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宝园》,一群智慧妈妈陪着宝长大,没有华丽的句子,和你分享生活中育儿的故事!欢迎大家一起探讨!当妈那些事儿
孩子总喜欢去人家里吃饭,讲完了还是喜欢去,家长怎么教育呢?
周末,闺蜜带着儿子叮叮来我家做客,一进门恰巧我吃早餐正吃到一半。
叮叮一见我餐桌上的牛奶和面包,两眼直发光,哇哇哇地叫着要吃。
我立马掰了一小块给他,闺蜜无奈地叹了口气,说:“出门前刚吃了牛奶面包,还不到半小时。”
我笑着说:“小孩子就喜欢吃别人的东西。”
“最近真的愁死了,一出门就到处乱吃别人的东西,就不爱吃自己的。”闺蜜苦恼地说,“还吵着要去别人家吃饭……”
原来有一次,闺蜜正巧单位临时有事,家里也没人在。她想着平时和邻居玩得不错,两家常串门,儿子叮叮和他家女儿可可两人是同学也是好朋友,喜欢在一起玩,于是她就把儿子叮叮寄放在邻居家,想着午饭肯定能赶回来。
不想,单位事情有点多,一耽搁就到了午饭的点了,邻居见她赶不来接孩子,直接让孩子一起吃饭,闺蜜想着也就一次,没多大关系,毕竟家里也没人在。
哪想,自从那次后,儿子叮叮去人家里玩,就想着要在人家里吃饭,怎么拖都拖不走,每次都是大哭着被带回来……
这样一来,闺蜜就很尴尬,不敢再去邻居家玩,可不去,儿子又没有玩伴,天天在家各种闹腾……
小孩子喜欢吃别人的东西,相信不少家长都遇到过。拉也拉不走,说也说不听,打骂也不管用……
究竟是为什么孩子会对别人的食物更感兴趣呢?
1.物权意识还未形成
由于年龄小,很多孩子并不懂得理解“从属关系”,分不出“你的”、“我的”。当他们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管是谁的,想要就会伸手。没办法像成年人一样“这是别人的东西,不能动。”去告诫、约束自己的行为。
2岁左右,随着宝宝物权意识的逐渐发展,才开始懂得什么是自己的东西,并捍卫自己的所有权。
2.就餐环境的变化
研究表明,心情会影响人的食欲。当一个人心情愉快时消化液分泌多,食欲就会增加。反之,食而无味,食欲下降。
在自家吃饭,一方面孩子对原有的环境习以为常,一方面有时父母因孩子挑食厌食、进食慢等原因,而心生不悦,导致进餐氛围紧张,孩子食欲自然下降。
在别人家做客时,孩子对对新的环境及家庭成员的新鲜感,情绪兴奋,而主客之间的欢声笑语,餐桌上充满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气氛,孩子食欲自然大增。
和成年人一样,有时小孩也想要一个愉快的进餐环境,所以自然而然喜欢到别人家吃饭。
3.大人态度的改变
在自家中,有时爸爸妈妈会因孩子不好好吃饭,边吃边玩,耐心消耗尽了,家长对小儿的吃饭不够专注,没有耐心,一看孩子不好好吃饭,直接责骂,孩子有了抵触的心理,更不好好吃饭了。
其实,孩子和成年人一样的。自尊心较强,喜欢被表扬和鼓励,不喜欢被批评,尤其是在陌生人面前。
4.饭菜口味,花样的改变
每个家庭的口味不尽相同,烹饪的习惯也就不同,厨艺也有好坏之分。
为了招待客人,主人家会准备丰盛的菜肴,烹煎蒸炒轮番上阵,餐桌上菜品里花样就多了,孩子对这些饭菜感到好奇,而且从未品尝过,自然而然就感兴趣,吃起来也就格外香。
孩子喜欢吃别人家的东西,只是特定年龄段的特有行为,家长并不需要为此觉得烦恼,坦然接受后,试着从孩子心理发展出发,去引导教育孩子。
5.储存一些零嘴食品
有些父母怕孩子吃太多零食,而影响正餐,就直接不给孩子吃零食,这样反而让孩子对别人家的食物更感兴趣,容易“眼馋”、“嘴馋”,导致孩子爱去吃别人家的零食。
当然,并不是提倡给孩子零食,家长要把握好分寸,不能有求必应,无条件的迁就。
6.培养孩子社交礼仪
我儿子一岁多时,开始对别人的食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有次带他在小区花园玩,同龄的一个小女孩,妈妈正在喂她吃葡萄,儿子见到,哇哇大叫,一直用手指着那妈妈手里的葡萄。
小女孩的妈妈见状,笑着喂了儿子一颗,哪想儿子吃完还跑去人家跟前,再要一个。
我尴尬的在一旁笑着道谢,“家里也有,刚就是不吃。”
“小孩子就是这样,喜欢别人的东西。”小女孩妈妈笑着说。
那以后,我不再一味制止儿子去吃别人家的东西,而是分情况对待:
如果是小区里相熟的人,保证是安全的情况下,而且食物也是适合孩子吃的,我就不阻止他,但要求他先道谢再接过来。
“宝宝,如果想要吃姨姨手里的东西,要先谢谢姨姨,不然不可以拿哦……”当你不厌其烦地教他,久而久之他就会懂得接受别人的东西,要说,“谢谢。”
