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附解决方案|孩子不想学习?看看是不是这四种原因

附解决方案|孩子不想学习?看看是不是这四种原因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除极个别孩子,主动说自己很想要学习的孩子少之又少。大部分孩子们该做的作业还是会做,考试考得不好也会很难过,然后争取下一次考好。对于这种孩子,我们不能说他们不想学习。

事实上,让父母们不省心的孩子,常常是上课不好好上,回家只想看电视和打游戏,没看两页书就喊着很烦说要出去玩。这种状态下,我们就会认为孩子不想学习。

但孩子不想学习的诱发原因有很多,有的家长用A办法解决自家孩子不想学习的问题,你家孩子却可能适用于B办法。因此如果我们用一句“我家孩子不想学习,怎么办?”单薄开场,完全不描述孩子的行为表现和情绪状态,却企图得到有效的针对性建议是不太现实的。下面我根据平日里了解和观察到的一些孩子的个案,总结归纳出孩子不想学习的四种情形,为方便读者阅读,情形和解决方法也将合并在一起。还有更多的情形大家也可以在评论区里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解决方法。

图/ 来源网络,侵权删


一、病理性原因,非主观上不想学习

Vicky Vandervort医生曾在TEDx上做过一期题为《小小涟漪掀起教育的惊天巨浪》的分享,里面提及了某些孩子不想学习是因为眼睛集合不足。简单地说就是孩子的两只眼睛无法同步聚焦到同一个位置,以致于看一个物体的时候感觉为两个物体或者物体出现重影。当孩子的眼睛集合不足,他们在看书学习的时候就得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回看回读文字,从而调整处理自己的双眼同步障碍。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用眼疲劳并且感到头痛。试想这样的状态下,孩子又怎么会想学习呢?对于这种情况,最佳的解决办法就是带孩子去做视功能检查,并按医嘱进行视觉训练,让孩子逐步学习将双眼准确聚焦到同一位置,以消除复视和重影。

Vicky Vandervort医生在这期分享的最后,还讲了一个叫伊娃的孩子的案例。伊娃之前也是因为眼睛集合不足而不想学习,后来视功能问题治愈后,就变得非常积极主动地学习。“伊娃的妈妈开始跟我抱怨,她都拦不住伊娃晚上看书了。伊娃不让关灯,甚至还央求妈妈‘让我再看一章,好吗?’伊娃的故事不是个例,通过视觉训练,能让数百万的孩子释放他们的学习潜能,让他们从此爱上阅读。”


二、因为学不好,所以不想学习

因为学不好,所以不想学习,持这种心理逻辑的孩子不在少数。那孩子为什么会学不好呢?原因也有很多。《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一书提到了两种很容易被忽视到的原因,值得父母们引起重视。

1.合作交流,不如垂直交流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一个关系中,人们一起去做一件事情,所有的事前考虑、事中解决以及事后反省都是所有人合作着去做。

垂直交流,则指前一个人完成自己的工作后传递给下一个人,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都有自己的任务,需要有各自的考虑并做出自己的努力。

在传统的学校授课中,老师是一个引路人的角色。老师在课堂上带出某个新的知识点,再作解析和适度发散。剩下的复习和练习就得靠孩子自己主动作为。这种教学形式就是很典型的垂直交流。当父母们没有特意训练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事事操心处处插手, 孩子的独立性就会很差。这种独立性差的孩子就很难适应学校的教学模式,毕竟老师不可能跟在每个学生的后面去作即时指导。

这就启发家长们在平日与孩子的相处中,可以多多信任孩子,在事前讲清楚行动步骤和注意事项后,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家庭的实践和学校的教学方式形成连贯性,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表现才不会吃力。而当孩子在学校取得了好成绩,想要学习的劲头自然就提上去了。

图/ 来源网络,侵权删

2.认知自我调控较差

先解释一下“认知自我调控”的意思,它是指“持续监控目标进程,检查结果,对无效的努力加以修正。”有的孩子之所以学习成绩差,就与认知自我调控弱有关。他们在课堂学了就算了,也不会跟进自己学得怎样,掌握了多少;考差了也不会针对错题反省是自己的思路有误还是纯粹粗心大意,更不会对自己做得好的地方继续保持,主动避免无用功或持续性的错误等等。

美国心理学教授劳拉·E·伯克指出,


“主动、有目的的方法与成绩不良学生的被动行为形成鲜明对比。认知自我调控是学习成功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因子。”

