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汉武帝父子相残,太子刘据为何被逼自杀?

汉武帝父子相残,太子刘据为何被逼自杀?

汉武帝在位后期,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巫蛊之祸"。前后被牵连、杀掉的人达数十万之众,这其中还包括汉武帝的嫡长子刘据、皇后卫子夫。那么,刘据为什么要自杀?他和汉武帝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呢?

刘据的出身

汉武帝刘彻15岁即位,从父亲汉景帝的手中接棒大汉王朝。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面对后宫佳丽三千,汉武帝愣是没有儿子。一直到元朔元年(前128年)春天,卫子夫才为29岁的汉武帝生下了第一位皇子,这就是刘据。

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载:"入宫岁馀,竟不复幸。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出归之。卫子夫得见,涕泣请出。上怜之,复幸,遂有身,尊宠日隆。召其兄卫长君弟青为侍中。而子夫後大幸,有宠,凡生三女一男。男名据。"

从上面这段记载中,我们看出征战四方的汉武帝一直瞧不上卫子夫。进宫一年多了,也就临幸过一次。所以,有人推测卫子夫的长相其实一点也不漂亮,至少在汉武帝看来并没有让他心动。

汉武帝剧照(青年)

后来,汉武帝大发雷霆,认为进宫的这些宫女们太不中用了,纯属浪费自己的荷尔蒙,便要撵她们卷铺盖滚蛋。卫子夫有机会再次见到汉武帝,哭泣不止。看到她那楚楚动人的样子,刘彻激动了,再次临幸之后,怀了身孕,生下刘据。七岁那年,刘据被立为皇太子。

班固《汉书·武五子传》载:"戾太子据,元狩元年立为皇太子,年七岁矣。初,上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为立禖,使东方朔、枚皋作禖祝。

早年的刘据,被汉武帝寄予厚望。生下来的时候,汉武帝就命令饱学之士如枚皋、东方朔等写诗词歌赋以作纪念,为感谢上苍,他还为婚育之神修建祠堂。刘据被立为皇太子后,汉武帝大赦天下,特别派遣使者巡行天下,慰问、赏赐天下的老人及劳动模范。

从扶持到打压:皇权与储权的矛盾

皇帝和太子之间有着天生的矛盾,这是娘胎带的,无法改变。历史上每一个太子都经历过从扶持到打压的过程,这背后隐藏的正是皇权与储君权力、利益的斗争。储权本身来源皇权,它从一开始对皇权构成威胁。

封建王朝任何一个皇帝都不可能凭借一己之力掌控整个国家。他必须要有忠诚于自己的心腹大臣执行自己的决策,这样国家的机器才能够运转。所以,老皇帝为了太子日后能够顺利接班,往往会帮助太子培植他的亲信,即所谓的"东宫"势力。于是,国家的第二权力中心就这样形成了,这反倒成了老皇帝的心腹大患。

那么,面对这样的困境,老皇帝就没有任何办法了吗?

晚年康熙剧照

有的皇帝子嗣多,可以利用宠信其他儿子制衡太子的权力,比如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有的皇帝对如何处理第二权力中心拿捏不住轻重,或者被人利用,导致太子谋逆的悲剧。太子真正从老皇帝手中顺利接班的,可谓少矣。

宋哲宗时期,著作郎范祖禹指出:"立子以长,不以有功,以德不以有众,古之道也。"他认为太子的职责在于"视膳问安",不必要求他有功劳、有势力集团。在宋徽宗时,赵桓做太子的时候,主动提出"东宫官吏乞不必具备"。儒家士大夫确立了主导地位,这样一来,太子就算没有心腹集团,只有自己名正言顺,依然可以顺利接班。从此以后,皇权与储权的矛盾才缓和了些。

所以,当皇帝不容易,当太子更不容易。特别是面对能力超强、寿与天齐的皇帝老爹,太子可以说是最危险的职业。

戾太子刘据

给汉武帝当太子,可以说是刘据这一生的梦魇。皇帝老爹身强力壮,大杀四方,气场强大到令人窒息,你不能表现得精明强干,让他认为你居心叵测,急于抢班夺权;你又不能表现得柔弱不堪,否则他认为你太窝囊、子不类父。这尺度需要拿捏得比较到位,还好,刘据三十多年来过得还算平安。

