪一闪的星星,不一会儿便入了迷,看着广阔无垠的深空,心里总会发出类似这样的疑问:这个世界究竟有多大啊?天空有多深呢?那边一颗星星怎么那么亮呀?如今,我们长大了,有些人,刻苦钻研于学习;有些人,奔波忙碌于工作;有些人,则是年近半百,为一个美好的家庭操心操力着。一样的是,我们都没有耐心再去探寻那些儿时未知的梦了!
在哈勃30周年来临之际,我决定写下这篇文章,献给我们曾经充满好奇的天文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您看看,我们现在了解的宇宙,究竟是什么样的?从宇宙观的视角看待人生。
来源:纪录片《哈勃三十年:揭示宇宙奇观》
一、永恒不变的真理——物理定律
深夜仰望天空时,你会想到什么?
看过西游记的我们可能都会联想到:上有天庭,下有地府,中间有人间,认为三界各有各的法则。但是,牛顿出现了,他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被宣称为历史上第一个适用于全宇宙的理论,并且真的解释了天体运行。
在外有引力作用下的天体运行
而到了十九世纪,物理学家们还发现:每个化学元素都有各自唯一的特征——光谱。也就是说,随便找一下气体,进行光谱分析,就能准确判断这里面含有哪些元素。知道了这一点,物理学家们都兴奋不已,立马分析了太阳的光谱,发现太阳也不是什么稀奇的玩意,和我们地球一样含有氢、碳、氧、氮等元素。正是这些了不起的发现,我们渐渐发现:宇宙其他地方物理定律和我们地球是一样的,一下打破了“三界”不同法则的幻想。
二、宇宙的起源
知道了物理定律是永恒不变的,那么,我们是如何靠物理定律推导出宇宙起源的呢?宇宙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1、物理定律的局限性
其实,我们已知的物理定律其实是有局限性的,那就是不能超过光速。在不断研究中,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学理论,并得出了物理定律有效的最短长度10(-35次方)米——普朗克长度,以及最短时间10(-43次方)秒——普朗克时间。(也就是说,在这两个最小范围之上,物理定律才起作用)
据此,物理学家们推算:在普朗克时间之前,物理学上的四种基本力(引力、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是相互作用统一在一起的。
但是,从10(-43次方)秒开始,引力会脱离出来单独起作用。这时宇宙是个直径为10(-35次方)米的小点,但温度极其高;到10(-35次方)秒,强相互作用和弱电相互作用分开;之后弱点相互作用中的弱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分开。
宇宙大爆炸
2、粒子的出现
到了10(-12次方)秒,宇宙中出现了粒子——夸克和轻子(电子就属于我们最熟悉的轻子),然而有趣的是,宇宙中既有夸克和电子,还同时存在反夸克和反电子。而早在2012年时,我们就知道了在如此高的温度条件下,夸克和电子都是可以自由运动的。这就难免会出现“碰头”的情况,他们一旦相撞,就会产生两个能量极高的光子,光子在宇宙的高温下又产生正反夸克和电子。
(ps:这个过程,其实就出现了问题,既然物质总是成对产生,成对消失,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宇宙里全是物质,却没有反物质呢?这个问题,希望未来的科学家们能探索出答案。)
粒子间的碰撞
然而,出于某种无法理解的原因,物理学家们发现:每十亿对夸克和反夸克碰撞湮灭,会留下一个正夸克作为幸存者。所以说,今天我们每个人的存在,都是极其幸运的,幸运到什么程度呢?比如:把我们每个人比作一个夸克,那么,全中国大概只有1个人能幸存下来。
3、重子的产生
到了10(-8次方)秒,宇宙就膨胀到了太阳系那么大了,随着变大,温度也逐步下降,夸克也不能那么自由了,它们被三个一组束缚在一起,形成“重子”(质子和中子),同时正反质子/中子还是会接着“碰头”产生光子,光子又产生正反质子/中子。而正质子与光子的幸存率依旧是十亿分之一。
到了一秒的时候,宇宙就有几光年(1光年≈9.46万亿公里)那么大了,温度则继续降低,低温导致质子中子被结合为原子核,其中90%为氢原子核,10%为氦原子核,其它的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但这时候原子核碰撞产生的光子,由于温度不够,只能产生正反电子。但还是依照十亿分之一的幸存率,留下了无数的电子。
来源:纪录片《哈勃三十年:揭示宇宙奇观》——创生之柱
4、恒星的组成——原子
在38万年后,温度进一步降低,导致所有电子都被原子核所吸引,形成了氢原子和氦原子等。直至10亿年,这些原子会在引力作用下结合为恒星,几千亿颗恒星又组成了一个星系,这个时候,宇宙已经有了千亿个星系了。
来源:纪录片《哈勃三十年:揭示宇宙奇观》——土星
到这里,您可能会有疑问了:这么说宇宙中应该大部分都是氢和氦组成的了,元素周期表上那么多其他元素怎么来的呢?
