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疫情已经稳定下来了,不知在疫情自我隔离期间,你们遇到过让人闹心的“熊孩子”吗?你们对于这种熊孩子有没有办法?但我相信中国父母一定会有底线,肯定不会像战斗民族的父母那样!
俄罗斯疫情越来越严重,政府也从3月18号开始要求学校放假,并且全民放假自我隔离。相信当家长的都知道,孩子一天在家亲如宝,如果天天在家,那就是鸡飞狗跳,斗智斗勇。
在俄罗斯也不例外,俄罗斯的家长普遍年轻,20岁生孩子的大有人在,并且俄罗斯不流行隔代抚养,基本上是亲力亲为,令父母庆幸的是,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即使在假期,也有夏令营安顿。但这次疫情让年轻的父母不知所措了,孩子长时间在家,势必无法释放自身的洪荒之力,在局限的空间里,就可以创造无限的可能。于是,父母开始把手机交到了孩子手里,但天性好动的战斗民族,手机只是暂时的安慰,于是他们的破坏力展现的玲离尽致。
我们都知道,中国父母为了让孩子能安心学习,一直给孩子灌输“好静不好动”的思想,因此,中国小孩能安静的待会,但俄罗斯人天性喜欢运动,崇尚自然,整天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岂能被疫情困住双脚。
于是,俄罗斯特有的情境出现了:疫情横行,但小朋友三五成群的在小区里玩,到处是孩子的欢声笑语,这种没有父母的看护,肆意玩耍,不禁让我想起,80后的童年不就是这样,不过我们那时候可没有疫情,如果有疫情,父母绝对不会让我们出门。而战斗民族却把这些淘气鬼放出来了,这是多么让人难以理解的父母啊,不过想想是战斗民族也就释然了。
究其根源,从一部动画片上我们可以找到中俄教育理念的差异,在俄罗斯有一部很火的动画片《玛莎和熊》,这部因33亿点击被列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动画片,讲述了可爱、伶俐的玛莎和憨态可掬的大熊之间充满童趣的相处故事。故事一开始,主角玛莎登场,她是生活在这片丛林里唯一的人类女孩,调皮捣蛋,无所不能,丛林里的小动物都害怕她,一出场所有动物都吓的躲了起来。这个比“熊孩子”更“熊”的小主角玛莎深受所有俄罗斯小朋友的喜欢,不仅俄罗斯小孩,估计所有的小孩都喜欢,包括我家的孩子。我陪着孩子看了几集之后,找到了太多的共鸣,孩子认为自己要像玛莎一样,做着自己想做但有时候又不敢做的事情,而我却觉得自己就像动画片里的大熊,对孩子的淘气行为很生气,但是又不能打骂,还得给他善后。
这样一部在我眼里被认为是放纵孩子搞破坏,塑造“熊孩子”的电影,在俄罗斯却非常火爆,随处可见熊孩子的影子。试想一下,在中国光头强的动画片里,“臭狗熊”居然被认为是脏话不能正确引导儿童言语行为,而被改成小熊熊这样的审美教育观里,再看俄罗斯的动画片就会认为这是一部反面教材。但在俄罗斯人眼里,贪玩淘气甚至做一些出格的事都是孩子的天性,释放天性比约束天性更重要,也难怪我们会看到各种战斗民族的搞笑视频。
不管怎样,每种养育模式都会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也会培养出自己的民族性格,战斗民族的独立,果断,勇敢这些都是从小锻炼塑造出来的,而中国的勤奋,睿智,谦虚也被作为文化基因代代相传。但我们不能自满,我们需要认识自身的不足,比如身体素质,尤其视力,还有我们民族中存在的一些隐性性格,比如依附性太强而造成的巨婴,中庸造成的缺乏主见,榜样的力量造就了太多的早熟小大人。
在我们的文化中童年失去了它独立存在的意义,因为父母赋予了他们太多的责任和义务,这都归功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老祖先给我们的金玉良言。有远虑的父母怎么会让孩子任意发挥自己的天性呢。而战斗民族这种及时行乐的乐天派岂会担忧孩子的明天呢。
时代的不同注定我们不能单纯的按照传统教育模式教育孩子,应该取长补短,注重成绩的同时也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不要过分剥夺孩子的自由。21世纪我们的孩子肯定会有更多的机会走向世界,所以我们作为父母眼界要放的更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83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