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同样是陪娃读绘本,为什么孩子的逻辑思维却相差这么大?

同样是陪娃读绘本,为什么孩子的逻辑思维却相差这么大?

最近发生了一件小事,让我觉得孩子真的是读图的天才。

五一假期的时候我带着绘本《团圆》去姐姐家做客,她的女儿看到我送的绘本就立马拆掉塑封,打开看了起来,小女孩在上幼儿园还不认识字,我就坐在她身旁给她读书。

《团圆》我看过很多次,故事早就烂熟于心,我一边跟姐姐说话,一边随意地给她念念文字,读到最后,小姑娘特别感动,像意犹未尽一样还翻了封底,她看了一会,突然抱着绘本对我说:“小姨,这个爸爸一定很爱毛毛和她妈妈。”

我说:“对呀,你能理解这位爸爸对家人的爱可真棒。”这个时候我还以为她是听了故事有感而发,还顺嘴夸了她一句。但紧接着她就说:“爸爸这次回来还带他们去拍了新的全家福,放在自己的桌上。”

我很惊讶于一个这么小的孩子会发现这样一个细节,忙问她为什么会这么想。

小姑娘回了一个“你很笨”的眼神,然后指着封底的全家福说:“妈妈的白棉袄是爸爸这次回家带回来的,毛毛的衣服也是过年才穿的新衣服,这张照片当然就是新拍的。”

▲《团圆》新衣服内页与封底



我简直惊呆了,这严丝合缝的逻辑和对细节的洞察力真的让我自愧弗如。

小外甥女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推论中,无意间锻炼了自己逻辑思维的核心素养:

1.洞察事物之间的联系:封底全家福照片里的“衣服”与绘本内页中的“衣服”相同。

2.从联系推导结论:因为是新衣服说明是今年才拍的照片。

3.从已知验证结论:将全家福放在桌子上说明父亲很爱自己的家庭,这点与全文的氛围一致。

我一向知道绘本能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此之前并没有很直接的感受。这次事件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发,我开始正视并寻找绘本里的逻辑联系,如果你也正在发愁,不知道该如何利用这利用绘本的这一特性,希望今天的文章能起到一些帮助。


一、 观察图片,说出因果联系


我们常说要培养孩子的逻辑,其实最早就是从因果关系开始的。观察图片的方式对孩子的年龄要求并不高,只要孩子会简单的表达就可以开始运用。

比如,可以带着孩子一起观察下图,左右两个画面分别在描述什么?

左边的图是小女孩没系鞋带,右边的图是小女孩踩到鞋带摔跤了。

第二步:就可以问孩子这两张图有什么关系?引导孩子感知第一张图是“因”,第二张图是“果”。

第三步:用提问的方式,鼓励孩子表达两幅图的联系。“她为什么会摔倒?”“如果她没系鞋带会发生什么呢?”

第四步: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提问和归纳,如嘱咐孩子出门一定要系好鞋带,否则很容易摔跤。

很多绘本里也有这样简单直接的因果关系,比如《皮特猫:我爱我的脏鞋子》。皮特猫穿着鞋子走进草莓堆,鞋子就变成了红色,走进蓝莓堆,鞋子就变成了蓝色,如果踩到烂泥呢?会变成什么颜色?

在皮特猫的这个故事中,前一副图就是“原因”,后一幅图就是“结果”,通过这样因果关系的链接,孩子就能读懂故事了。

类似的绘本还有《风暴过后》,这本绘本甚至不用看懂文字,只需要看图片就能理解其中的意思。

风暴过后,海边的一切会发生哪些变化?图片左边是大风来临之前,右边是大风来临之后,一组图案分别对应一个“因果“。有意思的是第二排前面的两个人是一个连锁反应,可以让孩子自己来发现他们之间的关联。

这一页讲的是“吃饭之后”,面包、苹果、奶酪在被吃之后都变成了残渣,欸?蔬菜泥怎么没变?蚂蚁和一杯水又形成了连锁反应。

这一页也很有意思,分别是夜晚和白天,马车为什么会变成南瓜?孩子脸上为什么会满脸包?小猫为什么在偷笑,鱼缸里的鱼又去哪了?这一页的因果关系适合用来倒推,还记得前面提过的步骤三吗?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图片之间的逻辑联系。

在孩子能比较准确和迅速找到因果关系后,就可以进入线性思维的锻炼。


二、 洞察细节、锻炼线性思维

线性思维的意思就是能从A推导到B,能从B推导到C,从而将A、B、C联系到一起,同时简单的ABC三个元素也初步形成了故事性。

具有这样“连锁反应”的绘本也很多,简单的逻辑比如《亲爱的动物园》。故事中的“我”想养只宠物,写信让动物园给我寄一个宠物,寄来了大象我觉得大象太大了就送回去了,寄来了长颈鹿,长颈鹿太高了,寄来了狮子,狮子太凶了,就这样直到最后寄来了小狗。

在共读的过程中可以问孩子,为什么要寄走大象、长颈鹿、狮子……?又为什么会留下小狗?其实留下小狗的原因就是送走前面动物原因的总和。

有些绘本的连锁反应就会比较复杂,但通过图片就能进行很好的推导。比如英文绘本《If you give a mouse a cookie》。故事里的小男孩只是随手给了小老鼠一块饼干,可是这只“贪得无厌”的小老鼠越发“得寸进尺”,你给他一块饼干,他就想要一杯牛奶;你给他一杯牛奶,他就要一根吸管……故事就这样无休无止地兜了一圈又一圈。

与大人不同,成人可能很容易就会发现其中的因果联系,但是孩子就不太容易洞悉,这个时候可以用提问适当引导。比如:“老鼠吃了饼干,为什么会想喝牛奶?”“喝牛奶为什么会要吸管?”