物理学家的解释是:有些恒星,比太阳还要大数十倍,在高温高压下,会产生更重的元素,最终导致爆炸,从而使得这些重元素传播到了宇宙的各个角落。
5、太阳的由来
过了90亿年,在宇宙中不起眼的地方,产生了一个不起眼的恒星——太阳。它也确实很会“挑位置”,正好处在了有极其多重元素构成的气体中,正是依靠这些气体,在引力作用下,逐渐凝聚,成就了一颗太阳。
太阳
6、生命的奇迹
而有这样一颗恒星:它在离太阳不远不近的位置,温度不高不低正合适,使得液态水成为可能。它就是地球。经历了无数的机缘巧合,最终,还孕育出了生命,经过漫长的生物演化,才造就了最终形态的你!现在看来,我们存在已经不单单是幸运了,从原子的产生便要经历重重十亿分之一的微小幸存率,再到构成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原子,我们不得不感叹生命的奇迹!
哈勃望远镜与地球
三、这个宇宙,没有义务让我们理解
我们知道,在宇宙诞生38万年后才产生了原子,而在此前,由于温度过高,光子随时会被电子撞击,根本无法被我们探测到。而原子诞生后,随着宇宙的膨胀,光子能量降低,变成了我们可以探测的微波,才使得我们足以依此探究宇宙的起源。由此我们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宇宙学中“大爆炸”遗留下来的热辐射。
而这一发现,早在1948年,就被物理学家们依靠三个理论推算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温度为5k(-268.15℃)。
三个理论分别是:1916年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1929年哈勃发现宇宙正在膨胀;二战前后,美国为搞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中一系列原子物理实验结果。
宇宙膨胀
到了1964年,两个贝尔实验室工程师偶然测量出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温度为2.72k(-270.43℃),这一结果,虽然和当初理论推导的差了近一倍,但是,16年前他们只是通过理论就推导出了较为近似的宇宙的起源遗迹。正是这种不断探索求知的精神,使我们不断接近于真理。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如果当初没有发现光谱能看出元素、没有发现物质定律可以用于宇宙、没有测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那么也就没有我们如今对宇宙的了解。正如天体物理学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所说:“这个宇宙根本没有义务让你理解。”
哈勃观测到的遥远星系——宇宙之眼
结语
对于天文学的突破性研究,我们还是要感谢哈勃空间望远镜的,没有他的观测,我们的认识,永远只能停滞于模糊的理论,2020年4月24日,便迎来了它30周年纪念日,对此,西瓜视频首发纪录片《哈勃三十年:揭示宇宙奇观》已经上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头条搜索进行观看,体验绝无仅有的宇宙奇观。
哈勃超深空视场——宇宙全景
最后,谈谈我自己的关于宇宙观的一些认知:对于宇宙的探索,科学家们一直都是孜孜不倦的,但随着深入的发现,我们越发觉得自身的渺小,却也越发觉得自己是如此的幸运,这种矛盾,教导着我们:需要有一种长远思维的宇宙观,一生有永远探知不完奥秘,以谦卑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朋友,面对每一个人!
我是夜深,如果您对生活有种种问题,就关注我吧!这里有你最想知道的生活科普!
本文参加【科学V计划】,内容为作者原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04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