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马斯克一口气将60颗卫星送上了太空!
4月23日,据外媒报道,马斯克旗下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成功发射并部署了第七批60颗星链(Starlink)卫星进入轨道,使得入轨卫星总数达到422颗。
自2020年以来,在短短的4个月里,SpaceX已经执行了四次星链卫星发射任务。这些低地轨道卫星将为该SpaceX覆盖全球的高带宽太空互联网提供连接,由此SpaceX太空互联网的布局速度正在加快,马斯克也离“太空互联网梦想”越来越近。
星链网络,启动
早在2015年1月,SpaceX就提出“星链”计划,旨在建立覆盖全球的卫星互联网,并于 2018年2月首次发射了两颗星链测试卫星。测试成功之后的SpaceX“胃口”大开。2019年5月24日,一次性发射了 60 颗卫星是第二批测试卫星,并在之后以“60颗”的数量为基础,增加发射的次数与速度。截至目前,SpaceX的入轨卫星总数达到422颗。
马斯克曾表示,SpaceX只需要大约400颗卫星就能提供“初步运营能力”,然后需要800颗卫星能将其提升到“重大运营能力”。这意味着在这次发射之后,SpaceX将拥有启动星链网络所需的最低数量的卫星。
星链网络,是由星链卫星构成的太空网络,其轨道比传统的地球静止互联网卫星更接近地球,且信号传播速度接近真空中光速每秒30万公里,比光信号在光纤中的传播速度还要快上10万公里每秒,甚至在经过覆盖区域时卫星之间的网络可相互切换连接,这代表着星链网络具有网速快、延迟低、规模大等优势。
此外,完整的星座网络将能覆盖地球上几乎每一个角落,让缺乏地面网络基础设施的地区也能实现正常的网络连接,甚至在飞机上、无人的大海上、沙漠里,人们也能通过卫星获得网络服务。这意味着,目前这些网络尚无法到达的地方,拥有巨大的发掘价值。而太空互联网,将成为下一代新型网络。
对此,马斯克认为,星链将抢占全球3%到5%的电信市场,年收入3万亿美元。他表示,“我们相信这是太空探索公司创收的一种方式,将为开发越来越先进的火箭和宇宙飞船提供资金支持。”
“肥肉”不好啃
此前摩根士丹利预测,航天业的规模将从2016年的3500亿美元增长至2040年的超过1.1万亿美元,其中一半的增长将源自新型互联网卫星。然据美国《航空周刊》网站2018年8月28日报道,2017年全球航空航天市场规模达8380亿美元,其增速远超摩根士丹利的预测。
毋庸置疑的是,太空互联网将是下一代新型网络。如此前景广阔市场,而且可涉足的玩家又少,犹如一块肥肉就在眼前,何人不垂涎?但从当前的行业现状来看,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大等门槛,仍然拦住了一大批野心勃勃的科技企业。
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卫星互联网的竞争就开始了。当时的美国科技巨头摩托罗拉就开启了著名的“铱星系统”,这不仅是美国提出的第一代卫星移动通信星座系统,也是私人卫星通信新时代的开端。
据估算,铱星系统必须发展到50万用户才能赢利,但现实却是,铱星系统的用户最多时才5.5万。由于巨大的研发费用和系统建设费用,让铱星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例如,整个铱星系统耗资达50多亿美元,每年光系统的维护费就要几亿美元。
最终,高成本与微薄的利润回收让铱星不堪负重。2000年3月18日, 铱星背负40多亿美元债务正式破产。除此之外,比尔盖茨旗下的Teledesic也在烧掉90亿美元之后倒闭。
然而,太空互联网的前景之巨大,让Facebook、亚马逊、OneWeb等科技企业依旧前仆后继,纷纷斥巨资计划部署太空互联网。因此,此次马斯克与SpaceX的努力,可以说再次创造了奇迹,令打造卫星互联网不再是“空谈”。
当卫星互联网遇上“新基建”
“卫星上天,产业落地”,近年来,我国商业化航天正方兴未艾。伴随着国家大力推动军民融合以及“互联网+航天”的产业升级变革下,2018年,我国商业航天迎来了里程碑式的元年,打破航天产业的“闭环”,注入了私人航天的新鲜血液。
随后,中国航天业民营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纷纷创立。截至2018年年底,国内已注册的商业航天领域公司有141家,其中民营航天企业123家,占比87.2%。2018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年度投融资总额达35.71亿元,主要集中在卫星应用和发射领域。据预测,2020年我国航天市场规模将达8000亿元。
目前,商业航天已成为国内航天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04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