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家庭教育“家长凭什么管孩子?”

家庭教育“家长凭什么管孩子?”

育邻梦

家庭教育“家长凭什么管孩子?”

“家长凭什么管孩子?”是一个高深莫测,但又不得不正视、直面面对的问题。如果理清了“家长凭什么管孩子?”也就解答了如何进行家庭教育,怎么做好家庭教育的问题。“家长凭什么管孩子?”凭年龄、个子、力气比孩子大?凭走过的路程比孩子走的远、吃的盐比孩子吃的米都多?凭家长比孩子拥有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更智慧?这些内容都是,也都不全是。那么,家长到底凭什么管孩子呢?

爱心呵护孩子成长

法律赋予家长监护孩子成长的责任

监护人,是指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一切合法权益负有监护职责的人。包括:法定监护人、指定监护人、遗嘱监护人、委托监护人。家长就是孩子成长历程中的法定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第一法定监护人就是父母,如父母死亡或者无监护能力的,按顺序由以下人员担任:①祖父母、外祖父母;②成年的兄、姐;③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

监护人的职责包括人身监护和财产监护两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人身监护,以教养、保护为目的。对被宣告为无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以保障其本人及社会的安全,并促其恢复健康为目的。至于财产监护,监护人得依法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代理监护人为法律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在未成年子女对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时,父母有承担民事责任的义务。”监护人在行使财产管理权时,得为被监护人的利益而使用或处分,但对不动产的处分,在许多国家的法律中是加以禁止或严加限制的。为了防止监护人利用监护关系侵害被监护人的权益,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监护人不得接受被监护人的财产。有的国家在法律上还特设监护监督人,以保证监护人依法履行其职责,在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的利害有冲突时保护后者的权益,并设有监护法院等专门机构。

自然和法律赋予了每个生命平等享受生活的权利,但是法律将孩子定义为“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需要在“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下完成生命活动,并从中得到成长历练。家长就是带领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且需要陪伴引导孩子从“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成长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那个人。家长是帮助、引领孩子成长、成才、成人的人,监护孩子成长是自然和法律赋予家长的神圣职责所在。

家庭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家长教导孩子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就是赋予人们适应生活的智慧。卢梭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通俗地讲教育就是成年人用自身的言行习惯影响孩子的成长,教育就是人点亮人、点燃人的活动,是孩子通过模仿获得成长经验的活动。教育活动传承人类文明,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是人们不断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教育活动传承的智慧成果如果恰好能够应用到某项社会生活实践中,它就如同给农作物“追肥”那样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教学内容未能针对性的解答某些生活中的问题,那它也培植了人类社会成长进步的土壤、提升了国民素质。也就是说针对性强的教育如同“追肥”,而通识教育就是为提升社会整体文明生活水平培土。

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在哪里?在家中,父母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老师。父母是每个人成长历程中真正的启蒙老师,是无私陪伴着孩子从“完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成长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而从不计较回报的老师,是唯一从物质帮助到精神陪伴全方位提供帮助的老师。古人讲:“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父母是唯一从基因遗传、生活习性到文化素养全方位影响孩子的老师。

父母赋予孩子生的希望,生命之始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父母,父母是带领孩子降生到人类世界的人。俗话说:“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全世界的孩子降生之时几乎是完全相同、平等的,他们没有财富多寡的差别、没有信仰差别,无贫富、贵贱之分。但是,他们都拥有生命之中最重要的领路人——父母。父母赋予孩子生命成长的源头,指引孩子们迈出人生旅途的第一步。生活的每天都在做选择,选择吃什么、穿什么、干什么、和谁做朋友。但是,生命中唯一不能自主选择的就是父母。孩子在家庭中学到的东西是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骨架性的内容,后续的学习成长就是在此基础上添加血肉。

示范是给予孩子最好的教导

父母对孩子重点在于“言传身教”行为示范

CCTV那则感人的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妈妈给奶奶洗脚,小小的儿子就能学着打盆水要给妈妈洗脚!这就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影响,父母是孩子成长生活中最好的老师!父母是当今社会中唯一没有机构颁发职业资格证的职业,但它确实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职业,自从生命诞生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作为父母,好坏并不以学历的高低、拥有财富的多寡来界定,界定父母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培养的孩子是否能够超越他们自身、成为为社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的人。

