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膏厂终于不再挤牙膏了。
这些年英特尔之所以在PC端迭代缓慢,想必是把精力都花在汽车上了。
前不久,英尔特在相关发布会上透露,目前已经超过5000万辆汽车使用英尔特芯片。
如果你已经有幸开上,恭喜你可以名正言顺的等灯等灯了。
曾经在PC时代不可一世,在手机时代郁郁寡欢的英特尔仿佛终于找到了事业的第二春,重拾信心。
几年前,英尔特就开始琢磨,如何在让你的侠盗飞车跑的更快的同时,也能在现实中跑的更快?
为此,它与宝马,以及专注视觉系统的公司Mobileye组成联盟,桃园结义,决意干一番事业。
英特尔负责处理数据,Mobileye贡献其专有的EyeQ5视觉处理器,宝马则提供整车平台。
三方联合开发基于宝马I Vision Future Interaction的自动驾驶概念车,计划2021年推出量产车型。
按照时间表,一切正在赶来的路上。
一 汽车的芯片大战
在《造车难还是写软件难?》中,汽叔认为未来汽车江湖将由软件商说了算。
虽然野心还在悄无声息的酝酿。但从英特尔的不再挤牙膏的微妙动作来看,兽人族已经不甘为奴了。
当前汽车中可能需要8000个芯片,而随着汽车复杂程度的提高,对汽车半导体元件的需求势必会稳步增长。
据咨询公司Gartner Group预测称,到2020年,汽车半导体这一业务板块的利润增长率将是全球芯片市场的两倍。
眼看形势大好,英尔特也双管齐下,闷骚地为汽车打造了两个用芯片驱动的“运算平台”。
第一个便是智能座舱平台。
车智能座舱的一个显著趋势是“一块芯片,多屏互动”。
越来越多的屏幕开始在车上“堆砌”,各类互联功能交相辉映,原来散落各处的功能芯片MCU逐渐被一块性能更强的主控芯片所取代。
2018年发布的新奔驰A级,就将独立的信息娱乐系统、HUD等显示屏集成在一个单芯片的多域控制器上。
英特尔智能座舱业务的硬件基础就是专门开发了凌动Apollo Lake车载处理器,利于该芯片驱动整个车载信息娱乐系统。
英特尔和东软、红旗联合开发的智能座舱系统已经在红旗HS7上量产。长城旗下WEY品牌的汽车产品同样搭载着Apollo Lake。
沃尔沃高端子品牌Ploestar推出的车载娱乐系统也采用了英特尔的解决方案,拥有同类中更好的应用性能和流畅的交互体验。
第二个则是自动驾驶平台。
在自动驾驶领域,英尔特一方面是依托Mobileye本身所具备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则是在Mobileye的基础上,英特尔还搭配Xeon等自有芯片,构建自动驾驶平台,即“Intel Go”。
在今年3月份,英特尔宣布转型为一家数据型公司,深入挖掘数据的潜力。
事实上,此前,英特尔物联网集团副总裁KenCaviasca曾表示,自动驾驶汽车需要处理大量的图像数据,而英特尔的目标,则是成为自动驾驶汽车的大脑。
二 英特尔的数据收割
这两个平台听起来好像没什么了不起,以英尔特的尿性,还能翻出什么浪?
这次,英特尔的浪可能真的有点大。
且是自网络冲浪以来最大的一次。
自从英尔特在手机时代接连被打的找不到北,没想到他反而一路向北,意识到自己的三板斧是处理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
他们的如意算盘是,未来各类智能设备会产生几何级增长的数据量,各种连接、存储、计算在其中碰撞。无论这些数据运算是发生在终端还是云端,英特尔都能从中“分一杯羹”。
说白了就是数据处理的需求在哪儿,英特尔就在哪儿。
而汽车恰好是“以数据为中心”的最大应用场景,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又是汽车大数据的源泉。
智能座舱平台与自动驾驶平台,便是英尔特对鱼和熊掌的两者兼得。
之前,英特尔粗略的测算过,2020年一辆自动驾驶汽车每运行8小时可产生4TB的数据,2030年全球车辆系统、数据和服务市场的规模可达700亿美元。
同时,2025-2035年,自动驾驶汽车出货量年复合增长率达有望达到47.5%;到2050年,由自动驾驶催生的乘客经济规模将突破7万亿美元。
听,热钱都是被热浪卷走了。
而对于至关重要的中国市场,英特尔也并没有像键盘侠那样看不起国产车。
一汽、红旗、长城、长安等都与英尔特达成了合作,越来越多的英尔特处理器将出现在这些车企的产品上。
汽叔比较感性,倒不关心英特尔是否能笑到最后。毕竟野心家不止英尔特一家。
而是自汽车工业诞生百年至今,许久再也没有迎来如此令人热血沸腾的历史节点。
如今的汽车人才与百余年前的拓荒者一样,充满的斗志与干劲。
以软件为名的铁血时代再次来临。
汽车终于活出了它理想的样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56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