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戴森球是很有必要的,唯一的问题就是我们怎么建造它

戴森球是很有必要的,唯一的问题就是我们怎么建造它

1960年,美籍英裔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首次提出一个巨型人造结构,这是一个由太阳系行星分解后再组合成的能量圈,只是这个圈要围裹住太阳,吸收太阳源源不断的能源为人类所用,以促进人类文明的进程。由于一些科幻作品不断提起,因此“戴森球”便广为人知。

无独有偶,1964年,前苏联科学家卡尔达肖夫提出了宇宙三个等级文明的理论,而实现文明升级,最主要的指标就是量度能源的使用率。经测算,要实现二级文明水平,就必须建造戴森球以攫取太阳能量。

根据卡尔达肖夫指数测算,人类目前文明等级还只有0.73级,连一级行星级文明也没达到,所以还不具备建造戴森球能力。

事实上“戴森球”作为一个科幻概念,在现实中建造是异常困难的,而且把恒星包裹住还需要应对恒星的引力,这意味着构成戴森球的材料应该又轻有具体一定强度和稳定性。

“戴森球”的设想确实可以完美的达到“完全利用太阳的资源”的效果,但它却面临着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太阳系的物质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太阳上,我们到哪里去找这么多材料来建造这个巨大的“戴森球”呢?

除此之外,还有能量的收集、存贮、传输、转化、利用……等等问题,因此,很多人都认为“戴森球”是不可能存在的。

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制定关于建立革命性大型结构的理论,这将有助于我们从太阳能中获取所有能量,但实际上这样做是目前超出了人类工程能力的范围。利用我们目前在地球上拥有的资源,建立一个基础设施来建立、部署和维护太阳能收集卫星或围绕太阳的卫星群体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需要某种形式的“自我复制”机器 - 正如乔治·德沃斯基所提出的 - 建立一个真正的戴森球体。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0815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