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随着全国农村中小学校通过“普九”验收,国家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校容校貌、软硬件建设已今非昔比,学校面积扩大了,校园环境优美了,配套设施齐全了,再加上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各种教育法规的出台,新课程的实施,可以说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素质创造了优厚的条件和良好的机遇。然而,多年来,作为基础教育管理和教育的对象——农村中小学生无不让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忧心忡忡。站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十字路口,我们彷徨,我们无奈,我们痛心,我们感叹:如今学生怎么了?
一、无法管教,唯我独尊。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可以说,全面、科学的校纪校规是学校内部管理的途径和方法,是制止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有效手段,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可靠保障。然而,长期的教育实践表明,现在,不少中小学生养尊处优,唯我独尊,莫视学校的制度和纪律,过错不断,一犯再犯,学校、教师奈何不得。教师们总结现在的学生有“五不得”,即“说不得、骂不得、打不得、留不得、罚不得。”打、骂、罚有违教育法规,教师清楚得很,仅这“说”和“留”两个方面,就让学校、教师头疼不已。某村小学一年级有学生物品丢失,教师在询问一名可疑学生时,只因说了一句:“你不承认,明天送你去公安局”,这名几岁的小学生回家便神经失常,欲跳河自杀。最后结果可想而知,这位本就贫寒的教师倾家荡产,赔付数万元后方才了结此案;学生学习成绩差,不按时完成作业,教师利用放学后的业余时间,把学生留下来补课,督促完成作业,本无可厚非,可家长想不通了:“你当老师的吃饭,让我的孩子留在学校做作业,咋恁狠心!”找到学校和教师大吵大闹,让教师心灰意冷。
二、荣辱不分,是非混淆 。“求学从做人起步,做人从知耻开始。”知荣辱,明是非,辨美丑,是中小学生自尊自爱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表现。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又说:“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现在的中年教师,一定不会忘记,自已当小学生、中学生时受到老师批评时的情景。那时,如果上课做小动作被老师盯一下,就会面红耳赤;要是站在教室前面,那简直无地自容;偶尔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单独批评,一定会痛哭流涕。看看如今的一些学生,荣辱不分,是非不明,美丑不辨,爱恨混淆,自尊心和名誉感荡然无存。上学迟到了,站在教室门口吊儿郎当;上课听讲做小动作,教师望一眼,照玩不误;罚站讲台上,嘻皮笑脸;测试考差了,无足重轻;老师批评教育,极力隐瞒,竭力狡辨。总之,只要你教师没有亲眼看见,亲手抓住,休想让其吐露真情,承认错误,真可谓面不改色心不跳,铁齿铜牙,守口如瓶。我曾教过小学四年级的一名学生。一次拿了别人的五角钱,被同学发现。当我向该生了解时,虽经多次教育,他仍不承认。情急之下,我指着一名教师上自然课用的人体模型对该生说:“这是学校新进的测谎仪。如果你没有拿,你摸一下它,如果发出警报,就说明是你。”该生一听慌了,怎么也不摸这台“测谎仪”,一五一十地交待了事情的经过。事后,我哭笑不得。某校参加全镇体育运动会,团体总分倒数第一。可刚比赛完,参加比赛的学生便席地而坐,吃方便面,喝矿泉水,追逐疯打,有说有笑,俨然观看文艺表演,让台上的评委瞠目结舌,连连摆头。凡此种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麻木不仁,思想僵化的事例举不胜举。
三、贪玩成性,好逸恶劳。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宝剑锋之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往今来,从中到外,凡有作为,成为大家者,无不吃苦耐劳,勤奋努力。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更没有谁能轻轻松松地获得成功。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许多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衣食无忧,坐享其成,以致成为“熊孩子”“神兽”。一些中小学生回到家里,不是主动复习旧课,预习新课,阅读课外书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而是长时间的看电视,打游戏,进网吧,玩手机。晚上、双休日、节假日尤为严重。一个双休日,笔者因事进城,同车的一名初三学生和几个“哥们儿”闲聊,原来他们居然是进城通宵上网,谈起网络游戏,个个津津乐道。这名初三学生还能将市内网吧如数家珍般地倒背如流,不禁让笔者叹为观止。一名女生考入重点中学,回家后交给父母的却是一份清单。从吃的、穿的,到用的,擦的,达20多种数千元之多。四月份上体育课,某班30余名学生竟有六、七个不上,躲在教室里玩耍。班主任一问内情,才知上体育课太热太累!