刘据的心腹集团

刘据背后的心腹集团是以自己的母亲卫子夫为核心的,而且基本上都具有超强实力。

卫子夫剧照

卫青,卫子夫同母弟,刘据的舅舅,功勋极高,被封大将军,后来加官大司马。公孙贺,娶卫子夫姐,刘据的姨夫,后来曾经担任丞相。霍去病,卫子夫、卫青的外甥,刘据的表哥,因军功封骠骑将军、冠军侯,后来也被加官大司马。

其他则是一些鱼虾之辈。汉武帝曾经将"博望苑"赐给太子刘据,允许他结交宾客。刘据交友不问出身,既有卖草鞋的平民百姓,也有江湖上的一些游侠。

卫青剧照

这些势力中,最强大的当属卫青,只要卫青在世,基本上没人敢动太子刘据。可随着霍去病、卫青的相继离世,刘据的命运就岌岌可危了。可令人担忧的是,刘据的治国理念和汉武帝是背道而驰。

汉武帝的治国理念偏于法家,为此,他大力重用酷吏。太子刘据早年学习《公羊传》《谷梁传》等儒家经典,推崇儒家学说。对此,汉武帝内心也知道,如果太子依然沿袭自己的治国策略,肯定是不行的。

《资治通鉴》记载,汉武帝对卫青说:"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讨,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这说明汉武帝基本上肯定了太子刘据与民休息、宽容的治国之策。但在酷吏集团看来,这显然是触动了自己的利益。在他们看来,刘据搞宽容政策,这不显得自己一肚子坏水了吗?自己以后还怎么敲诈、勒索,搜刮民脂民膏?刘据一旦接班,自己就要离开权力中心,甚至还要面临秋后算账的风险,所以一定要阻止刘据顺利接班。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当时反太子的势力主要是皇帝近侍、宦官以及丞相刘屈氂等。有一次,刘据到宫里拜见,待了很长时间才走。黄门苏文向汉武帝奏报,诬陷说:"太子调戏宫女。" 又有一次,汉武帝感到身体不爽,派小黄门常融去召太子前来。常融回来后,诬陷说太子面带喜色。事后,武帝得知真相,才将常融处死。这说明宫中反太子的势力不容小觑。

巫蛊之祸上半场

汉武帝逐渐步入晚年,对手基本上都被消灭干净了,空虚、寂寞。为了排遣百年之后的郁闷,他开始迷信修仙、方士。于是,一帮跳大神的大仙走上了历史舞台,他们进入皇宫,向国家的权力中心兜售自己的养生之法,以避灾求福。后宫的佳人们为了获得皇帝的宠幸,于无形之中"消灭"对手,就往往使用巫蛊之术。这其中就包括被废掉的皇后——陈阿娇。

所谓"巫蛊之术",就是将自己厌恶之人做成木偶,用一套叽里咕噜的咒语进行诅咒,还往往伴以火烧、针扎、掩埋等方式。

公元前91年,公孙贺(刘据的姨父)的儿子公孙敬声接替父亲担任太仆。这个官二代接了父亲的班,却不懂得韬光养晦,一上来就捞,手脚太不干净,居然敢在武帝的头上动土!公孙敬声擅自动用北军军费一千九百万钱。毫无疑问,事情败露后,公孙敬声被捕下狱。

老年时期的汉武帝

正在此时,汉武帝加紧追捕大侠客朱安世。为了给儿子赎罪,公孙贺主动请缨,请求汉武帝让他负责追捕朱安世,汉武帝批准了。可公孙贺万万没有想到,这个老朱居然是个掘自己家坟墓的人物。

抓捕到案后,朱安世立马就开始攀咬公孙贺的儿子。他向朝廷上书说,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他还让大仙在皇帝陛下专用的驰道上埋藏木偶人,诅咒陛下,口中念念有词。这老朱也是个消息灵通之人,否则也挖不出来木偶。一旦挖出,他想咬谁就咬谁。

