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过女儿身边时,刚好她下了网课,看她脸上颇有懊恼的表情,于是就轻声问:
“怎么了,大小姐?”
“我简直太笨了!有一道题很多同学都做出来了,我居然没做出来。”
“所有的题目都是这样吗?”我问。
“不是的,其他题我做得还可以。”
“那怎么能说是你笨呢?只有每道题都这样才能证明你智商有问题。前几天你不还跟我说过吗?你们班学习最好的XXX同学,因错了两道最简单的英语题,而被老师追问好几遍是怎么回事。”
女儿若有所思,或许觉得自己今天的情况和XXX一样不可思议。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这个状况,爸爸当年读书时,有个同学叫小琦,也是全班第一。有一次语文考试,他却写错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字。虽然仍然考了第一,但却没能拿满分。老师后来就把这种简单的错误叫‘错字的小琦’。”
“错字的小琦?”
“对,这种情况顶多说明你在学习上存在盲点,和智商没多大关系。”
“哦,那我今天当了一回‘错字的小琦’。”
这时,女儿脸上的懊恼换成了笑意。
一、孩子天生爱学习,我们却在打击他们的学习动力
把一早产儿培养成天才的、《卡尔·威特的教育智慧》的作者卡尔·威特曾说,孩子天生是爱学习的,这从他们模仿大人的言行习惯、以及从小喜欢这里摸摸那里看看就可以看得出。
是的,我们有理由相信,任何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具有充沛的爱学习的内在动力(以下简称内动力)。但很不幸,很多孩子的内动力,往往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一直遭受打击。
下面这些场景,我们应该都很熟悉:
有的孩子做作业时有道题不会,家长讲了几遍之后,仍然没掌握窍门,气得家长骂孩子不聪明、智商低;
有的孩子在课堂上背课文背得慢,没有像背得快的同学那样,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
有的孩子历经几次考试之后,成绩不是很理想,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
有的孩子因成绩不好,在与同学交往时,会受到成绩好的同学的歧视与排挤……
有人说,现在的教育,其实就是让孩子不断遭受挫败的教育。除了少数的学霸,其他孩子的内动力,多多少少都会受到打击,结果就导致他们越来越不爱学习。
二、自我胜任感
美国心理学家瑞安和德西提出,人有三种基本的内动力:自主权、胜任感、和社交关联。
自主权指的是对自己的决定与行为具有掌控力的感觉。
社交关联涉及的是人们渴望与他人建立关联的基本需求,刚才我们提到的孩子因成绩不好,在与同学时交往时受到歧视和排挤,就是社交关联的负面案例。
在这三个内动力中,最主要的是胜任感,它指的是完成预期目标时一种驾轻就熟的感觉。考试排名靠前、打游戏过关、投篮时得分等等,都是胜任感,是一种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目标的自我信念。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曾说:“自我信念不一定确保成功,但是没有信念一定会酿成失败。”
曾经有个朋友跟我说,他孩子在学习方面不是很感兴趣,问我该怎么办。我说这没什么其他原因,一定是因为学习上的不如意,缺少了自我胜任感,使内在动力受到了打击。
果然,后来应家长要求,我和这个孩子谈了谈,问他是不是对学习不太积极?他说:“是的,反正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那些学霸们。”
其实,这是除了少数学霸以外的大部分孩子的心理。
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内动力。我这个朋友能发现孩子兴趣不高、并向人请教,在众多家长中算是比较细心和用心的。
三、以“经营”的心态,对待孩子的内动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旦内动力受损,恢复起来将是困难和漫长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种状态消失在萌芽之中。
这个就像神医扁鹊说的,“不治已病治未病”。
我们相信,每个孩子最初的内动力都是100分(满分),家长除了关心孩子的成绩,更需要有一种“经营”的心态去对待孩子的内动力。既然是“经营”,那就要按“经营”的原则和规律,“小气”风格的家长学起来更容易:
1、 不能“亏本”。一旦内在动力有了“支出”,一定要想办法取得相应的“收益”。比如本文开头的案例,我女儿因一道简单的题没做出,自我胜任感降低,这是内动力的“支出”。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我女儿出现了班杜拉提出的“归因偏差”,把那道题没做出来归因于自己“笨”。所以我用“错字的小琦”的故事来纠正她的自我归因,告诉她这种现象是正常的,是因为知识的盲点造成的。她接受了这个说法,自我胜任感和内动力得到恢复。
2、不要忽略“利息”。内动力的“支出”要及时弥补,我的经验是,随时发现随时处理。否则时间越久,越容易在孩子心里扎根,弥补的代价就会越大,这就相当于钱收不回来会损失利息。
3、家长不要“消费”孩子的内动力。有的家长发脾气时会骂孩子“笨”、“蠢”之类的狠话,这是对孩子内在动力最大的“消费”。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曾有过研究,对别人的一句批评的伤害,要用5句认同或支持的话才能消除。相当你消费100元钱,必须想办法赚回500元。
4、别嫌“利润”少。每天注意捕捉孩子正面行为,比如孩子主动跟你聊起某个知识点、或做过的一道题、或是孩子主动背了一首诗、或是主动把错题复习了一遍,这些“微不足道”的行为,都值得家长积极回应。你甚至不需要怎么表扬他,只需要展示你真诚的高兴,不要敷衍,就能把他的这种行为予以“锚定”——就像停船时抛下锚以防船移动。家长的这种认可,会激励他以后还会不断做出这种正面行为。虽然一次两次的“利润”并不大,但日积月累,数目也会很可观。
5、主要“出击”。像华罗庚杂货铺里学数学、马云为老外免费做导游练口语,都可以多跟孩子讲一讲,这样孩子会更有知道努力,也更有毅力。
6、每日“盘点”。每天晚上“盘点”一下,看有没有遗漏什么“生意”。
四、“账本”
要“经营”、要“盘点”,自然少不了“账本”,详细记录孩子内动力的“支出”与“收入”。此外,它还有以下3个方面的意义:
- 1、提醒家长对孩子内动力的关注。
- 2、提醒家长关注、鼓励孩子的正行为。
- 3、间接地为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提供帮助。
所以,长久以来,我女儿的内动力都一直是很充沛的,学习成绩也还不错,而且我们亲子关系也非常融洽。
内动力“账本”有什么要求呢?
没什么要求,你可以找一个笔记本记录,也可以买一个会计专用的真正的账本,只要自己用着顺手就可以。
因为便利,我自己用的是一个记账用的手机APP,支持微信登录,可以在收入和支出的类别里增加一项“内动力”,你对各种“收入”和“支出”定好价后,系统会自动统计数据,还可展示每月的明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还是一个教育孩子的日记。
结语:
如今学业的竞争,早就过了靠孩子单打独斗的年代。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更应了解一下“别人家”的家长。所有的优秀都来自努力,每一个进步的取得都不是一朝一夕。
·END·
【辅你做更好的家长,给孩子最好的成长。汇集上海百余位教育专家(同时是成功家长),给您分享有效的教育经验、方法、理念和思想。如需个别交流,可关注后私信联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82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