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出伏了!请注意,最“凶险”的34天来了

出伏了!请注意,最“凶险”的34天来了

昨天是三伏的最后一天,我们熬过了炎热酷暑,经历了暴雨、大风、雷电之后,终于出伏了。今天的的天气比起前几周而言,体感舒适了不少,许多人心里就不由地放轻松了。可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正式谢幕,不过却迎来了最凶险的34天!

为什么是“最凶险的34天”呢?难道小编说的是“秋老虎“?不是的。气象专家表示," 秋老虎 " 在我们北方并不常见到,只是人们大都认为已经立完秋了,秋天都到了,只要天气一变热,大家就习惯说是 " 秋老虎 " 来了。小编说的凶险的34天是因为下面这个原因。

8月20日(出伏)到9月23日(秋分)这34天,正处于夏秋交替期间,这34天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最频繁的时候,正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人最怕“一冷一热”的折腾,特别是老人、孩子和免疫力低的人群,这期间更是容易生病。

1、预防感冒

秋天的早晚温差很大,尤其出伏后的一个月,气温更是起伏比较大,这样最容易发生感冒等。

入秋后,老人孩子和免疫力低的人群一定要防寒保暖,多喝温水,平时也要勤锻炼,增强抵抗力。

2、皮炎发作,皮肤干燥、瘙痒

早秋来到,在这个阶段常见的身体不舒服的情况情况还有皮炎发作,皮肤瘙痒干燥等。

中医认为,风邪、湿邪等为致病的部分原因,所以,在早秋时节,大家注意多吃滋润的食品,宜选择水分较多且生津润燥、清热通便、滋肾润肺的果蔬,如苦瓜、黄瓜、西红柿、莴笋、竹笋、菠菜、蘑菇等。以疏风祛湿、清热解毒、养血润燥、活血化瘀为原则,以达到驱邪扶正止痒治愈之功效。

3、喉咙发干、咳嗽

秋季天气干燥,人们容易上火导致咽喉肿痛,口干舌燥。想改变这种症状,在吃饭时要细嚼慢咽,这样既有利于食物完全消化,营养物质完全被吸收,又能通过纤维食物维持肠道内水分咀嚼,以达到生津润燥的作用。而且在喉咙干涩的时候,为自己炖上一盅冰糖雪梨,也能够达到很多好的润喉效果。

4、流行性腹泻

天气变凉,食欲变好,有些人立秋后暴饮暴食,过度“贴秋膘”导致肠胃功能紊乱,引起秋季腹泻。现在昼夜温差大,有些是夜间着凉导致的,还有一些免疫力低的婴幼儿,属于病毒性腹泻。秋季腹泻并不是太严重的疾病,但拉起肚子来是真折磨人,所以大家还是得注意防寒保暖,饮食有节,晚上睡觉时盖好肚子,不要着凉。

5、预防心血管疾病

立秋后这34天温度波动厉害,室内外温差较大,血管的剧烈收缩易使血管壁上附着的斑块脱落,斑块随血液流到狭窄的地方就容易堵塞血管。如果日常补水不足,导致血液黏稠度过高,进而使血液流通不畅,也可致使血管堵塞。

因此,中老年人和血压不稳的人群,一定要注意血压波动,预防心血管疾病爆发。

可以在饮食上注意低盐、低脂、低糖,增加膳食纤维,多吃玉米、麦麸、豆类、海带、蔬菜、水果、洋葱、大蒜等食物。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避免食用高胆固醇食物。

在早晨天气凉爽时,可以适量散步运动。步行可以预防动脉硬化,并对降低血压、胆固醇、体重都有益处。步行最好一次3公里,30分钟以上,一个星期最少运动5次。其他如太极拳、游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运动量以运动后自感身体轻松为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673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