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袁世凯有强大的智囊团,为何最后走了一招臭棋?

袁世凯有强大的智囊团,为何最后走了一招臭棋?


严格来说,在过去像袁世凯这样的实权人物,手下的智囊团叫幕僚。幕僚是过去幕府制度下的产物,一般封疆大吏或地方军政实权人物都会建立自己的幕府,幕府下的幕僚有的是在编制内的,有的则属于私人聘用。不过现在人说智囊团并没有那么严格,但凡能出谋划策的心腹都能算是智囊团的一员。

像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些人,都有自己的智囊团。其中人物,有的擅长统筹,有的擅长科学,有的擅长粮草供给,都是因才得用。据说曾国藩的议事大帐中经常有上百人,里面多有天下才俊,包括像赵烈文这样的大才。袁世凯属于典型的旧派人物,对于用幕府搜罗人才的传统自然不会放弃。

袁世凯一开始两次乡试不中,激发了内在的自尊和血性,曾一怒之下把之前的诗文统统烧毁,发誓弃文而从政。其实当时也是一时气急,他内心对于科举之路并未死心,但现实的无奈却逼着他穷则思变。

一开始,这位民国枭雄是给吴长庆,也就是他养父的好友,当幕僚。后来在朝鲜政乱中一战成名,从此逐步走上了人生的巅峰。但在最得意的时候却走了一招臭棋,引得全国讨伐,最后郁郁而终。

我们现在想想,袁世凯的二儿子袁克文都知道劝他父亲“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高层”,他的智囊团里面不乏大才,为何没能劝谏他放弃称帝的想法?其实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也可以说是各种因缘际会,导致老袁从一开始只是想想而已,到最后一咬牙落子敲定。


袁克文

实际上对于复辟一事,袁世凯一开始是缩手缩脚,并不敢大张旗鼓,只是暗地里授意心腹筹划,成与不成,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要走一步看一步的。毕竟复辟这样的大事并不是小孩子过家家,复杂得很,牵扯到方方面面。

但当时智囊团里像杨度、杨士琦、段芝贵、周自齐这些人为老袁的复辟大计积极奔走,到处造势。梁士诒虽然一开始不赞成,到最后也是加入了复辟大军。后来杨度专门组建筹安会,为了装点门面,杨度顺势把严复也卷了进来。再加上孙毓筠、刘师培、李燮和、胡瑛以及他自己,共计六人,史称“六君子”。

后人的史书里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他的大儿子袁克定在里面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袁世凯举棋不定的时候,袁克定这个“败家子”因为盘算着老爹百年后自己可以顺水成章的当皇帝,于是弄出各种假消息,假新闻来糊弄他爹,意在告诉老袁,称帝是老天的安排,当断则断。

而袁世凯本来就鬼迷心窍、偷心不死,在这当口又被袁克定制造的各种假消息、假天象一糊弄,内心里开始飘飘然,那杆秤慢慢就偏向了帝制这一边。还有那些地方大员,知道袁世凯有此野心,也纷纷上表劝谏,这又是一股力量。虽然这些人不见得是真心拥护,但当时造出来的势却是真实的。

按理说像严复、刘师培这样的人物,应该会及时提醒他不要逆潮流而动,但悲剧就在于他们不但没有反对,甚至还成了帮手。其实这跟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是有关系的,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当时这些人,非常可惜他们没能看清涛涛大势。


袁克定

然而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很多人对所谓的大势是很迷糊的。那个时候,大清刚亡,民国新建,是一种新旧交替、动荡不安的气象。甚至很多人觉得民国还不如以前,革命后的各种乱象让他们很是失望,于是乎很多人开始怀疑革命是否合理。

严复曾任北京大学校长,被康有为称为精通西学第一人,按理说应该能认清形势。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严复这个人其实很复杂,他学的是西方的科学,但骨子里却有着浓厚的守旧情怀,甚至对于辛亥革命这样的事也是心怀芥蒂的,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拍手称快。

严复曾写信给友人说:“吾国于今已陷危地,所见种种怪象,殆为古今中外历史所皆无,此中是非曲直,非三十年后无从分晓耳。东南诸公欲吾国一变而为民主治制,此诚鄙陋所期期以为不可者,不识阁下以为何如?”可见严复对当时的变革还是心有疑虑的。

人在高位的时候,很难听到真话,听到的话往往恰恰是他想听到的,他不想听到的,一般人也不敢说。即使有人说了出来,在那个位置上也不一定听得进去。

实际上徐世昌和段祺瑞倒是反对他复辟的,但这种反对的力量,在当时的各种力量里显得微不足道,甚至还显得很不协调,起码袁世凯应该是这么想的。

综上所述,袁世凯称帝,主要还是他自己首先有这个野心,而大儿子袁克定又在后面想出各种办法怂恿,更加强了他的决心。但另外一方面,袁世凯虽然手下人才济济,可大部分在关键时刻并没有认清形势、及时劝谏,反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1075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