于是,公孙贺一家就此完蛋了。公孙贺被逮捕下狱,他和儿子公孙敬声都死于狱中,并被灭族。此外,阳石公主以及卫子夫所生的另一个女儿诸邑公主、卫青长子卫伉等全部被杀。太子刘据的娘家亲戚被打得伤亡殆尽。

从利益关系上推断,背后的支持者是汉武帝刘彻,而执行者则是他所倚赖的酷吏集团。汉武帝通过这一事件剪除了太子背后强有力的势力,自己的政治威胁减轻了;酷吏迎合皇帝的需要,再一次在功劳簿上记下了一笔。

巫蛊之祸下半场

历史往往是统治者书写的,但偶尔小人物也会让车轮颠簸甚至转向。这个小人物叫做江充。

江充原名江齐,他有个妹妹擅长弹琴跳舞,被赵国太子刘丹看上。于是,江齐也经常出入赵王刘彭祖的府邸。后来,江齐与赵丹闹掰了,说分手就分手,赵丹估计还要找人剁了他。为逃避赵丹的追杀,江齐逃到长安,改名江充,并告发刘丹与赵王嫔妃私通。刘丹最终被判死罪,这是江充搞掉的第一个太子。而刘据将成为他后来惊天动地搞掉的第二个。

江充(左)影视形象

江充的第一次出场就给汉武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汉书》中记载了汉武帝第一次见江充的情形:

初,充召见犬台宫,自请愿以所常被服冠见上。上许之。充衣纱縠禅衣,曲裾后垂交输,冠禅纚步摇冠,飞翮之缨。充为人魁岸,容貌甚壮。帝望见而异之,谓左右曰:"燕、赵固多奇士。"既至前,问以当世政事,上说之。

江充那时候请求穿自己平常的衣服,汉武帝答应了。没想到见面的时候,江充给了汉武帝一个惊喜——身穿织丝禅衣,帽上插了一堆鸟羽。走起路来,帽子、鸟毛摇摇晃晃。汉武帝看到这个撮鸟,觉得很奇怪,进而对左右人说:"你看看,燕赵真是多奇士啊!"

汉武帝问了江充一些国家大事,江充做了一番回答,深得武帝的赞许,武帝还赏了他一个官做。江充认准了武帝喜欢任用酷吏,自己就在酷吏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帮助皇帝"镇压"贵戚子弟,还顺带给朝廷上供了数千万钱的罚金。汉武帝觉得江充真是上天赐给自己的福星,为人正直,刚正不阿。

江充与太子刘据的第一次矛盾发生在他随武帝前往甘泉宫的途中。他碰巧看到太子的家臣坐着车马在驰道上行走,这还了得?太子也要守法!刘据听说此事之后,放下身段向江充求情,可江充再一次表现出了自己的"刚正不阿",我是不会被收买的!他转身就将此事禀告汉武帝。汉武帝再一次褒奖他:"你做得很对,就应该这么办!"

汉武帝剧照

随着汉武帝日渐衰老,江充越来越担心自己的未来。曾经得罪过太子,万一他日后登基、秋后算账,肯定不会放过自己。老年的汉武帝也时常觉得自己身子骨的确没有以前那么硬朗,精神不振,记忆力衰退,还时常梦到有一群人拿着木棒要打自己。江充解释道,这是有人利用巫术作祟。本来就对巫蛊深恶痛绝、神经过敏的汉武帝派江充查办此事。

有了老皇帝的支持,江充抖擞了精神,在皇宫中四处开挖。江充也算是个明白人,没有直接扑向太子宫,而是先从汉武帝很少理会的妃嫔们下手,循序渐进,最终搜到皇后宫和太子宫中。江充声称:"太子宫中找出的木头人最多,此外还找到写在丝帛上的文字,上面写的都是大逆不道的话。"他这是彻底和太子撕破脸了。此时的汉武帝却并没有在长安,而是在一百公里之外的甘泉宫。