但如果只是仅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我不会强制阻止孩子,而会告诉孩子,阿姨的手上的东西是给哥哥姐姐准备的,宝宝是不能吃的。
这样一来,孩子就能逐步懂得这是“自己”的,那是“别人”的。自己的东西可以自己支配,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要,随便吃。
如果要接受别人的赠予,则要先经过家长同意,再道谢,才能接受别人的食物,或者把自己的东西拿出去一起分享。
在这基础上,培养孩子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2岁左右的孩子物权意识初步形成,对自己的东西,别人不能碰一下,喜欢吃的东西,谁要也不给。但当他从别人那获得一块苹果,对于你把他的香蕉给别人也就没那么大意见。
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也应逐步培养和训练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某些需要。譬如,看到别人的食物或玩具,哪怕再喜欢,也不能想着去占为己有,应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这就需要家长循序渐进地诱导。
7.切忌惩罚式管教
有的父母觉得孩子吃别人家的东西很丢脸,必须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彻底改正以免长大了不好管教,于是用罚站、打骂等方式来惩罚孩子。
其实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很多时候这种强烈的管教不但不会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曾看过一篇报道,一位知名女作家讲述自己童年经历提到,六岁那年的夏天,因她拿来一位阿姨给的食物,被妈妈知道了,觉得丢了大脸,于是让她罚站到深夜,只为了让她记住以后不许再随便要别人的东西。
也正因此,她变得再也不敢轻易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从来不敢对自己不想做的事和不喜欢的人说不,“老好人”性格就这样养成了。
一次的惩罚,或许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影响他们的性格塑造。所以,父母一定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引导孩子,千万不要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8.帮助孩子树立物权意识
当孩子伸手要别人手里的东西时,父母要告诉孩子,“这是别人的东西,宝宝如果想吃,妈妈下次给宝宝买。”
或者在出门前先备好一些孩子喜欢的食物带在身边,在孩子看到别人家东西时,表现出想吃的欲望,拿出他喜欢的食物,告诉他:“宝宝自己也有,妈妈喂宝宝吃,好不好?”
如果制止无效,可以让宝宝拿着自己的食物,去和别的小朋友交换,以此满足孩子的需求。
如果孩子不同意交换,家长可以试着让孩子感受下心爱的零食被别的小朋友吃了的伤心难过情绪,以此来诱发孩子内心的愧疚感,使得他同情“受害者”,也能更加有效地矫正孩子的“爱吃别人家东西”的“坏习惯”。
0-3岁的孩子,他的大脑并没有发育到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的程度。他喜欢吃别人家东西,完全是出自一种对未知和陌生的好奇。
家长并不需要为此觉得丢脸,或者为此过于苛责孩子,强迫孩子改正“爱吃别人家东西”的“不良行为”。遵循孩子的心理发育和成长规律,以正确的方式去引导孩子学会表达自我喜好,学会控制自我欲望。在收获与分享的过程中,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
互动话题:你家孩子有过“爱吃别人家东西”的行为吗,你是怎么教育的?欢迎留言交流!
本文中的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欢迎分享收藏!谢绝抄袭!
本文章《妈宝园》原创,欢迎关注或者点赞点评转发文章。欢迎大家一起在下方多多留言交流育儿经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93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