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时候,是否体会过被父母控制的感觉?他们以一句句的“都是为了你好”作为掩饰,然后擅自做主你的人生选择?
许多人都会面临这种情况,父母以“爱”的名义,强行的插手我们的生活,似乎我们不是一个自由平等的个体,而是专属于他们控制的“物品”。
但我们并不是默默忍受,很多时候我们会用实际的行为与其对抗,但最终形成的并非一方的他妥协,而是双方无休止的对抗。
这种管教与挣脱,束缚与自由的对抗,将会持续、贯穿许多人的一生,因为他们有着同一个“专制型父母”。
一、父母与孩子的对抗
“教你的孩子缄默,他便很快就学会说话了—富兰克林”
许多情侣在婚前,便开始畅想婚后教育孩子的方式,而无论话题延伸至多远,总会出现一个经典的问题:“你唱白脸还是我唱白脸?”
对于这种管理职责分配的问题,许多情侣理所当然的会进行讨论,因为在他们便是从这种生活、家庭中成长起来的。
他们甚至于没有考虑家庭教育中,是否要将父母的角色脸谱化,更没有考虑过这种教育方式是否存在问题。
于是我们看到许多在青春期叛逆着高喊:“以后我绝对不会像你们一样”的年轻人,在他们组建家庭后,彻底与他的父辈们一样。
或许他们会说自己要与孩子平等相处,但原生家庭在他们身上留下了足够深刻的烙印,这种烙印甚至是他们没有觉察到的。
于是对他们来说,教育更像是一种管理手段,或者说是塑造手段,他们已经为孩子制定好了以后人生的道路。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鲍姆令指出的,那些依靠强制性教育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负面的情绪。
作为专制型父母,他们最终会迎来孩子“出乎意料”的,与他们产生对抗。
1. 预设:在专制型父母脑海中,有一个预想中的孩子,而他们教育的目的,便是将预想中的孩子变为现实。
2. 束缚:对于专制型父母来说,孩子是不具备自由意志的,他们轻飘飘的通过一句你还太小,还不懂,便可以将孩子的行为、思想扼杀,将其牢牢束缚。
3. 控制:当孩子出现与自己相悖的行为或思想时,他们会通过对孩子的处罚性措施,来强迫孩子知道“对错”,从而实现对孩子更为轻松的控制。
4. 灌输:得益于孩子的社会性尚未发展,他们可以将孩子隔离性的进行洗脑,将自己的对错观强加于孩子的思想之中。
二、来自于父母父辈的灌输
如果有人问我,教育孩子需要哪一种资格,我会说那需要异乎寻常的耐心和适量的爱心——伊罗丝
其实,每一个专制型父母,在人生中的某一个时刻,都在强烈的反对与对抗着专制(正如现如今他们的孩子对抗他们一般)。
他们并不希望未来自己成为一个专制型父母,他们并不像预设、束缚、控制与灌输,他们期盼着未来与孩子的平等对话。
但他们为何会失信于自己?为何最终他们还是成为了一名专制型父母?
01 急功近利
我并不认为那些专制型父母,在教育伊始便认定要对孩子进行打压与控制,我相信他们在开始时,是希望尊重孩子的人格,并顺从他们的自由意志。
但正如他们自己的父母一般,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意味着需要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孩子的成长、容忍孩子的错误。
如果说孩子的父母可以脱去社会性,静静的培养自己的孩子,可能他们会有着更为长足的耐心去进行默默的引导。
但他们从来不具备这种机会,他们必须抵抗来自于早教、来自于媒体、充斥着各个渠道的焦虑。
“别人的孩子已经会背100首古诗;别人的孩子已经学会了弹钢琴;别人的孩子已经可以流畅的说英语”。
实际上,他们忽略了“别人家孩子”所付出的努力,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快速的成功,于是他们通过自己的人生处世哲学,对孩子进行了强硬的思想灌输。
这便形成了专制的教育方式,他们将自己引以为傲的处事哲学灌输给孩子,希望他们走向捷径。
02 社会助长
如果说,我们的专制型教育是一种个例,我们对孩子的打压与控制,是一种无法被他人理解的行为。
那么我们会更好的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之处,也会受到社会舆论的打压,使我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心理学家扎琼克提出社会助长的概念,指的是与他人共同活动、或是他人在场旁观活动时,我们的活动效率会得到强化。
通常我们都是用这一理论,来解释一些积极、向上的行为,但这并不代表着社会助长只会针对性的助长那些积极的活动。