四、目无尊长,我行我素。孝亲敬长、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融让梨、黄香孝母、程门立雪、鲁迅敬师等许多故事人们有口皆碑,代代传颂。然而当前不少中小学生在家里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十分娇惯,甚至溺爱。长此以往,一些孩子以为享受父母的关心照顾是理所当然的。只知受爱,不知爱人,不懂得关心体贴父母,更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在学校,广大中小学教师大力实施新课程理念,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采取更加开放、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可这又给学生一种错觉“我们老师一点不严,我们想怎么就怎么”“我们老师管不住学生,总是对我们笑脸相迎”等。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家长、教师没有礼貌。当面叫爸爸、妈妈,可转脸就是“我们老掌柜”“我老娘儿”,升入初中的学生见面很少和教过自己的小学教师打招呼、问好,形同陌路,部分学生背地还给教师起外号;二是不听取家长、教师的正确教导,固执已见。不少家长、教师用自己或他人的人生经历给孩子、学生讲道理,进行教育,他们往往充耳不闻,我行我素;三是不知报答父母、教师的养育之恩。如果问问学生自己父母的生日、父亲节、母亲节几月几日,几人能答?教师生病,学生和家长到家里或医院里慰问、看望,这恐怕成了如今教师的奢望。
五、言语粗俗,习以为常。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谈吐高雅,彬彬有礼,举止文明,德高望重,成了许多人的人生追求和道德标准。多年以前,如果谁不小心说句脏话,带个脏字,立即会遭到旁人的嘲笑,让你脸红三天,不敢言语。可现在的一些农村中小学生,毫无文明可言,离“日”不张嘴,离“尻”不说话,“老子”“爷儿们”挂嘴边,同学对同学、楼上对楼下、男生对女生,开口闭口满嘴脏话,大庭广众之下,公开骂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粗话,习以为常,随处可闻。
六、学习懒惰,成绩下滑。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不花长时间,不下苦功夫,是难以获得知识,学有所成的。如今“头悬梁、锥刺股”“孙康映雪”“凿壁借光”已成了“老黄历”“旧思想”。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课业负担的减轻,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快乐校园、快乐课堂、快乐活动,使广大中小学欢欣鼓舞,拍手称快。良好的氛围本应安心学习,可教师们渐斩地发现,如今的学生在学习上越来越懒惰了。就拿语文学习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要靠大量的知识积累,而读、背、写、练是积累的有效途径。可有的学生的懒惰触目惊心。朗读课文,蚊蝇嗡嗡,学生懒得张嘴,有的干脆默念,更不说有感情了;背诵课文,和尚念经,效率极低,一篇几百字的课文没有几天工夫休想背出;写练作业,赶鸭上架,草草完成,照抄作业、代做作业,顶替检查的现象屡见不鲜。代之而来的是大多数学生既没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没有得到培养,成了“邯郸学步”。难怪,教师们无不感叹:“以前,一个班上也只是三五个成绩差的学生,现在,在一个班上找三五个成绩优异的学生,难啊!以前是一帮一,现在是一帮三,这照顾不过来!”
七、心理脆弱,承受力差。 “阳光总在风雨后”。天下没有平坦的大道。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一个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遭遇失败和挫折是正常现象。美国心理专家指出,“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可现今大多数中小学生是在非常顺利和受宠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过着衣食无忧、舒适悠闲的生活,心理素质极其脆弱,适应社会能力较差。一旦遇到挫折,哪怕在别人看来是一丁点儿小事,他们也会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感。一次考试成绩差,就沮丧颓废;受到家长或老师的批评,就离家出走;理想或目标得不到实现,就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不能正确对待挫折和困境,容易走向极端。某初中一女生,在校违犯纪律,经多次教育不改后,班主任采取罚站,念检讨等措施,可当天晚上,这位女生,便留下遗书,自杀身亡;某初三一名优生,学习成绩一直很好,由于中考中水平发挥失常,仅以三分之差没有被重点高中录取,便离家出走。三个月后,人们在当地的芦苇滩深处发现了一堆白骨和一个书包。如今,由于多种原因受挫而不能自拔,导致中小学生精神失常、疯傻、跳楼、卧轨的事例屡见不鲜。
八、男生女生,缠缠绵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惠农政策的得到落实,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加之受新的“读书无用处”思潮的影响,一些中小学生的人生目标,理想信念发生错位,他们无事学习实践,一心谈情说爱,且有朝低龄化发展的趋势。有的观看黄色淫秽内容的书籍、报纸、杂志、录相、网络游戏;有的课余时间、节假日出双入对,谈情说爱,彻夜不归。前不久,笔者在检查一女生书包时,意外发现写满黄色信息的笔记本,如“爱一个人好难!爱两个人好玩!爱三个人好烦!爱四个人扯蛋!爱五个人翻船!爱六个人彻底玩完!”“今天是情人节,切记巩固老情人;发展新情人;保护小情人;提防知情人;祝老情人不老,新情人不跑,小情人不少,知情人不扰”等等;近闻某校发现数名男生“窥厕成谜”“成癖”,他们先后到数个公厕采取各种方法偷看妇女大小便、脱衣服,情节严重,被群众发现并扭送学校;某中学一女生怀孕后被家人发现,当询问时,该生竟不知和谁同居,如此等等。
