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千万种语言,可是“妈妈”这个词,在各地的发音都是一样的。大部分孩子小时候都是叫“妈妈”,不知道从那一天开始,却逐渐由叫“妈妈”变成了“妈”。从“妈妈”到“妈”,难道只是为了省事?难道就只是少了一个字?其实这个变化中,隐藏着4个心理变化,作为家长真的不能忽视,因为这也预示着你的教育方式,应该产生变化了。
1、意味着孩子长大了,开始在意别人的看法
作为父母,我们都经历过那个成长期,小时候叫妈妈,更多的是一份依赖,一份撒娇。但是上了初中以后,孩子们为了避免被同学嘲笑“幼稚!没长大!矫情!”而真正自己当妈以后,当女儿第1次叫我一个字“妈”的时,还真的有一点心酸,那一瞬间突然觉得孩子长大了。
2、孩子渴望独立,家长该学会放手了
虽然从“妈妈”到“妈”,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却意味着孩子已经想要独立的心理,作为家长这个时候应该学会放手。叫妈妈,总感觉是小孩子,应该处处被妈妈呵护着;但是叫妈妈,就像一个大人,有了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了。这个时候家长不需要伤心,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小秘密。
3、家长的教育方式要发生改变了
孩子小时候,很多家长习惯于命令式的管教,居高临下,缺乏对孩子的尊重,而这种教育方式到了孩子的青春期后,很容易使孩子逆反,造成亲子关系的恶化。但是孩子开始叫“妈”,一般就进入叛逆期了,这时候应该转变成朋友式的情感教育方式,谈心比命令强很多。
4、亲子间存在隔阂,家长需要反思教育方式
最后一个心理变化很特殊,孩子从“妈妈”变成“妈”,很有可能是和你之间产生了隔阂。因为心中的怨气,叫父母时就刻意的不那么亲近,故意喊“爸”或者“妈”,因为他们只是把这个称呼当成了符号,没有投入更多的感情。
“妈妈”和“妈”,这两个称呼中间相差的并不只是一个字,更多的是一份感情,在称呼改变的背后,藏着更多的心理变化,所以家长在关注孩子成长的同时也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20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