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看看历史上我国各朝代的古人,是如何过春节的?

看看历史上我国各朝代的古人,是如何过春节的?

恭祝大家新春吉祥!

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大家知道我国历史上各朝代是如何过春节的吗?

夏朝(约前2070~前1600)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中国的农历,是从夏朝开始的,所以又叫夏历。 早在夏朝《腊祭》中记载,传说在腊月里,人们杀猪祭祀上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用朱砂涂脸,鸟翼装饰,又跳又唱,这便是春节的一种雏形。

最早的春节:相传我国原始社会时就有"腊祭"之说不得,夏朝建立后,此俗流传下来。《尔雅》一书说春节: "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 。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春节也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 我国古代先民经过一年辛勤劳动, 在岁尾年初之际, 使用他们的农、 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 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 这就是"腊祭" 。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 过年的"年" 字, 就是年景好、 五谷丰登的意思。

相传,商朝有个青年叫万年,见节令混乱,影响农牧业生产,便通过测日影和滴漏记时的办法,定准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以便把节令定得准确一点。 当时的商朝群主祖乙对节令不准的状况也很恼火。节令官阿衡为了推脱自己的无能和失职,说要祭拜天神才能定准节令。万年则认为祭神是徒劳的。他带着自制的日晷仪和漏水器求见祖乙,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经验,说明日月运行的规律和节令不准的道理。

祖乙听后觉得有理,就下令在天坛前筑起日晷台、漏壶亭,让万年在里面研究。阿衡恐怕万年把准确的年历研制成功,揭穿自己失职和阴谋,便重金收买一个刺客前去行刺,可是万年日夜都在日月阁里工作,人不出来,加上周围警戒森严,刺客一直找不到下手的机会,最后只能决定不用匕首而用弓箭来射死万年。当万年的身影在窗边出现的时候,刺客迫不及待地放出了一箭,正中万年胳膊。卫士闻声赶来,捉住了刺客。一审讯,原来是阿衡收买来行刺的,便上报天子,把主谋和凶手处以极刑。

天子闻讯,赶去问候万年的伤势,这时准确的历法已经研制出来,万年便禀报道:"现在正是子夜,旧的一年已去,新的一年将临,望陛下给这新春届临的时日定个名称吧。"祖乙沉吟片刻,欣然道:"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于是,每年新春的第一天,就成为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即春节。春节一年一度,所以又称过年。过春节的时候,也正是谷子成熟,仓囤满盈的时候,所以,人们也称这为"过年"。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周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1年。

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必须举行的盛大节日活动,因此立春又叫春节。周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宫后要赏赐群臣,施惠兆民。

《礼记·月令》中还提到八蜡节,这个标志实际一年终结的节庆,"国之人皆若狂",就是一个报恩的节庆,要献祭各种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物体向神报恩,"以万物报万物",每个人都要参与,天子、诸侯使臣、大臣等分主、宾两组,代表两种相反的宇宙力量,轮流向对方敬酒,人们相信这能促成全面的和谐。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

孔子时,鲁国亦有迎春之俗,俗称"春祭"或者"腊祭"。孔子就是因为春祭后,没有得到国君应分给大臣的祭肉,愤而离鲁赴卫,开始了周游列国之旅。

除夕的起源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据吕不韦编写的《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疠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春联的原貌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用桃梗刻制神荼、郁垒像,在除夕前夜那天悬挂在门前,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 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就直接在桃木上画两个神像,提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于除夕下午挂在门两旁,以压邪驱鬼,这就是最初的桃符,也就是春联的前身。

桃木辟邪

相关记载最早源自《左传》,里面记载了古人用桃木做得弓进行除灾仪式。《庄子》载:"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由此可见古人对桃木的特殊信仰源自于春秋战国时期。 如《战国策.齐策三》说孟尝君打算入秦时,苏秦对他讲了土偶和桃梗的寓言,劝止他,其中有土偶人语桃梗:"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自以为人。"可知战国时代已有削桃木为人的做法。

红包压胜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先民们便使用过一种形似铜钱的民俗用品,用以避邪或祈求吉祥。这种"铜钱"叫作"厌胜钱",又叫"压胜钱"或"花钱"。 在晋朝周处的《风土记》中有文字记载:新春前后,"各相与赠送,谓'馈岁",意思是说在春节前后,官员之间互相赠送“压胜钱”,表示彼此都平安无事,共同祝贺又长一岁。 这一"馈岁"活动在西汉时期相当盛行,一直到今天,长辈给未成家的晚辈送压岁钱,就是古俗的遗风。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的基本文化风貌已经形成,如今的我们在祖先的文化基础上,继续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秦朝统一之后,开始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这一影响后世万万代的伟大壮举。自然而然的,节日这种事也变成了全国统一性质的了,比如现在的春节。当然,要真较真起来,秦朝是没有春节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时间对不上,秦朝最大的节日是"腊祭"。既然是最大的节日,我们把它当成春节也不为过,毕竟现在最重大的节日就是春节。这个节日是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刚好是秋收结束的时候,当时的人们在这一天做年终祭祀活动。除了举行的时间不一样之外,还是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庆典的隆重程度,都与现在的春节十分相近,当然遗憾的是我们现代人看不到了。


