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我知道要对孩子耐心,却还是忍不住对孩子大声吼

我知道要对孩子耐心,却还是忍不住对孩子大声吼

不少家长这样说,对自己的行为懊悔万分,但下次遇到相似情况还是继续犯错。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许多家长觉得最难做到的就是情绪控制。

我明明知道,就是做不到!

为什么我知道吼孩子不好,但还是忍不住呢?


原因有三。

1、父母自己在孩童时期没有被耐心地对待过。


情绪能力主要从模仿中习得,从感受中懂得。如果父母自己的父母的情绪成熟度一般,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是以批评、指责、打骂等方式对待,父母缺乏足够的耐心,显然,当父母自己还是给孩子的时候,没有被耐心地对待过,也就没有学会如何有耐心地对待下一代。

情绪能力很难从道理 、理论中获得,头脑中的东西要结合内在体验才能变成实际的能力。

如果父母自己没有这方面的体验,就很难做到对孩子耐心。

在咨询中,家长自己也常常是忍不住泪下,那是双重的痛苦,一种对自己孩子施压的愧疚,一种是对自己曾经被自己的父母这样对待的悲伤。

许多经历成长的家长意识到,自己一步步地照搬父母的模式对待自己的孩子。

过往的烙印如此深刻,乃至于不费吹灰之力就随手拈来,怎么甩也甩不掉!

这就是典型的心理遗传。


父母身教给自己的,一点不落地照搬;父母没有教给自己的,怎么也学不会。


在这一方面,父母需要提醒自己,新模式的学习需要时间与过程,


2、家长的工作与生活过于繁忙,没有给情绪留下空间。

父母每天要面对的事情非常多,各种各样的事情会累积了各种情绪。如果空间不够,内存告急,当然就会急躁,遇到事情就只会用旧模式。

虽然头脑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情绪机制是先于思维机制的。所以,经常有人会发现自己一边骂自己(这样不好)一边骂孩子。这些都是情绪机制的自动化反应。

我经常在咨询中告诉家长,孩子问题治疗的第一步,是家长的自我照顾。因为孩子回到家中,面对父母,与父母互动,如果父母的状态很糟糕,不但无法引导、开导孩子,还会雪上加霜。

虽然父母的焦点在孩子身上,因为孩子的状态而紧张焦虑愤怒,但细细去拆分解析这些情绪的组成,就会发现,相当一部分情绪是归因于家长自身的。如果家长有意识有能力先把属于个人的情绪管理好,把自己照顾好,首先施加到孩子身上的压力就会减少,还有良好的心理空间对待孩子。


这是孩子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如果家长自己一直也无法调整,建议通过心理咨询进行工作。


3、家长无法真正地爱孩子,而是功利性地爱孩子。

当你觉得孩子哪哪都不好,没有哪方面能令自己满意的时候,你不妨回忆一下,在孩子出生的时候,在孩子的婴幼儿期,你爱你的孩子吗?

你是否发现那时候是无条件的爱,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条件越来越多。

你可以检视一下你的语言:是否经常出口伤人,经常说一些“你这么没用” “你怎么连这点都不懂” “别人考这么高分,就你不行” 此类的话,你就是在功利性地爱孩子。

如果你能忍住不说这些话,但你的心里对孩子有许多期待,你也是在功利性地爱孩子。


并非说家长不能对孩子有期待,有要求,但是,条件越少的爱越真实,孩子才能从中感受到理解与支持,孩子才有力量启动内在的生命力应对挫折,努力成长。

家长不妨重新解析自己对孩子的爱,除了学习不好,成绩不理想,没有达到你的要求……你的孩子有哪些优秀的品质?你有多久没有看见它们?你有多久没有真正地靠近孩子?

那些“条件”就像钢铁,隔断了你和孩子的关系,那些“条件”就像冰霜,冷冻阻挡了爱的流动。

家长常常会说,只要孩子学习好了,我就不焦虑了,我就不生气了,我就不发火了。问题是,学习是爱的结果,而不是爱的起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4276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