孩子可能回答:“因为吃了饼干会口渴。老鼠太小了,喝牛奶才需要吸管。”接着再看图片,引导孩子注意老鼠嘴边的残渣,让孩子猜测一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原来老鼠要了一张纸擦了嘴巴,那擦了嘴巴,老鼠会干什么呢?可以直接展示图片,让孩子从图片洞悉老鼠会这样做的原因。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你会发现,即使是英文绘本,但由于孩子能读懂图片之间的联系,语言的类型并不会成为阻碍。

▲擦了嘴巴去照镜子的老鼠

需要孩子去观察细节,推导逻辑的简单绘本还有《打瞌睡的房子》。房子里的所有人都在睡觉,故事也完全是线性的结构,先是老奶奶在床上睡觉,接着小孩睡到了老奶奶身上,然后小狗睡到了小孩身上,接下来是猫、老鼠和跳蚤。一个叠加一个,逻辑性非常强。

有趣的是其实作者在一开始就将所有打瞌睡的人物和动物都画在了一幅画面上,读完之后可以一起来跟孩子进行“观察力”游戏。

接着再让孩子从这副图中,依次指出谁会到床上睡觉?为什么是这样排列?如果是跳蚤第一个趴在奶奶身上会发生什么?这样他就会慢慢感知故事的合理性,明白“顺序”的概念。

▲绘本正文第一页出现了所有角色


三、 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测

当孩子能明白故事的整体逻辑后,可以引导孩子注意绘本中的“暗线”,有些暗线是对故事进行补充,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团圆》的全家福,有些“暗线”与主线并没有关系,需要孩子去进行推导。

比如五位太郎的作品《是你吧》。故事讲的是小乌鸦藏了一块肉,但是有人趁着它睡着的时候把肉偷走了,它就去找到底是谁偷的。

乌鸦一个一个地找动物去验证,在询问狮子时,狮子说“没看见,我分你一点儿吧?”

其实不用读文字就可以问孩子:“你觉得是狮子吗?”

再引导孩子看这页图片,就会发现,狮子身边都是肉,他有这么多粮食,应该不会去偷乌鸦的那一小块肉了。

这就是从图片中读出信息,然后从信息去进行推理。

《看,书中间有堵墙!》中有个跟主线无关的隐秘细节,也可以说是作者故意设置的悬念。

前一页是鳄鱼要过来吃一只鸟,后一页是鳄鱼带着呆愣的表情游走了。那鸟儿到底被吃了吗?

作者在最后揭晓了答案,小鸟并没有被吃掉,还在愉快地飞翔。

但小鸟为什么能从鳄鱼嘴下逃走呢?逃走之后它去了哪里呢?孩子可以自由地想象,去将这条暗线合理化。这样从发现细节推导结论,再合理化结论的过程,就是一条比较完整的逻辑链路。

有些绘本的隐秘细节会更难发现。比如在《13楼有只恐龙》中,困困先生来到一家名为“爱分享”的大酒店,他已经困的不行了走到了定好的房间,可是却发现一只小老鼠睡在上面,然后他换了二楼的房间,被子却被一只小猪抢走了,三楼的天花板在漏水,因为四楼是海景房,五楼住了蜘蛛,六楼是蜜蜂。

七楼太冷、八楼太热,九楼住着长颈鹿……一直到13楼,困困先生不管不顾睡在了巨大的床上,无床可睡的恐龙只好睡在了大厅的小椅子上。

▲你能找到七楼和八楼的客人吗?

作者对每一层楼的客人都做了描写,但是唯独七楼和八楼没有说明。这也是作家设置的小小悬念。但看最后一页,注意之前没出现过的动物,结合“七楼太冷、八楼太热”你就会根据这两个条件推导出这两层楼分别对应哪只动物了。

写在最后

很多家长都知道逻辑思维对孩子的重要性,这种能力不仅理工科需要,文史哲也需要,工作中需要,生活里也处处有它的影子,缺少逻辑思维能力的人吵架都会输的很惨。

但是说起对逻辑思维的锻炼却又觉得无从下手,甚至会认为只要买绘本给孩子读,他就会自然而然地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这种能力。

也许在日积月累的影响中,孩子的这项能力确实会得到提高,但效率却降低了很多。如果我们希望能发挥绘本最大的价值,首先自己就需要读透一本绘本,明白作者的意图,洞悉他设置的悬念和留白,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这绝不仅仅是买一本绘本这么简单。

我们经常思考什么是高质量的陪伴,什么是我们能负担起的最好教育方案,但事实上,即使是最昂贵的补习班,对孩子们思维深度、逻辑的锻炼,可能都比不上每日的阅读时光。

想要提升亲子关系,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妨就从今天开始,与他共读一本绘本,去发现其中更多的细节,收获更多的惊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7942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