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以来,我们一直在天空中搜寻来自另一个星球的信号。对某些人来说,这是一个科学逻辑上的训练—有“人”一定存在于外太空之中。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寻找外星智慧是一种近乎宗教信仰的追求。当然,也有人认为,地球的国际争端都够多了,再找个地外文明根本是浪费资源。
而在《三体》故事中,寻找地外文明是一种作死行为,叶文洁一通太空电话,差点让地球完蛋。
《三体》之地球往事
人们幻想的“外星人”入侵事件
自从法国作家伏尔泰在1752年创作的小说《微型巨人》中描述来自土星和天狼星的巨人造访地球之后,来自外太空的入侵就已经成为了公众集体的认知。
微型巨人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于1897年发表的小说《星际战争》激发了人们对外星入侵根深蒂固的恐惧,但和善的外星人同时也出现在威尔斯的作品中。同一时期,帕西瓦尔・罗成尔则描述了一种先进、和平的火星文明,他们有着统治整个世界的能力,并积极反对破坏大自然,以保护他们正在衰亡的世界。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认为外星人确实存在,因为纵观人类科技的发展,显然是不正常的。人类科技在最初的时候,发展极为缓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经历了多长时间刀耕火种的野蛮文明时代,而人类进入到近代一直在使用冷兵器,人类的发展极为缓慢。
但是当人类进入最近的200年,就开始进入到了技术的爆发,不仅仅拥有了飞机和大炮,而且还拥有电子计算机,人类用短短200年就创造了以往几千年都没有创造的价值,说明科技是在以指数爆炸的模型进行发展的。但也有另外一种说法,是指在近来几年的科技发展,源于地外文明的介入。我们人类也只经历了一次技术
“WOW”信号之谜
美国俄亥俄大学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开展了自己的外星智慧生命的“科技搜寻项目”,但1977年突然被媒体热炒,因为他们的射电望远镜发现了一个古怪的信号。一位外星智慧生命研究者将该大学的射电望远镜对准一个名为M55的深空目标,这是一个小型星团,由多个靠得很近的球形星球组成,位于我们的星系之中。1977年8月15日接收到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强烈信号,这被认为是远距离无线电发射。这个信号持续了1分钟,直到由于地球旋转,M55离开了探测的范围。
俄亥俄大学的射电望远镜以10秒的间隔探测无线电信号,并为其分配一个数字代码。当望远镜扫过某个角度时,一个强烈的信号突然从正常的背景噪声中出现,呈波峰状,平稳地上升,然后又下降,似乎这个方向上有信号发出。研究人员感到非常惊讶,他们兴奋地在打印出来的纸上用红笔圈了出来,并在旁边写了一个大大的“WOW”。这个信号由此就被称为“WOW信号”
遗憾的是,当再次将望远镜对准这片天空时,尝试了50次之多,但科学家们再也没有发现类似的信号。显然,这只是一次能量爆发。理论上,这个信号的来源可能是某个秘密的军事卫星,可能是被太空碎片反射的来自地球的无线电波,也可能是来自外星球的某种古怪的能量发射。当然,或许来自外星,这也说不定但从那以后再也没有类似的现象发生。2016年一位来自佛罗里达学院的教授给出了另一种解释。他注意到在“WoW信号”被截获的那天有两颗彗星恰好出现在相同的位置,彗星穿过一片非常大的富含氢元素的星云,由此可能造成信号的异常反应。
当代探索地外文明的科研项目
当代对地外文明的探寻源于卡尔・萨根于1980年建立的行星学会,它是由来自NASA和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所组成的。采用更加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器,他们设计了一个新的外星生命探测系统。这个系统能够更加广泛地进行搜索,既能够搜索近的信号,也能够发现更加遥远的信号。这个项目自那时起就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一直持续着,但至今也没有获得令人信服的结果。
这个项目最开始得到了NASA的资金支持,但时过境迁,后来由于经济不景气,美国国会取消了对这一项目的拨款,不过它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搜寻外星生命的研究项目。
萨根另一个努力的成果是于1984年成立了外星生命研究所。在多位研究人员的精心运作下、该研究所得到了一些私人和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支持、并一直维持至今。NASA和美国科学基金会也给予了启动资金,出点儿钱对于政府机构来说小菜一碟。现在我们看到关于外星生命的新闻报道通常都与该研究所相关。采用不同的射电望远镜和光学望远镜,外星生命研究所开展了探寻星空新信号的有组织和有规律的研究工作。
一些欧美发达国家一直都在坚持用先进科技探索地外文明,以美国为例,每年美国都会向外星释放大量电磁信号,并长期使用各类射电望远镜持续观察,看看信号有没有回应等等。
宇宙是浩瀚无际的,我们很有可能会找到与我们相似的智慧生物。当然,还有一部分人则是悲观态度,他们认为所谓的地外文明根本就不存在,我们看到的UFO以及著名的美国51区故事,都是“科幻电影题材”,都是目击者捏造的。大部分UFO可能是人类紧张的时候一种错觉,很有可能是飞艇或者是其他动物,不太可能是“天外来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01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