实际上,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急功近利,无法被自身察觉到的原因,正是由于社会中专制型父母的广泛存在,导致的社会助长行为。
“当你说起孩子调皮,然后自己对其进行控制时,往往并不会遭到抵制,反而会获得共鸣”。
当社会中的大部分人,都属于专制型父母,也就意味着这成为了一种“合理化”的行为,专制型父母也从大部分人所组成的群体中,强化了自己的专职概念,毕竟“许多人都是这么管理孩子的,必然有一定道理”。
三、如何建立一个真正的“家庭”
虽然社会助长,使专制型父母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中的错误之处,但他们确实可以感受到孩子的不满与退缩。
他们预想中的处世哲学灌输,不仅没有使孩子走上捷径获得更为快速的成功,反而使孩子走了许多弯路,造成孩子产生了多种负面情绪。
没有父母希望自己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对于专制型父母来说,他们要撇弃一些惯有的心理因素与行为方式,从而使自己真正的对孩子起到教育作用。
01 撇弃权威模仿
在成为专制型父母之前,许多人都品尝过专制型父母带来的苦楚,他们现在对孩子的控制,往往是来自于他们以前父母控制他们的方式。
这种行为与思想,并非通过基因得以传递的,而是在与父母的朝夕相处,束缚与对抗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模仿。
而来自专制型父母的控制,使他们感到痛苦的同时,也不免产生了向往,对于无力反抗的他们来说,更希望获取到这种控制权。
此时,父母作为家庭中的主导者,其对家庭成员强有力的控制,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权威,这种权威影响着我们产生了模仿的行为。
而当我们面临孩子的“不服管教”时,便会不自觉地去模仿父辈的控制行为,本质上是希望通过模仿父辈行为,获取到对孩子的控制权。
但这种控制权是虚幻的,它不过是根植于我们童年的一种创伤记忆,并不会使我们产生真正的控制权。
因此,停止对父辈的模仿,防止在耐心消耗过程中,寻求父辈虚幻控制权,是我们首先需要做的事。
02 理想、健康的家庭模式
“每一个人对其天然的自由所享有的平等权利,不受制与其他任何人的意志或权威—约翰·洛克”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在书中提到,一个由高高在上的权威家长统治的家庭,子女则是在这个专制家庭中被“控制”的。
而他提出了一个理想、健康的家庭模式,便是家庭首先遵守共同制定的权利与义务,尊重每个人的自由与平等,并在此前提下,互相之间建立起和睦友爱的交流环境。
1. 尊重自由与平等:孩子并非查尔斯·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描述的那样,仅仅是父母基因的延续,我们应该深刻的理解到孩子属于独立的个体,有着自由的意志与平等的地位,我们无权支配孩子的行为与思想,更无权为其制定强硬的人生轨迹。
2. 制定权利与义务:尊重自由与平等,并不意味着对孩子完全的放飞,我们必须与孩子共同建立一套基于双方自主意愿的处事规则,并且共同对其进行遵守。
“通过讨论建立睡觉时间、孩子上学的义务与放学后休息时间的权利等等”
3. 父母的引导教育:我们虽然无权为孩子制定强硬的人生轨迹,但我们有义务对孩子提供分辨善恶的能力,并且为孩子提供多种人生选择的方式,与其客观的利弊说明。
“现在如果你想要学舞蹈,那么可能要遭受很痛苦的过程,同时未来你可能很难成为一名舞者,不过舞蹈可能是你以后的对外展示方式。”
4. 家庭的团体互爱:我们并非要从一个专制的家庭,转化为一个纯粹理性的家庭,我们的规则制定是为了更好的尊重各自的自由与平等,当违反规则的情况出现时,我们更需要适当的考虑温情的建立。
“孩子原本准备学习三年舞蹈,但在两年时完全无法坚持,与其对孩子进行批评与指责,不如趁此与孩子探寻真正阻碍她不想坚持的原因,并为孩子提供鼓励与选择支持。”
四、慨叹
我们年少时,总想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的家庭氛围,我们幻想着与孩子以朋友的方式进行相处。
却常常由于耐心的消耗与对捷径的渴望,使我们如我们的父辈一般,成为了一名专制型的父母。
但这种专制型父母组成的家庭,往往是面临着对抗与挣扎的,家庭中所有成员都无法从中汲取到生活的养分。
但改变从来不会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59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