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俞敏洪在直播中一番言论,又在网络上引起不小争议。
他说,有条件的家庭,在孩子读完初中或高中后,出国留学,是个不错的选择。建议首选西方国家,尤其美国和英国这样的教育大国。他们的教育还是很厉害的。
前段时间,关于包机接在英小留学生回国的事,网络上炒得轰轰烈烈。大多数人持反对态度。这完全可以理解:一是担心输入性风险,二是对留学生有成见。
用“成见”这个词,可以会得罪一些网友。他们认为这不是成见。理由也很充分:高端人才留学不归国、留学之后改国籍等现象屡见不鲜。兼之最近又有留学生在网上曝出恨国言论,更坐实了留学生的负面形象。
这种语境中,俞敏洪还在推崇西方教育,建议中国家庭送孩子去美国和英国留学,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好在俞敏洪表态观点时,设定了“读完初中或高中”的前置条件,没有建议未成年人出国留学,否则板砖更多。
在公众的认知里,名人说话,应该观点含蓄,留有余地,不可锋芒毕露。
但俞敏洪不是这样。五十多岁人了,说话满嘴跑火车,像个不成熟的毛头小伙子。
但又怎么可能?他是成功企业家,资深教育人。情商智商,肯定比一般人高很多。
俞敏洪这人有意思,常作惊人之论,乍看挑战常识,细思又未必没道理。
比如说“女性的堕落导致国家的堕落”“中国的老师一年不读三五本书,远远教不了中国的学生”等。
每句话都得罪了一个庞大群体,引来口诛笔伐。但他似乎不在意,说话照样没遮拦。
我仔细分析了上述两句话的语境。前一句,俞敏洪实际想表达的是,中国女性社会地位提高了,一定程度上引导了社会价值观。只不过,他把这种影响因子,直接表述为因果关系,从而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
另一句基本属实。但把矛头直指教师,而不分析现象背后的深层根源,就有些不负责任了。
究其原因,俞敏洪虽然是在国内接受的教育,但做外语培训多年,已经高度认同和接受了西方的教育思想。其个性也一定程度被塑造,表现出明显的西式风格。
中国人内敛含蓄,西方人热烈张扬。中国人说话要考虑对方的感受,西方人说话更重视意思表达。
中西文化的差异,也表现在中西教育的差异。
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曾说,“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国夸多识,西人尊多知”。
中国的武侠小说中,主角进阶的重要转折点,往往是得到上古秘笈。西方科幻作品比较多,人们从创造中获取伟大力量。
中国人勤学苦读、博闻强记,满腹经纶。但探索新知的勇气和精神,却不如西方人。
中国的教育强调顺从,西方的教育追求自由。
诺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杨振宁也说过,中国的传统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强调守规矩。这种教法也有好处,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更容易通过各种考试。但对做研究却有妨碍,因为以前都是别人指着你走路,现在忽然要自己找路,就很茫然。
总的来说,中国的教育,重视传授知识。西方的教育,重视探索知识。这里面,其实也有文化基因的影响。
甲骨文的“教”,是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上方是鞭子,左下方是小孩,右边是拿鞭子的人。合起来的意思,是用鞭打的手段,迫使孩子学习知识。
而拉丁文的“教育(EduiSre)”一词,有“引出”的含义。意思是,教育要引导孩子固有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中国的教育是社会本位论,定位为“上行下效”。西方的教育从个人本位论出发,定位为引导和发掘。
两种教育模式孰优孰劣,要一分为二看。
从创新与发展的角度看,无疑西方教育有优势。
中国人强调“老祖宗的规矩不能坏”,所以闭关锁国的晚清落后挨打。西方人热衷于航海探索新世界,在与自然博斗的过程中实现了战斗力迭代。
西方国家引领了现代科技潮流,起步更早、基础深厚是主要原因,与西方的创新教育也密不可分。以“传授”为主的教育,是在旧知里绕圈圈。以引导和探索为主的教育,不设定边界,更容易发现新天地。
所以中国的优秀学子,多数在国外取得卓越成就,墙内开花墙外香。我们常常归咎于国内的科研环境不好。“环境”是个相当复杂的东西,教育也是其内涵之一。
但是,西方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重大灾难面前,却很难形成合力。
以此次疫情在欧洲蔓延为例,英国首先采取的策略,竟然是“群体免疫”。我们觉得不可思议,其实英国人有他们的道理。没有合法的理由,是不能限制公民出行、社交等活动自由的。不仅仅担心民众抵触,决策者的观点也是这样。
后来发现情形不对,被迫实施封闭管理。但在执行上,还是难像我们一样落实到位,不留死角。这也是西方国家在这场抗疫战中的一个死穴。
个体是社会的一个原子。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过度释放,是一个“熵增”的过程,终将削弱制度的约束力,导致有序的社会走向混沌无序。
而中国的教育始终为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设定边界,从而确保社会始终有序运行。这也是我们在这场疫情中,虽然失了先手,却然能最早控制局面的重要原因。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教育优势。
俞敏洪长期从事英语培训工作,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表现出对西方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的推崇,这很正常。在这个功利的世界,接受西方的教育,确实能让我们更快获取生存技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但是,中华文明能够绵延五千年不绝,决非偶然。以半个世纪的成功论英雄,未免过于短视,或许我们需要一个更宽广的时空视角。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97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