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生
来源:鸣金网(ID:mingjin-wang)
(本文首发:鸣金网,照片来源:网络)
只要是投资,就没有什么是绝对安全的,
哪怕收益率不高,面对的是银行,也一样!
一
全面逾期近一年后,招行“钱端”事件,再次迎来最新进展。
昨天下午,据新京报消息,有钱端投资人收到了深圳银保监局的答复意见书,同此前消保局和广东、北京等地银监局的意见大体一致,明确招行存在多处违规。
简单来说,监管部门都没打算包庇招行,直指其几大罪状:
1、招行开展这项投资业务应该向监管部门报备,但却没有这么做。
2、招行手伸的太长,包括业务模式、融资见证、投资渠道等方面,都远超出银行本职。
3、招行号召自己员工参加钱端营销活动并推荐下载钱端APP的行为,都属于违规,银监会表示将在警方侦办结束后严惩不贷。
即便监管都跟9000多名受害人站到了一起,招行仍想将这口巨锅给甩出去。
钱端事件的背后,可能不止14亿投资本金这么简单!
二
最近发生了两件事,令人不明所以。
一个月前,原定于3月27日开庭的“钱端与招行合同纠纷案”突然宣布延期,有媒体称是法院要将“招行诉钱端案”合并审理,开庭时间未定。
表面上看,这两个曾经的合作伙伴互相甩锅、隔空互撕后,要在公堂上一较高下。不过据新浪爆料称,招行的态度似乎有所转变。
一方面,广州金融局多次与招行就此事协调,招行首次明确表态将“想尽办法尝试解决”;另一方面,招行内部负责钱端事件的处置小组成员顾保华多次表示,将于一个月内给投资人“点头即拿钱”的明确方案。
就在投资人以为转机即将来临之际,半路又杀出来个程咬金。
就在两周前,众多投资人都收到了一家名为“杭州杭深”公司的债权收购要约,其声称是专门处理钱端事件的市场化机构。却没有标明任何还款比例,就让用户签署债权转让协议,这就是招行的处置方案?
诡异的是,钱端声称自己不知情,而招行也没有任何表态。
但这起要约收购确有其事,也不是诈骗,而这家机构的背景,更不简单。
公开资料显示,杭州杭深成立于今年3月23日,注册资金2亿,股权信息指出,背后大股东是国资控股的浙商资产,是浙江唯一有权参与不良金融资产处置的AMC机构。
对于这家成立半个月就来谈债权收购的公司,投资人陷入纠结,有人建议不要申报,但仍有部分投资人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填写了债权申报。
需要明确的是,如果跟第三方债权收购方签署了转让协议,那后期不管能不能要回钱,都跟钱端和招行无关,除非有补充协议对此作出明确说明。
很难让人相信,这突然横插的一脚,招行会不知情。
三
钱端的坑深不见底,招行连自己人都埋。
这是收益率只有5%,还是银行旗下的理财平台,银行员工自己都在买,基本要靠抢,如此“优秀”的产品,说雷就雷了,至今连钱去了哪里,都是个谜。
下面这三大坑,最为突出:
1、钱端一直都以“招行旗下理财平台”进行宣传揽客,这么说并没错。
招行2013年成立互联网金融平台“小企业E家”,由广东网金控股运营;2015年钱端上线,成了“小企业E家”的升级版,而上面的理财产品,都是招行发布。钱端说我们是招行的平台,有错吗?
招行就是不认,坚称自己没有这样宣传,他们的广告多是这样,“钱端上所有理财产品均为我行资产,由保险公司承保,可放心认购”。
或者是像这样具有十足吸引力的图,用户能得出两者关系不亲密,算招行输!
2、招行对钱端的上心,可见一斑。
从2016年开始,钱端新增用户和投资指标,就被招行总行下发到各地方支行,同银行存款、利润等核心指标挂钩,关系到招行每一个员工、每一个支行的KPI,类比一下去年各大银行抢夺ETC客户时的场景,就知道这种从上面摊派下来的任务,有多疯狂。
很少有员工能不号召家庭和亲戚购买就完成指标的,自己人就是这样入坑。可悲的是,不少人直到看到总行下发的邮件,才知道原来招行说他们在两年前就跟钱端停止合作了。
那2018年还在钱端上发售产品的是谁?招行相关负责人18年底还在钱端内部亲自指导逾期处理问题,是在做公益活动?
而且,就算别人能用你的名号招摇撞骗,难道卖的钱也打入你的账号吗?
3、最关键的是,钱到底去了哪里?这才是钱端和招行互相甩锅的核心所在。
2019年6月全面逾期发生后,钱端表示是招行对其发布的产品进行了错配,自己只是信息接收方,钱都在招行那里。
而招行则直接撇清关系,称同钱端在2017年就不再合作,逾期跟招行无关,钱去了哪里不知道!
但系统显示,钱端用户的资金进了招行“小企业E家”的专用清算账户,这个锅招行是很难甩的掉了。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全面逾期后不久,有招行员工在网络发帖透露,为了平息内部怨言,招行对上海和深圳的员工,分8个月优先兑付60%的本金,条件是不得泄密。
四
事已至此,有监管在背后为投资人做主,招行在钱端事件中担负的责任不可推卸。
可以肯定的是,这起案例中,投资人最终都拿回属于自己的血汗钱。有律师认为,回款的比例可能不低于70%。
但这起案例也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
1、不要以为低收益就意味着低风险;
2、所有投资,都不要相信任何机构的背书,即使是日赚过亿的银行;
3、投资第一要义是本金安全,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产品,宁可不去投资。
最后想说的是,这起事件虽然还没有结束,但招行肯定亏大发了。发生这样的丑闻,对一家以资金安全为生命线的银行来说,别说客户流失是一定的,招行的本身的名誉损失,怕是140亿都下不来。
更进一步讲,如果说瑞幸造假,透支了中国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的信誉,那招行的耍赖,就是无端消费了国内用户对银行的信任,无形损失无法估量。
我们相信,真相总有浮出水面的一天,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19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