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终于明白为什么发改委要正式定义“新基建” 原来多数人都搞错了

终于明白为什么发改委要正式定义“新基建” 原来多数人都搞错了

摘要:

对于“新基建”,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即便一时半会儿说不全它具体包含哪些方面,但至少全国各地以及各大媒体的宣传下,大家已经是耳熟能详、出口成章。但是,如果告诉你,我们大多数人对“新基建”的理解都是错误的时候,是不是会有很大的诧异呢?

本文通过对“新基建”的由来、“新基建”从“1.0-3.0”的演变以及“新基建”的实施步骤进行分析跟踪,具体和大家一起学习和沟通什么才是真正的“新基建”,到底应该如何投资“新基建”:

1、“新基建”的由来——官方以及民间、媒体的差异

2、“新基建”的演变——从1.0到3.0

3、“新基建”的实施步骤和具体的投资机会——投资端

观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我们此前多数人理解的新基建(尤其是所谓的七大领域)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我们可以称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可以说其简称,但是在书写的时候一定要带上双引号;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当前疫情背景为出发点,以科技为建设“原材料”,涵盖范围更加广阔,涉及面更大,更具基础和实际意义;老基建明显弱于“新基建”,投资端是下一阶段政策着力点,应重点跟踪。

(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由来


1、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概念的提出以及官方表述

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020年3月4日,政治局会议指出,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图:界面新闻

2020 年 4 月 20 日,发改委明确了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三大领域,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发改委表示,伴随着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外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2020年4月22日,高层在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推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建投资,加大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2、“新基建”或是学者提出的

经过对国家会议以及领导人言论的反复分析,大家应该也能发现,对于大家理解上的“新基建”,实际上全名应该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当然这个也是众所周知的。但是我们同时也发现,很少有官方直接用“新基建”来替代“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即便是简称,我们发现也仅是称之为“新型基建投资”。

那么,“新基建”一词又是如何来的,谁提出来的呢?

据不完全统计,任泽平博士或是最早提“新基建”概念一词的。2020年2月28日,恒大研究院任泽平宏观研究小组发表了《是该启动“新”一轮基建了》,文中提出“新基建”概念。实际上,大家都比较清楚,从学者的角度,提出这个“新基建”也确实是比较新的,至少在一定程度区别了老基建,让广大投资者更好的了解和理解了新基建。严格以上,实际上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伴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地扩展和延伸,大家也发现,貌似“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并不等同于“新基建”。

3、媒体带火了“新基建”但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解释不全面

在任泽平博士《是该启动“新”一轮基建了》一文发表后,“新基建”被媒体广泛引用。特别是央视中文频道的的报道,更是带火了“新基建”。

2020年3月1号,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做了一期专题—5G等“新基建”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这期节目中将“新基建”定义为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

报道中实际上是提出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可是,细心的投资者可能会发现,这和此前官方的表示是有差别的。央视中文频道报道之前,官方提出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仅包含“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几大领域,而报道中一共是七大领域,而且还漏掉了“物联网”。当然,报道之后,3月4日的重要会议中也只是新增了“数据中心”领域,至此“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仅包含“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等主要五大领域。”

所以我们看到,实际上至此之后,人们印象当中最深刻的就是,“新基建”来了,而且“新基建”主要就是包含七大领域: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但实际上,直到发改委正式定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之后,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此“新基建”并非官方所谓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的演变——从1.0到3.0


或许正是看到社会对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理解的不完整和可能产生的歧义,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发展司司长伍浩在4月2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至此,“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终于得以“正名”,而且大家对于“新基建”也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并对“新基建”的广泛性和宽泛性也有了更多的认识。而至此,我们也有必要回顾一下“新基建”从诞生到目前的三个阶段的演化和重点涉及的领域……

1、“新基建”1.0——重点七大领域

虽然2018年年底官方首次提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时仅有五大领域(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但实际上到2019年一季度,市场公认的是七大领域,分别是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以及工业互联网。

而这个时候,实际上“新基建”才广泛的被报道以及熟知,但大多数人还是停留在“新基建”以及这七大领域上,也没有更多的认知深想;