对于认知自我调控较差的孩子,父母们可以采取逐步引导的方式,比如可以督促孩子对自己当天的学习情况进行复盘,每考完一次测验再对自己的得分失分点进行分析,帮助孩子评价自己在某个方向的努力是否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如果没有要如何调整等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帮带,孩子养成了主动自发的认知自我调控后,父母的引导角色就可以放开了。还是一样的道理,当孩子的认知自我调控逐步发展了,学习能力就会逐渐提上去,对于学习的热情也将会随着成绩单上的好成绩而逐渐增强。

图/ 来源网络,侵权删


三、孩子不想学习有时候与自身无关,与父母相关

父母溺爱纵容不可取

长期来看,学习是一个很枯燥的过程,尤其当某些知识点需要通过反复演算练习才能熟练,这就很考验孩子的忍耐力。也因此一些好动的孩子不想也做不到长时间静坐在书桌上进行学习。

这当然与孩子的天性有关,但父母们的某些做法也是欠妥的。比如一些父母在听到孩子委屈巴巴地说学习好累,不想学了之后,会心疼地说“好好好,不想学就先不学吧”。如果孩子真的已经学习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休息一下无可厚非;但会存在一些孩子还没学习半小时就开始说烦躁,说不想学了,对于这种孩子就不能纵容其一而再再而三地以累为借口中断学习,否则孩子永远无法学会接受和忍耐枯燥寂寞的情绪,而这种情绪恰是获得成功的路上所必需的。

图/ 来源网络,侵权删

父母贬抑不可取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成见威胁”,它是指当某个人受到来自外界的消极成见时,会感到压力和焦虑,以致于无法表现出自己原有的水平。一语概之,“说你不行,你就不行了”。尤其一些父母在恨铁不成钢之时的口不择言,如“这么笨,还学什么?”、“学了也没用,干脆不要学了!”、“对比一下你的成绩和别人的成绩,你这辈子都赶不上!”等等话语,会给孩子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一两次考试或一个阶段的考试就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走向,沉浸在自己此刻的失败,看不到未来的可变性,从而引发不学就不会有所谓的学好或学差的“自我保护式逃离”。这也是为什么我多鼓励父母们表扬孩子,而不是带着贬抑的语气反复强调孩子的缺点。先在心态上稳住孩子,之后帮助孩子梳理错题、纠正思维误区才更有效果。


四、不是不想学,是要看在学什么

常规意义上的考试,考验的是孩子的聚合思维,即通过分析题目给出各种条件,最终选出唯一正确的答案。当然,答案标准化也出于无奈,如果每一题都允许阅卷老师个性打分,连基本公平都很难做到。

但现实情况是,有些孩子的发散思维要远远强于聚合思维,他们在面对一道题目的时候往往会想到多种情境,于是多方探究多面考虑,最终想到很多不同于标准却也正确的答案。最经典的就是1+1=?的题目,标准答案是2,但1+1=1(一堆沙子加一堆沙子等于一大堆沙子)、1+1=3(一个丈夫加一个怀孕了的妻子等于三口之家)、1+1=60(一个月加一个月等60天)等等也不能算是错。这部分发散思维比较强的孩子并不怎么愿意把自己的思维局限在学校课堂的标准答案之内,他们更愿意走出去,去创造、去社交、去体验千变万化。这些孩子不是不想学习,只是他们想要学习的内容以及他们所获得的成长并非普遍大众所能够理解的。

对于这种发散思维强的孩子,如果父母强行要求他们回归标准化课堂,学习固板知识未免可惜。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腾伯格就曾提出“成功智力三维理论”, “行为明智的人会平衡三种相互关联的智力来获得生活中的成功,这种成功是由他们的个人目标和他们所在文化环境的要求定义的。”

图/ 来源《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

事实上,这些对信息的加工与分析能力、对新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能力、对各种社会化事件的应对和处置能力更具有挑战性,更能促进孩子的全方位发展。因此,不要只从孩子不愿意把过多时间花费在课后无聊的抄字作业上就以为孩子不想学习,相反可以多观察孩子的兴趣取向,多增强和培养孩子分析、创造和实践的智力发展。如此,父母们就会发现孩子根本不是不想学,在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他们的学习欲望与热情是多么的强烈!

图/ 来源网络,侵权删


孩子喜欢学习,回家认真做作业,在考试中也频频获得好成绩。如此省心的孩子当然是每个家长都想要的。与其对孩子不想学习感到不满和泄气,不如将其视作一次教育经历的考验,随时观察了解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帮助孩子做出相应的有效调整,同时对自身一些不好的行为态度做出修正,积极主动有耐心地把孩子从不想学习的泥沼中拉扯出来。别只要求孩子成为我们的骄傲,我们也可以成为让孩子感到骄傲的父母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4194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