甘泉宫位置示意图

太子刘据内心十分惶恐,又无法向皇帝老爹自证清白,便向少傅石德征求意见。石德建议说,现在这种情形无法解释清楚。不如先下手为强,逮捕江充等人,这样就能洗脱自己的罪名了。况且,现在皇上是死是活都不知道,秦太子扶苏的事儿可不能忘啊!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形,刘据没有做好任何准备,心乱如麻之下,只好采取了石德的建议。

说干就干,刘据派门客冒充皇帝使者,一举逮捕了江充和其他查办巫蛊案的官员。刘据亲手斩杀江充,恨恨地骂道:"你这赵国的奴才,先前扰害你们赵国父子还嫌不够,如今又来离间我们父子!"随后,他命人将所有的巫师及江充的爪牙一并烧死在上林苑中。干掉江充后,刘据派人将事情禀告母后卫子夫,占领武库。

随后,太子刘据向百官发表了自己的宣言:"帝在甘泉病困,疑有变;奸臣欲作乱。"这番说辞显然并没有让百官们信服,他们认为老皇帝根本没有死去,太子此举形同作乱。于是,长安城中纷纷传言:"太子造反"。失去娘家亲戚支持的太子面临无人可用的境地,他将关在长安狱中的囚徒赦免放出,命令少傅石德及门客张光等分别统辖,又派囚犯持符节征调胡人骑兵来长安会合。这些将领,这点兵力,怎么可能会赢?

刘据搞掉江充之后,曾经和他有过节的黄门苏文一路狂奔到甘泉宫,义正辞严地向老皇帝报告:太子造反。汉武帝不信,再次派出使者召太子前来,他根本不信自己的柔弱儿子居然有胆子造反。这个使者给刘据的命运再加了一把火,他根本没敢进入长安城,返回甘泉宫就欺骗汉武帝:"老黄说的对,太子的确反了,他还要杀我呢。"武帝这才相信太子造反,大怒,开始反击。从皇权、储权的矛盾来看,如果皇帝担心太子造反,那么太子就一定造反,这就是太子必反之墨菲定律。

早年,左丞相刘屈氂和李广利是亲家,他扶持的是昌邑王,因此与太子刘据之间也有矛盾。刘据起兵后,派门下宾客率卫队攻入丞相府,借机杀掉刘屈氂。可惜的是,刘屈氂侥幸逃脱,惊慌之下,还搞丢了官印、绶带。汉武帝对此十分愤怒,这刘屈氂的左丞相是怎么干的?他随后命令刘屈氂调遣军队平乱。

刘据本来希望能够借助北军的力量,可护北军使者任安是堵墙,哪儿也不倒!接受刘据的符节后,任安居然回到营中,再也没有任何动静。刘据无奈,他只能武装囚犯、小市民,遭遇刘屈氂率领的军队后,结果可想而知。

九天之后,刘据兵败逃亡,逃到湖县的一户人家。这户人家的主人之前和太子结交,没想到此时派上了用场,可惜家境太过寒酸,只能靠卖草鞋奉养太子。后来,刘据听说有个家财万贯的老相识也住在湖县,于是派人查找,从而导致消息泄露,刘据的藏身之地被发现。地方官围捕刘据,刘据不愿被捉拿受辱,自缢而死,汉武帝的两个皇孙也一同遇害。

戾太子刘据之墓

因此,巫蛊之祸是反太子集团利用皇权、储权的矛盾向太子发起的挑战。就算没有江充、苏文,也会有其他人参与构陷太子。

老皇帝消除了太子的威胁,但为了维护自己的高大形象,向世人表达对太子冤屈的懊悔,他日后将构陷太子的势力集团连根拔起。皇帝肯定是没错的,太子也没有错,错的是构陷太子的奸臣。江充被满门抄斩,黄门苏文被烧死,刘屈氂等人被以各种理由,牵连者甚广。汉武帝另外修建一座思子宫,并在湖县建了一座归来望思之台。

参考资料:《汉书》《资治通鉴》《史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9626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