成为孩子成长学习的榜样是为人父母最好的策略,父母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将深深影响孩子的成长。因此,父母在生活中以身作则、做好引导孩子成长的榜样,父母在生活中的任何细微行为都会成为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进而影响他们的成长。父母给孩子生活行为的榜样是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的,是在家长无意识的情况下对孩子造成影响的。因此,作为父母在教导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做到“正本清源,正人先正己。”比如要求孩子做到早睡早起,那就需要在与孩子约定的睡觉时间大家都去睡觉【比如21:00】,如果实在有工作没有做完,那么您可以等孩子睡着了起来加班,而不是您在加班的时候影响孩子的休息;比如要求孩子文明用语,那么就需要父母从自己开始将文明用语落实到生活实践之中【最起码是有孩子在身边的时候做到】,同时请孩子参与到文明用语的互相监督活动中。

成长就是借鉴并坚持一定的习惯

家庭教育就是习惯教育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说:“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习惯让我们减少思考的时间,简化了行动的步骤,让生产、生活更有效率。如果希望孩子能够出类拔萃,成长方式与众不同,那么就必须明白一点:童年所养成的成长习惯决定着人生的未来。孩子成长的习惯包括饮食习惯、作息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之中通过父母的言行示范所承继的成长习惯,这些习惯将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

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童年是人一生之中最易被教导的时期,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学习“专家”,他们天生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对任何事物都没有抗拒之心,游戏就是孩子们最乐于接受的启蒙教育方式。“诺贝尔奖”是全世界上地位最高的奖项,“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一直被人们所崇敬。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 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孩子学坏容易学好难,个人的成长习性一旦养成,想要扭转、改变会比做任何其他事情都更为困难。父母是孩子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的启蒙老师,启蒙教育就是从培养孩子成长学习的行为习惯开始,只有从小养成了乐观积极、勤奋好学的学习成长习惯,才能使孩子受益终身。促进孩子学习成长就是在孩子行为习惯上“逼”他们一把,引导他们养成好阅读、勤思考、爱探索、善合作的积极学习成长习惯。​

学习就是模仿借鉴

好孩子都是被示范引导出来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出生之时第一次见到的人就是父母,孩子学习中的首任老师是父母,陪伴孩子成长时间最长的是父母。说到影响,父母是对孩子的影响从遗传基因到学习、生活无所不包,父母每时每刻都在用自己的言行示范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事、那些事情是安全的、生活中应该注意遵循哪些行为准则。培养孩子是父母生活中最核心的工作,古有“孟母三迁”培养了一代大儒——孟轲;“曾子杀彘”告诉我们如何教育孩子言而有信、诚实待人。我们当然无法做到像孟母、曾参那样,但是他们绝对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爱迪生8岁那年上学了。他不仅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才能,反而常常会使老师恩格尔深感不快。有一次上算术课,老师在讲解数学题,爱迪生突然向老师发问?“老师,2+2为什么等于4?”老师觉得爱迪生又笨又调皮,他反问道:“不等于4难道等于5?”爱迪生很想弄明白数字的奥秘,他想了又想,忍不住又问老师:“2+2为什么不可以等于5呢?”老师恩格尔大为恼火,他厉声训斥道:“爱迪生,你故意搞乱,给我滚出去!”爱迪生遭到责骂,委屈地奔出教室。 

 爱迪生回家后告诉妈妈:“妈妈,我想要知道加法的道理,可老师却骂我。”妈妈听了儿子的叙述很是生气,他找到学校:“恩格尔先生,你作为一个教师太不了解学生的心理。”恩格尔说:“我只管教书,不管什么学生的心理”。爱迪生母亲说:“你这样教孩子,孩子怎么学得会?”这位老师带着爱迪生到一位有名的医生那里,请他检查一下爱迪生的头脑,因为爱迪生的脑袋是扁的。这位医生检查后说:“里面的脑子坏了。”恩格尔告诉爱迪生母亲:“你的孩子又笨又调皮,不管我怎么教,他都学不会。我不愿意教这样的学生。”

 结果,爱迪生离开了这所学校,由妈妈教他读书。爱迪生母亲曾经当过小学老师,是个知书达理的人。他给儿子讲文学、历史,讲许许多多科学知识。当同龄的孩子还在读童话的时候,爱迪生已开始阅读《英国史》、《大英百科全书》等大部头著作。在母亲的辛勤栽培下,爱迪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他一边读书,一边在地窖里建起了一个小实验室。虽然家境贫寒,他没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接受系统的正规教育,12岁那年到火车上当了一名报童,但母亲已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科学的种子。经过长期刻苦钻研,他终于成为最著名的大发明家。他一生为人类贡献了一千多项发明。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家庭教育对个人人性的影响具有早期性、全面性和深远性。家庭生活的每一个元素、每一个环节,都是教学的素材和行为实践案例,家庭生活是人性形成的基础。简言之,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养育人性来达成人生幸福,养育人性是家庭教育的终生使命。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课本,更需要全面提升个人适应社会生活的综合能力,课本是对生活智慧的总结和汇编,最终仍然需要回归到生活实践之中。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3891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