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逛书店的乐趣在于发现你不知道的好书,然后再去网上买

逛书店的乐趣在于发现你不知道的好书,然后再去网上买

"逛书店的乐趣在于发现你不知道的好书,然后再去网上买……"



不要急着反驳,这不是我的观点,这是写在一家书店墙上的话。

你看了,会觉得心酸吗?那也不要假装惊讶,好像你不知道这个现象似的。


今天是第二十五个世界读书日。我受到一个莫名其妙又不清不楚的邀请,来到所在城市的一家很有格调的自营书店,参加了庆祝读书日的活动。然后,在书店那么多文艺味道很浓的墙字中,看到了这两行,竖排版贴在角落墙上的字。

五味陈杂呀!



但是,更让我五味陈杂的是,听完了五位中小学生分享。

分享的孩子们大约都正值豆蔻吧。我们不是他们的家长,也不是他们的老师。所以,千万别问我为什么一群成人要听一群孩子分享《骆驼祥子》《朗读者》(董卿的)《感动中小学生的100个动物故事》(分享者说这是她唯一读完的一本书)《傅雷家书》,还有一本书我没记住……孩子们不交流,不互动,分享完就整齐划一的走了。

这些书有什么问题吗?怎么会?!其中两本,二十年前我的学校就要求我读了,怎么会有问题呢?

孩子们稚气未脱,声音年轻,语调却抑扬顿挫,慷慨激昂。坐在台下,我常常晃神,他们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或者说,他们说的真的是自己想说的吗?


学校的书单到底是什么开的?几十年不变?

那个分享老舍先生《骆驼祥子》的小男孩,瘦瘦的,很单薄。戴着眼镜,略显木讷。虽然是拿着书做脱稿发挥状,但是俨然背书的样子。当然,不是深究他背书与否,但是看他拘谨老成的状态,其实,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断魂枪》或许更适合他。那是中国味道很浓的小说,里面有两段打斗,语言干脆有力,自带3D效果。这一类深刻的题材反正都不是真懂。不如揣着这样的故事在少年的头脑里,越久越有味道。


为什么中国所有的动物故事都是这样的?

那个分享动物故事的小姑娘,讲了一个很惨烈,听起来却很不真实的故事。大约是说,主人因为小狗的反常,一拳一拳活活把它打死。后来才明白,狗是因为感知到海啸而提醒他的主人。主人发现后非常后悔,然后给我们分享的孩子说,看着地上流着狗的脑浆,像一朵栀子花,(紧接着,那个孩子很以为得当的引用了一段歌词:)"栀子花开如此可爱,挥挥手告别欢乐和无奈……"

细思极恐。孩子虽然结合疫情推导出来人要热爱动物。但是,你能想象她之前描绘的画面是多么诡异吗?我不责怪孩子。但是,是谁推荐这些书的?我大概翻阅过类似书籍,关于动物故事类型,有悖常识的就先不说了。剩下的无非两类,不是羊羔跪乳的道德教育,就是忠犬救主的感人故事。打着爱动物的旗号,实际绑定的价值是,动物是对我们有用的,所以我们要爱它,不要伤害它,甚至进一步包装成,动物是对人有感情的,所以,我们不应该吃它的肉。

真理的反面也应该是真理。哪也就是说,当动物不对人好、对人没有用的时候,是不是就可以伤害它们呢?回想起来,在我像他们这个年纪,没有哪本读物非常直白地告诉我们,生命是平等的,的美丽的,值得被尊重、不可以轻易剥夺的?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我好想建议这个小姑娘,看看《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夏洛特的网》《西顿动物故事集》《万物有灵且美》……尤其是最后一本。是由英国作家吉米.哈利,一名兽医写的。书名就传递了真正的价值。

乡间兽医这个职业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本身就够无趣了,他所能接触到的动物又有什么能吸引人的呢?但是我把他推荐给身边的许多朋友时,大家都手不释卷,大笑不止。

