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穿越南北,横跨城乡,一个外国人道出中国的隐痛

穿越南北,横跨城乡,一个外国人道出中国的隐痛

#阅读的温度#

【摘自公众号:又是不想读书的一天】


全书分为城墙、村庄、工厂三个部分,由作者在中国自驾游历的经历与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拥有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又是曾经的《纽约客》记者和《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作者的写作能力毋庸置疑。

他的中文名是“何伟”。我相信他对中国的了解和他的汉语能力一定对他的研究起到了很大帮助。在漫长的自驾、探访过程中,他深入到中国底层的无数角落,见证了中国经济腾飞大背景下的细枝末节。

本书出版于2011年,他在书中好几次提到当时政府针对某项指标在2020年的预估数据,今天看来,颇多感慨,更有回望历史的沧桑之感。

书写中国的书数不胜数,但是这本书是特殊的。

这是一个流变的中国,一个细节的中国,更是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外国人的视角赋予了他的文字天然的文化疏离感、荒诞感。虽然翻译毫不违和,很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也极接地气,我们还是可以非常清晰地从中读到国别与文化不同造就的思维差异。

强烈的社会流动下形形色色、鲜活饱满的个体构成了他笔下中国人的群像。中国人的实用主义、奋发精神被刻画得入木三分。突破规则、依靠关系这些我们熟视无睹的社会现象也透过一个外国人的眼睛反映到了字里行间。

村落里的选举斗争、工厂中的喧嚣沸腾……可以看到,作者的目光与这些现象是有距离的,带着观察者的审视,带着异国者的迷惑。文字不经意间就流露出荒诞感和疏离感。

作者的记者经验想必为他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为专业原因,我会有意识地去观察书中与记者职业有关的细节。

作者能如此深入地融入中国底层社会,勾画出如此丰富的人物形象,挖掘现象背后的社会价值,显然与他的记者经历不无关系。其强大的交流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可见一斑。


他的叙述往往采用多线叙事,以一组人物为主线,其余为辅线,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中聚焦目标进行观察。充实的细节支撑起完整、生动的故事架构。

虽然是非虚构写作,作者也有意在文中构建了戏剧性,通过一些情节的跌宕和写作手法的运用增加故事的精彩度。常见的有荒诞元素的组合、跨越时空的对比、人物命运转折的突出等。

作者很多时候只是呈现,而非描述,用细节为读者填充出一个画面,不过多地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写作素材的选择与安排本身就带有主观倾向。对他的文字,我们至少也应该抱有审慎和批判的态度。

本书作为作者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中的一部,以经济为主题,记录了中国在2001年后十年左右的珍贵影像。我认为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回望中国一路走来的轨迹,读这样的文字是有警醒意义和思考价值的。

(图片来源于堆糖网)

【更多阅读分享,欢迎关注和移步公众号】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8175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