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地球上的物种以每天50到100种的速度在消失!

地球上的物种以每天50到100种的速度在消失!

现代社会中,有不少人喜欢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看待自然界的其他物种,仿佛它们的存续是人类的恩赐,其实人们有这种想法也不算奇怪,因为在人类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世界上的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灭绝。

一、

在地球历史中,超大规模的灭绝事件曾经发生过五次,分别发生在:

奥陶纪晚期(4.4亿年前)、

泥盆纪晚期(3.6亿年前)、

二叠纪晚期(2.5亿年前)、

三叠纪晚期(2亿年前)、

白垩纪晚期(6 500万年前)。

当下,已经有不少学者痛心疾首地表示,人类正在缔造地球历史上第6次生物大灭绝。

从1990年至今,由于人类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地球上的物种以每天50到100种的速度消失,这是什么概念呢?

你早上起床吃早餐,上班,午休,下午继续工作,晚上回家吃饭,看两集电视剧哈哈一笑,然后洗个澡,关灯上床睡觉。

就在你做这些事的时候,地球上已经有好几十个物种彻底消失了,也许你吃早饭的时候灭绝了10种,你睡午觉的时候灭绝19种,看电视剧的时候灭绝33种……这个速度太过夸张,甚至让一些学者感到匪夷所思。

二、

美国杜克大学的生物学家斯图尔特·皮姆(Stuart Pimm)表示,人类造成的物种灭绝速度已经达到了自然界正常灭绝速度的1 000倍。

人类太过强势,强势到我们自认为对其他物种的主宰是理所当然的,我们甚至还自以为是地发明了一些诸如“万物之灵”“地球长子”一类的词汇来吹嘘自己。

其实这种支配性的地位并不是理所当然的,更不是自古有之。

生活在今天的现代人平均脑容量为1 500毫升左右,据罗宾·邓巴先生的观察和统计,现代人的团体规模极限是148人,粗略估算大概为150人,这就是著名的“邓巴数”。

它是现代人在社交时建立稳定关系的人数极限,一旦生活中和我们互动过的人数超越了“邓巴数”,大脑就会出现记忆模糊。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需要不断地结识新的人,于是多年不联系的同学就被我们渐渐地遗忘了,一面之缘的人也渐渐没了印象,那种“你还记得我是谁吗?”的尴尬就会在生活中不断地出现。

集体活动大大提升了团体中每个成员的生存机会,但是这一方案并没有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碳同位素告诉我们,在200多万年前的东非草原上,斑鬣狗或许只是威胁到祖先生命的猛兽之一,还有另外一种猛兽,给当时的古猿带来的威胁可能要大得多。相对于喜欢狞笑个不停的斑鬣狗,这种猛兽更加安静、优雅、迅捷、致命!

三、

它的名字叫作恐猫,恐猫的体型看起来类似于豹子,但是更加粗壮厚实一些,0.7米的肩高和2米的体长,相对于身高不到1.5米的古猿来说实在是太有压迫感了。

尽管它们早已灭绝,但是古生物学家推测,在它们还活跃的时候,一直是人类祖先的首要天敌,不仅是因为它的利齿相对于剑齿虎来说短而结实,非常适合掀开古猿的头骨,更因为它们的猎杀方式让集体行动的古猿在抵抗时也有些力不从心。

恐猫通常选择在夜间古猿熟睡时行动,突袭某一个体,这样不仅可以避开其他古猿的视线,避免与整个群体正面冲突,还能在得手后更加方便、快速地享用自己的战利品。

这样一来,猎杀的成本降低了很多,收益提升了很多,古猿很可能因此成了恐猫的主菜。

但是,恐猫猎杀成功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在它发起袭击时,其他的古猿听到同伴遇袭的声音后不会赶来支援。

而事实上,人类的祖先在集体行动之外还具备了另一种特质,使得恐猫的袭击无法轻易得逞,也使得我们在面对危险和苦难时可以相互照应,那就是——共情。

对别人悲惨的处境感到同情,进而伸出援助之手的行为深深地根植于人类祖先的基因里,因为这是进化的必然结果。

四、

共情并不是人类的专属行为,而是在动物界普遍存在的。就目前的一种学术观点来看,人类的共情可能追溯到1 800万年前,与哺乳动物的进化有关。

这是因为当哺乳动物养育自己的后代时,需要对后代的各种情绪做出回应。

可以想见,如果孩子都快疼死了,父母却对此毫无察觉,那么父母的基因将很难被传承下去。对后代的情绪有更敏感的感知,无疑会给具备这一特质的基因带来强烈的正向选择。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对后代“感同身受”的能力从父母和孩子之间蔓延开,个体不仅关心自己的后代,也开始关心自己的父母、兄弟、近亲和朋友。

当这种关怀进一步扩散时,即便是陌生个体的情绪,也能被感知和回应,这就是共情。

正如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博士潘彦谷等专家总结的那样:“当共情能力出现以后,它可以迁移到亲代养育环境之外,并在广泛的社会关系网中起作用。”

我们的近亲黑猩猩就有明显的共情行为,当某只黑猩猩被另外一只痛揍一顿后,其他的黑猩猩则会走过来轻轻抚摸它,对它表示安慰。

聪明的海豚也有类似的共情行为,当某一只海豚因为生病体力不支时,其他的海豚就会想办法把它顶到海面上,确保它不会被淹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5175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