邓家的两位小姐独自经营道林村外几英亩大的农场。这对姊妹一切靠自己,不依赖男人。她们对牲口的宠爱就同城里人宠爱猫狗一样。她们的牛舍里养了四头母牛,每回我来看它们的时候,它们就会像家犬一样用那恐怖又粗糙的舌头吞我的背。她们家的羊一看到人就会冲过来闻你的脚,心情太好时它还会咬你的鞋带。更糟的是,那几条小牛会吸吹你的指头,而那匹小马会用鼻尖蹭你的脸。然而,在这些“过分友善”的宠物中,惟一例外的便是那只名叫“谨慎”的猪。它真的是完全给宠坏了……(这里面赋予的是单纯的人性化,而不是道德化。)

还有一个关于生命奇迹的故事,在母羊生产季里,一个粗心又固执的农夫,没有及时请兽医,导致第一次怀孕生产的母羊,难产甚至憋死了肚子里的一只小羊。在掏出小羊的尸体时候,作者不禁感慨,“它什么都有,只是没有生命了。”可是当兽医以为第二只小羊也活不了的时候,奇迹出现了,第二只小羊落地后竟然蠕动并慢慢站了起来。可是羊妈妈太虚弱了,呻吟不止。作者不忍看她这么痛苦的死去,就支开一定会让它自生自灭的主人,偷偷且快速的给它打了一支麻醉剂。可是奇迹发生了。主人果然就没管它,这只羊在羊圈里昏睡了两天两夜,自行痊愈。看到后,作者也是不可思议的。

走出羊栏的时候,我的脑海中突然浮现了一个讯息。我想通了一件事——意外地想通了一件事。那只母羊之所以奇迹般活了过来并不是由于医疗之效,而是麻醉剂暂时停止了它的痛楚,使得生命力中抗拒疾病的自然力量发挥到了极限。这个道理我永远不会忘记:疾病之所以会带给动物(甚或人类)死亡,往往是因为其痛苦与恐惧已经先吞蚀了患者的生存意志。因此,只要你能除却它的痛苦或恐惧,奇迹时常会发生。也许这种说法是不合乎理性的,然而我的确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了这样的例子。

为什么几十年不变一定是《傅雷家书》



我真的努力过。但是,试了两次,只挺进到28页,就再也进行不下去了。

说实话,身边有个一直读书的妈给我讲道理,就够了。为什么听着听着孩子的分享就晃神了。完全没有听清最后一个孩子讲了什么。是因为,我想起了最近发生在身边的一件事。同事的孩子拿来了一个书信书单,说是老师让看的,里面除了《傅雷家书》是必读以外,其他的家书可以任选。我一看《曾国藩家书》《林纾家书》《梁启超家书》《亲爱的安德烈》……真是才疏学浅,除了记不住的那几个就剩下不爱看的这几个了。

当然,同事找我的意思除了让我帮忙选择之外,就是借书了。我很果断地给她推荐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并配送了一本她写给母亲的《天长地久——写给美君》,另外找了一本能展现书信之美,陌生人之间美好情感的《查令十字街84号》,爱书人与书店时间的温情往来。本来想着孩子课业多,再捎带本简单的丁武先生下方干校期间写给女儿的《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

晚上,坐在电脑前,梳理白天发生的事情。想到了许多,也写下了许多。唠唠叨叨是想显示就我对,就我好吗?我可没有那么自不量力。作为母亲的我,我把每一个孩子,想象成我的孩子长到这般年纪,当学校老师要求他们读这样书的时候,我会如何的建议。你以为我这是要培养孩子的一身反骨吗?不是!我只是希望他能了解多一种可能。

这就有点像你带家人去看医生,医生给你做最好的检查,开最好的药,不是说医生无德。而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他需要做到最好,你无可指摘。

通常情况怎么办呢?你要诚恳地问医生,“如果是你的家人,你会给他什么药!”一般医生面对这样的沟通都会给你个良心的说法。

对待我们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样,如果有一天,学校推荐他看同样的书,今天我所想到的,就是我给我儿子的答案。学校教育要求统一。但每个孩子是不同的。因材施教的那部分更需要不断学习的家长去完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8424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