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社会对于男性与女性的认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作能力强、能够独当一面、肩负更大责任的女性被大家“尊称”为“女汉子”,不再小家碧玉,也不再温柔可人;
而男性也越来越追求“美丽”、“颜值”,开始“护肤”、“化妆”,甚至会被一些无法接受的人讽刺为“娘”,虽不文雅,却也道出男性阳刚尽失、威猛不再的现实。
其实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追求自我的空间已经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与包容,每个人想要活出自己的样子本也无可厚非,但是要是给孩子树立了错误的榜样,扭曲了孩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那么将会给一些家庭带来遗憾。
案例:
李杰(化名)的儿子今年上小学三年级,叫做彤彤,是一个非常帅的男孩儿。
他特别注重自己的形象与个人卫生,很少与其它的男同学在一起打闹嬉戏,反倒是很多女同学都和他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玩。
也许是他从小是由妈妈带大的原因,加上经常泡在女同学堆里,导致他与人交流的时候,经常喜欢撒娇,缺少了一些男孩子的野性与豪迈。
并且像球类、汽车、武器等大多数男孩儿都喜欢的玩具都不是他的所爱,而娃娃、布偶则是他的兴趣所在,经常爱不释手。
李杰为了改变他的这种习性,特地送他去学习篮球、跆拳道等可以锻炼阳刚之气的体育项目,期待他的个性可以逐渐改变。
直到有一天,学校通知李杰他们夫妻到学校来一趟,原因是彤彤与同学打架了。李杰都怀疑自己是否听错了,自己的儿子居然会打架啦?
结果到了学校以后才弄明白,原来是彤彤在课间与女同学在一起玩的时候遭到了几名男同学的嘲笑,彤彤斥责了那几名男同学几句,可是没想到那几名男同学动了手打了彤彤,彤彤受了欺负后才哭着去找的老师。
明明是自己的孩子受到了欺负,但李杰却悲愤交加地痛骂着彤彤:“跆拳道都白学了?挨打了都不知道还手只知道哭鼻子?还有脸找老师?”
老师紧忙劝慰着李杰,李杰苦笑着摇了摇头:“我这儿子还像个“儿子”吗?哪有一点男孩儿的样子啊。”
说真的,我特别理解李杰,他并不是希望彤彤真的去与其它的同学打架,而是对其性格的怒其不争,对其男子气全无的失落与无奈。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像彤彤这样有些“娘”的男孩子并不在少数,那么是什么原因令这些男孩儿少了一些阳刚、多了一些阴柔呢?
原因1:父母对男孩的过度管控
在一个男孩的成长过程中,所有事情皆被父母包办而不允许其自主,慢慢地就会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依赖,大脑也懒于思考,遇事皆问父母,这便是典型的“妈宝男”。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就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过度管控造成的,等到孩子习惯于这种管控以后,就失去了独立自主的意愿。
原因2:男孩儿被过度宠溺
在老一辈对于男孩儿的教育理念当中,特别提倡挫折教育,不管不成器这句话经常挂在嘴边,我相信80后以前的男孩儿小的时候都挨过父母的打,所以那个时候的男孩儿并没有感受过什么叫做宠溺。
而现在由于家家只有一到两个孩子,所以都宝贝的不行,别说打了,在孩子整个的成长过程里,都是被呵护着、宠溺着,令孩子少了一份担当,没有经受过风雨,自然也就缺少了那份男子气。
原因3:孩子的成长父亲参与的过少
“丧偶式育儿”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话题,尤其是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说,父亲对其的影响是巨大的。
可是有些父亲经常会以工作、事业等等作为借口,对于孩子的成长参与的极少,整个生长过程都是妈妈陪伴的。
时间久了就会令父亲与孩子之间产生特别大的距离感,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男孩儿在长大后处理不好与父亲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因。
我知道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男孩儿可以阳刚,女孩儿能够温柔,可面对如此之多的孩子出现逆向性格的发展,父母又应当怎样做呢?
方法1:引导男孩要尊重女性
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越是缺少男子气的男孩子,长大后反而会有家暴的倾向,这是因为在其成长的家庭环境中,男权主义的家庭氛围并没有令他感受到男性对于女性的尊重。
因此,要引导男孩尊重女性,教育他女性是应该被保护、被关爱、被照顾的,培养他的责任感与担当,以此来激发他的男子气。
方法2:父亲的榜样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父亲之于儿子,从小就特别愿意去模仿自己父亲的一言一行。
因此,要想使男孩子变得阳刚,母亲在男孩的面前就要尽力维护父亲的威严,使父亲的形象在男孩的内心当中高大、伟岸;而父亲也理应以身作则,在自己的品行上为孩子树立一个光辉的形象。
方法3:父母应当包容男孩情绪的宣泄
每个人都具有情绪宣泄的权利,而对于孩子来说,哭泣就是情绪宣泄最典型的方式。可是很多家长可以包容女孩儿的哭泣,而不能容忍男孩儿哭。
因为家长会认为男孩如果哭的话,是一种不坚强、丢脸的表现,可是男孩长此以往地压制自己的情绪,把所有伤心难过的泪水都隐藏起来,只会令他们感到痛苦无比,久而久之就会在潜意识当中期待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女孩儿,觉得只有这样才可以宣泄、释放自己的情绪。
如果一个男孩男子气全无,变得越来越“娘”,父母就应当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所有关于男性勇敢、坚毅、果决、担当的这些品行,不应因父母的过度宠溺而丢失,因此,培养孩子性格的正向发展也已成为当务之急。
(图片来自网络,无意侵权,若不慎使用,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85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