2、“新基建”2.0——重新定义融合的“新基建”

2019年开始,伴随着高层会议的不断召开以及“新基建”的多次提及和扩充,很多人也在新老基建的区别上有了新的认识。区别于传统基建是以水泥钢筋混凝土为原材料,新基建是以“科学技术”为原材料,建设更大范围、更加快速的各种“网”。此时,更多的人才再次明白,这个“新基建”实际上应该称之为“新型科技基础建设”。而这个时候,“新基建”范围不断扩充,已经具备初步的融合趋势。即再次归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交通网:高铁、普铁、城市轨道交通等;

信息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

能源网:特高压、智能电网、光伏、风能、核电、天然气、新能源充电桩、氢能源加气站等;

以上几大方向,即独立又融合,总体是以科技继续为基础,强调科技创新,并在新经济建设上补短板。而从投资角度,实际上这个时候,市场关注度已经提升至九大领域:5G基建、特高压/电力物联网、高铁/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云计算/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车联网、超高清、物联网等。

3、“新基建”3.0——更广泛延伸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新基建”3.0我们就比较熟悉了,主要是更加的明确了,因为发改委有了正式的定调,至此也不会出现方向性的偏差了。只不过,相比“新基建”1.0、2.0,对于“新基建”的范围扩大化、涉足广泛性等更加的清晰:

如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此时,广大投资者对于“新基建”的认识已经比较清晰了,但因为涉猎范围太广,一时半会儿还需更多的时间去消化。而“新基建”从1.0到3.0也是循序渐进,不断演变,不断延伸,不断让大家更好的理解和熟知。



(三)“新基建”的实施步骤和具体的投资机会——投资端


明确了“新基建”的具体范围和方向之后,我们还需要了解“新基建”具体的实施和步伐,以及从新的历程中挖掘新的投资机会。

很多人应该还记得,在“新基建”以及七大领域投资风口敞开之际,市场迎来一股热潮和热潮,各地万亿的投资应声而起。但实际上很多地方又有走“老路”的倾向,把老基建重新提到重要台面,实际上也是有悖的。

好的是,官方多次的“修正”正在“引导”市场向着正确的方向走去:3月4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务会议上特别讲到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物资保障的投入、4月8日政治局常委会议重点强调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要严守底线思维”,“要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显然,在新的形式下,高层已经明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和当下疫情的应对,和救灾,和救民生,和保就业、保中小企业、稳收入、稳消费这些最紧迫的事连起来,然后再结合未来发展,加快投资,加快建设。

所以,我们认为当前特殊情况下,“新基建”将以科学技术为“原料下”,结合当前特殊情况,加大新型投资建设,同时通过“新基建”来促进、提升和刺激新消费,这才是“新基建”的方向和主要目的。而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417重要会议确认“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也就是说,扩内需将是下一阶段政策重心,其中投资端的表述明显增多,投资将成为下一阶段的财政政策重心。

那么,在内需侧重之下,投资端会有哪些新的机会呢?

相比于老基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板块概念在二级市场显然具备更强的持续性的想象力,也是未来市场投资的重点。虽然相关领域在此前已经有所表现,但接下来还有更多的领域值得跟踪和挖掘。

根据开源证券《新基建:重聚焦,再出发》参考,我们汇总出几个观点:1、此次划分范围更加强调说明了新基建的核心是数字基建,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基础建设将会是新基建的最重要内容,后续仍需重点关注;2、此前央视提到的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在此未被明确提及,这反映了对于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划分,需要聚焦于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结合。因此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关注特高压、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结合程度;3、此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纳入新基建,并且发改委明确表示将超前部署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带动我国科研投资,提高研究院所研究能力,建议关注通信及具有高校背景的科技型上市主体。

参考此观点,我们认为,投资端的方向上,就机会角度而言,资金最容易流入的地方就是机会比较大的方向。比如: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是真金白银已经不断在介入的;而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的融合是新的资金倾向的方向;通信以及具有高效背景的科技型上市公司或是资金注入的新标的,都是值得重点跟踪和挖掘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0251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