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曾说过:"人既尽其才,则百事具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这话读来不禁感慨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有政治远见的治世之才往往会成为国之栋梁,但"千里马"的挖掘还需要伯乐助力。
民国时期,袁世凯复辟遭万人唾弃,孰能知这样一位人人喊打的大元帅在辨别人才上独具慧眼,爱才如命。甚至在临终前留下预言:能挽救中国命运唯有此3人,那这3人是谁?
帝王之梦,决心复辟
1911年,孙中山带领革命者发动辛亥革命。次年,溥仪宣布退位,清王朝彻底灭亡。此时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孙中山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同年2月,孙中山被袁世凯的"革命外表"欺骗,将大总统的权力交移。至此,袁世凯成为中国当时最高权利者。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不断奋力向上爬是人的常态,没有人愿意永远的做他人的基石,人才更是如此。能统帅三军的袁世凯当然不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勇夫,相反他是个眼光毒辣、政治嗅觉极佳的首领。
当袁世凯察觉到百姓根本不关心政治权力的颠覆时,他内心的"帝王梦"又重新燃起。他不禁这般想:既然百姓只关心自己的生活能怎样,那么有无皇帝又有什么区别呢?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此消息激发了革命者内心的愤怒,他们发动了护国运动讨伐袁世凯。83天后,袁世凯复辟宣布失败,中国依旧实行"共和制"。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人才旺则国家兴。一个国家的强盛不是人口数量决定的,而是少数人挑起大梁为多数人谋取福利,营造出国泰民安的盛世。袁世凯虽妄想称帝但他本心是好的——想让中国强盛起来。
他在临终前依旧放不下国家的大事,他对儿子袁克定叮嘱道:"中国之兴衰在于此三人的举动,只有这三人才能挽救中国的命运,要好好把握住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辞世。
帝制复辟,被迫册封"武义亲王"
1864年,黎元洪出生于湖北黄陂,人称"黎黄陂"。此子幼时便有"头角峥嵘,具厚德载福之像",被家中寄予厚望。有报国之志的黎元洪前往天津北洋水师学习。
天赋异禀的他很快被挖掘,得到了张之洞的赏识,从此平步青云,他先后担任了中华民国第一任副总统、中华民国第二任大总统。
袁世凯在复辟之际,得到了身为副总统黎元洪的强烈反对。黎元洪本人是"共和制"的坚决拥护者,他认为时代既然已经做出选择,那么就不应该做倒退之事。但想笼络人才的袁世凯依旧强迫性的封他为"武义亲王"。
原来,黎元洪出身于北洋水师,他在其中摸爬滚打数十年,人脉甚广,深得军心。更何况,黎元洪训练北洋水师有自己的独到法门,能让士兵在战场上更有序、高效的合作。再者说,黎元洪号召力极高,能很快的凝聚人心,试问这样的人才袁世凯如何能不重视呢?
最强谋士"石门山人"
1855年,徐世昌出生于浙江,其自幼丧父,其母教甚严。在母亲的严厉管教下徐世昌长大成人。一心为国的徐世昌决定踏上仕途。
24岁时,徐世昌为准宁县知事准备文牍,偶遇袁世凯,二人相见恨晚,相谈甚欢。袁世凯爱才如命,一番交谈后认定徐世昌有谋大事之才,遂即决定赠百两白银供徐世昌仕途之行。
"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感恩是人最宝贵的美德之一。感恩之心使得人与人的交流更为紧密,使得世界变得不再冷漠无情。得了袁世凯帮助的徐世昌自然不是忘恩负义的小人。
徐世昌当上袁世凯手下的小站练兵后,正逢袁世凯因克扣年饷,诛杀无辜被人告发。徐世昌立马联系负责办案的陈奎龙联系(陈奎龙与徐世昌为同榜进士,私交甚笃),在徐世昌好话说尽后,陈奎龙决定放袁世凯一马,袁世凯这才有喘息的机会。此后,袁世凯对徐世昌感激不尽,处处提拔。
此恩惠能使徐世昌成为袁世凯身边的"最强谋士"吗?当然不是这样的,徐世昌还有过人的治世之才。徐世昌身为文官,他面对局势眼光毒辣,往往能一语戳中要害,对症下药,提出解决方案。面对不利局势,他通常能把握时机,逆风翻盘,说他为"再世诸葛"也不为过。
军阀首领,北洋之虎
1865年,段祺瑞出生于安徽合肥,人称"段合肥"。1885年9月,段祺瑞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武备学堂,分入炮兵科。成绩优异的段祺瑞被派去德国留学。学成归国后的他在政坛初露头角便加封为三品衔并兼任武卫右军各学堂总办。1902年6月任北洋军政司参谋处总办,主持新军的编练。
若说袁世凯看重黎元洪的统帅能力、徐世昌的足智多谋,那么对于段祺瑞他看重的便是身后强大的军队。段祺瑞此人出身草根,虽为莽夫但粗中有细,统领军队起来叫黎元洪有过之而无不及。草根出身的段祺瑞治军有道,在众人的拥簇下成为了"北洋之虎"。
在袁世凯去世后,果然不出他所料,段祺瑞成为了皖系军阀的首领,从1916年到1920年实际上段祺瑞才是北洋政府的真正掌权人。段祺瑞虽与其他军阀内斗,但他的爱国之心不输常人,事变后,段祺瑞被敌人胁迫去东北组织傀儡政府,段祺瑞对此义正言辞的拒绝。
"人身之所重者元气;国家之所重者人才",人才是国家的财富,他们能推动国家的发展,促使国家不断的进步。若毫不重视人才,那么国家如何能一直昌盛呢?
文/平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03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