综上所述,当前部分农村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日益下滑,严重影响着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并非夸大其辞,危言耸听。笔者通过调查和观察,认为以下五个方面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学校无钱管理难。多年来,农村中小学校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使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举步维艰。一是无力购买和增添图书、仪器、器材、药品等,学校“五室”往往是新瓶装旧酒,教育教学设备陈旧,校舍、桌凳、线路等维修力不从心,影响教育教学和学生安全;二是由于缺乏资金,大多数学校已取消了教师的福利和待遇,由于30%绩效工资运用不当,激励机制形同虚设,又回到以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吃大锅饭,平均主义时代,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三是由于缺乏资金,加之学校在事故面前所处的不利位置,许多中小学校把学校安全工作作为学校的最高目标、唯一目标。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许多学校为学生安全起见,甚至取消了诸如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文体竞赛、春游野炊、社会调查等,把学校禁锢在教室里,校园里,严防死守,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让人无可奈何,啼笑皆非。
(二)教师放任保饭碗。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可以说,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是注重师德修养,工作认真负责的。他们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呕心沥血,忘我工作而无怨无悔。现在,农村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的负担很重,有的教师,一个人要备几门课的教案,上几个班的课程,批改大量的作业,又要应付来自多方面的检查、考试、评比、考核等,让教师苦不堪言,无力耐心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面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学生的脆弱心理,家长的维权意识,社会的舆论压力,不少教师想管不敢管,只得放任保饭碗。不是吗?如今,不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如果因学生事故沾惹官司,十有八九是败诉,百分之百要赔款,轻则赔礼道歉,通报批评,重则媒体曝光,解聘下岗,让你倾家荡产,身败名裂。损坏公物要赔偿,谁人不知?一学生课间疯打将教室的门弄坏,教师让其修理,该生不接受,还离家出走,不知去向,学校派多名教师连夜四处寻找,该学生才缓缓现身,最后还是教师自己修理。一教师上体育课,因一男生不守纪律,该教师让其站出来,只用手拍打了一下,回家后就出现头部疼痛,家长又是打举报电话,又是要求教师给孩子拍片检查。最后,该教师记过处分,赔付数百元治疗费。
(三)家长不管还护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中国有句古语:“严是爱,松是害”。当前,部分农村中小学生家长庸俗气息较重,业余时间沉溺于聊天、打牌、闲逛等,这无助于子女教育的活动,导致家庭教育投资和教育时间严重缺乏,使得家长无法帮助、督促孩子学习上进。于是出现“父母在家娇贯孩子,父母务工放任孩子,父母离异推诿孩子,父母生气伤害孩子”的局面,使学校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许多教师感慨“5+2=0”。一学生和其他同学疯打时吃亏,这位父亲说:“下次打架别手软,用砖头、棍子给我打,打赢了奖钱,打伤了老爸给他治。”一父母整天打麻将,对孩子疏于管理,时间一长,孩子迷上了网络,一放学就进网吧。一次因无钱上网,便和几个同学盗窃自行车。当他们把折御的自行车向废品收购点卖出时,被失主发现。学校、教师调查核查后,要求家长到校协助处理赔偿失主,可家长却串通孩子百般抵赖,万般说情。一家长竟当着教师对他的孩子说:“有本事下次别合伙,单打独干才算好汉”。至于众多的留守孩子逃学、打架、上网、偷盗、抢劫等,老弱病残的监护人更是无能为力了。
(四)社会风气受浸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原则渗透到人际关系和政治生活中,使整个社会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风气,诸如“以权谋私”“行贿受贿”、“拉拢关系”“坑蒙拐骗”“聚众赌博”“打架斗殴”、“以强欺弱”、“封建迷信”等,使青少年耳闻目睹,耳濡目染,对在学校接受的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怀疑和抵触。于是,社会上的一些违法犯罪分子利用青少年的无知、好奇和盲动,在吃、喝、玩、乐、吸中,引诱、腐蚀辍学少年、留守儿童、落后学生,教唆他们违纪犯罪。
(五)国家法规难保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完善,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可以说,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出台,对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但与此同时,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在党和国家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为他们的身心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中小学生的纪律意识、法制意识、道德意识逐渐淡薄,他们无视校纪校规、班纪班规、守则规范、公共道德等无拘无束,胆大妄为,没有责任感,打架、骂人、盗窃、抢劫等不良行为频频出现,屡教不改。部门、单位、个人触犯法律法规将受到追究和处分,而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对自己的过错行为产生的后果可以不负任何责任,继而有恃无恐,这也是中小学生基础道德素质下降、违法犯罪行为上升的主要原因。关爱不能宠爱。缺乏有效的惩戒,仅凭说服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如何提高农村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使他们健康、全面的成长和发展,一切从事教育工作的有志之士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希望广大教育管理者和中小学教师从实践出发,加强调查研究,注重思想道德建设,采取多种方法,拓宽教育渠道,竭尽全力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诚如是,国之幸焉!
我是柳乡人,一个基层的农村小学教师,关注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交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93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