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73年前,天下第一廉吏被掘墓,2件随葬品遭变卖,换了800多斤棉花

73年前,天下第一廉吏被掘墓,2件随葬品遭变卖,换了800多斤棉花

自人类开始有意识的随葬开始,便催生了盗墓行为。那些被埋在墓中的器物和财富,被生人所觊觎,即便防盗工作再细致,也难以永保万全,说不定什么时候就遭了殃。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一桩民国年间的盗墓奇案。

故事发生于1947年,距今已有73年的时间了,地点在晋中地区的吕梁横泉村。当时,这个历经战乱动荡和天灾人祸的小村庄,已经千疮百孔,百姓们难以度日。不安于忍饥挨饿的村民们,很想大干一场,恨不得发上一笔横财。

可是,这么多年的乱世也没攒下啥家底,发展生产的愿望如何实现?

当时,吕梁地区的庄稼收成不好,劳动力也缺,整个一片萧条的景象,倒是墓园里的树木长得挺茂盛的。细看这个被百余株郁郁葱葱的古树所包围的墓园,平面近似正方形的园子坐东朝西,占地面积有两千多平方米,周围还有一人多高的青砖砌的花栏围墙。正西面的门口是一块高大的石牌坊,正中央就是墓茔。

这座坟前两侧的青石碑树了得有十多块,庄严肃穆,正中所立的正是康熙皇帝御书的螭首御碑,上书“御制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江南江西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操江谥清端于成龙碑文”几个大字——这正是于成龙的墓。

说起于成龙,可算得上是吕梁的名人了。明末崇祯之时,高中举人的于成龙可谓意气风发,准备用自己的学识才干大展宏图。可惜明清易代没赶上好时候,一直是没能得志。加上生活的压力,等到仕途起来的时候,已经是顺治十八年了,这一年的于成龙是四十四岁,还是去偏远的广西罗城去做县令。

但他依然是一腔热血,志在报国。他为官清廉、治理有方,深受百姓爱戴和朝廷的赏识。一步一步从偏远县城的芝麻小官做上了封疆大吏,最后死在了两江总督的任上,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于是乎,有人打起了于成龙墓的主意。虽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清朝大官是很肥,墓葬的随葬品应该很丰富。村里这个大墓也很气派,可这个墓埋的不是别人,是于成龙、“于青天”、“于青菜”啊。

“于青菜”这个称呼可不是吹的,于青龙廉洁到啥程度呢?顿顿青菜糙粥,跟仆人一起吃饭,下人吃啥他吃啥,数年不知肉味。在他的感染下,周围的人也是节俭到吃树叶,县衙周围的槐树都让他们给吃“秃了”。

当官二十余年,天南海北只身一人,不带随从不纳妾,只有一个结发妻子还是阔别二十年后才得一见。俸禄也都捐给了灾民,据说他去世的时候箱子里只有一件破衣服,床头几个破罐子而已。

关于这位清官的传说,在民间还有更多的版本。起初,于成龙死后,百姓家家供奉他的画像表示哀悼,但又是朝廷赐葬又是皇帝撰文的,也在当地留下了很多荒诞不经的传说且越传越烈:

有人说于成龙被奸臣害死的,没有头颅,墓中葬的是皇帝赐的金头;还有人说于家给于成龙随葬了大量财物,为防止被盗墓,一日之内出灵十八次,葬了十八处疑冢。

在村民的心中,早已认定于成龙墓里很多宝贝。而且,这座墓在清代一直有专门的看护人员,平时禁止牲畜入内践踏,逢年过节于家后人还会来扫墓祭奠。于是在这年的农历三月,横泉村村长刘金长、农会主席郝东清率领全村的小伙子们一块,对于成龙墓下手了。

据参与的村民回忆,于成龙墓的墓室十分独特,是个长方形拱式建筑,自内向外全用盛放着白灰、松香的瓷碗砌筑。这其实是有讲究的,白灰的意思是“一世清白”,松香则是代表着“流芳万古”,瓷碗更加明显了,意为“挽留”。尽心的布置透露出对这位廉吏名臣的浓浓敬意。

其实这个墓是清政府用国库专门拨款修的,毕竟廉洁的于成龙没剩下多少家底。据《清史稿》等记载,于成龙死后康熙皇帝十分悲恸,亲自撰写祭文赐葬。当时还有个重名的于成龙,康熙皇帝还对他说你可要向这个老于成龙学习啊。

再说于成龙的墓,这座墓用石门封堵墓室,墓室内两侧是刻着其生平的墓志铭。棺木是一棺一椁,表面还涂着红色的桐油护漆,十分光亮整洁。棺木内的于大人衣冠清楚,发辫完好,顶戴上佩缀有一枚一寸多长的葫芦形金顶,民间传说是用纯金制作,重有二两多。其余还有一些随葬的玉器。

村民们拿走随葬品之后,又将于成龙的遗骨重新安葬回墓中。毕竟于成龙也是一方名人,村民们的本意也并不想打搅他的亡灵,只是生活实在是困难。

至于墓里出土的宝贝——那些玉器和那个葫芦金顶,是卖给了峪口区贸易局的大众商店,用这2件随葬品,换回了棉花800余斤,全村村民人人有份——每户5斤、每口人1斤。于大人的衣冠,在风化得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上交给文物部门。

​一代廉吏于成龙,从七品县令一直升到一品总督、兵部尚书,靠的就是他一直恪守天理良心,爱民如子。饥荒的时候,他捐出自己的俸银赈灾,自己却用糠粥来充饥,到了最富庶的两广地区任职,也还是以糠粥为食,数年不知肉味。“要学清廉分数足,难学于公食糠粥”一时间传为佳话。

当然,仅凭廉洁是不够的,真才实干也是少不了——于成龙不仅是“古今廉吏第一”,更是“治世能臣”。他任职的湖广、福建、直隶、两江,有偏远乡村,也有繁华之地,有盗匪战乱,也有官场的尔虞我诈。在于成龙的治下无不欣欣向荣,这说明他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乃至于同时期的蒲松龄把他的故事神化,在《聊斋志异》里把他写成了“鬼有冤也来伸”神人。

令人五味杂陈的是,这么一位能力品质俱佳的名臣,在其去世的几百年后,又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又造福了当地的百姓。幸运的是,于成龙墓已经重新修缮,成为了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名人标签。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7164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