汉朝(公元前202年-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主要分为西汉、东汉时期,被承认的皇帝计24位,享国四百零七年。

古代的春节,尤其是夏商周三代,由于历法的变化,并不一定是在农历正月初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政府才规定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春节的日期才算固定下来。

互相拜年宴请,则起自汉初,对此《通典》有所记载。东汉时期,祭祖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据崔提《四民月令》称:"正月之朔,是为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

有一种说法是:在古人最早的认知中,春节不是一个吉利的日子!"正月初一、二月初二、三月初三、直到九月初九,按照古人观点,这都是阳中之阳的日子,是灾难性的日子。"就跟竹子一样,遇到节了。竹子哪儿都是光滑的、顺的,就节那个地方是疙瘩的,所以,这种日子叫节。

所谓春节,就是春季里最不吉利的日子! 最后,因为春节这种节日不吉利,不好过,但是这一天还得过,所以人们就想出各种过节的办法:驱鬼辟邪、祈福迎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各种过春节的习俗。 从先秦、汉魏到唐宋、明清,春节习俗的演变脉络非常清晰,那就是从鬼神化到人性化的转变——随着人们对自然认知的深入和改变世界能力的提高,这种习俗从巫术向着礼仪转变,从娱神向着娱人的规则发展。而早期的那种庄严、肃穆甚至神秘的氛围开始淡化,过春节,越来越有祥和、安宁和愉悦的氛围。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在唐朝,春节被称为"元正",也就是元旦。有趣的是唐朝最先开始实行假期的朝代,每逢春节,政府法定假日七天,以大年初一为中前后各三天,但朝廷大臣会照例举行早朝大典,民进则合家团聚。这样看来,在唐朝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享受春节假期休假这样的福利,在唐朝有这样的规定,大年初一,所有的文武百官及地方高级官员都要早早的上朝给皇帝拜年,因此,这些有权有势的苦逼大臣们,在大年初一是不能和家人团聚的,而是要陪皇帝过年。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宋代过春节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逐渐盛行,宋代的除夕夜,爆竹之声通宵不绝。

《东京梦华录》记载:"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宫廷高院深墙内燃放爆竹的声音,传到了宫外。宫外大街小巷都有人竞相燃放爆竹。据载,宋朝的爆竹品种不下百余种,有单响、双响、连响。其中,飞上天空才爆响的二踢脚爆竹,包含了现代火箭技术的基本原理,令人惊叹。

宋代也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角子"为饺子一词的词源。宋人过年都要饮屠苏酒,这种风俗在宋代很盛行。屠苏是一种草名,这种草酿造的酒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的,将大黄、白术、桂枝、花椒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过年饮屠苏酒正好相反,却是从最年少的饮起。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众所周知,元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创立的政权,那么在节日习俗上,自然就有依循汉人传统习俗和遵循蒙古族传统之别。但是,根据史料,元代的岁时活动大部分还是依循汉地传统习俗的,春节也不例外。

蒙古人早有春节的节庆活动,在忽必烈迁都大都之后,与汉民族的节庆习俗相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 蒙古族的一些风俗习惯还是与中原地区传统风俗有些不同的,例如大红色是中国传统新年最具代表性的颜色,象征着喜庆和吉祥。而古代蒙古人认白色为万物之母,象征心地纯朴、洁白无私,吉祥纳福,并以'"白衣为吉服"。他们把正月称为"白月",春节叫"希恩吉勒",即新年,也称"白节"。

《马可波罗行纪》记载:蒙古大汗及一切蒙古的臣民,正月初一都"服白衣"、"皆白袍",并"互相馈赠白色之物"。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定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明初的春节假期日,一度十分抠门。明太祖朱元璋年间一度只有五天假,直到永乐七年(1409),明成祖朱棣才大方了一把,增加了十天元宵节假期。但比这更大方的,却是大明朝从此发的另一个大福利——鳌山灯会。 鳌山灯会,是每年元宵佳节时,大明皇家在宫城里搭成的巨型花灯烟火景观。因其形状似鳌,因此名为"鳌山灯会"。从永乐七年元宵节起,这个盛大灯会更是高调开放——"听臣民赴午门观鳌山三日",君臣同乐的意义十分重大,堪称明朝版的"春晚"。

如此盛大场景,在明代文人的笔下,更常有生动记述。明朝大才子唐伯虎游学京城时,就曾亲见鳌山灯会的盛况,激动写下名诗:"仙殿深岩号太霞,宝灯高下缀灵槎。沈香连理三珠树,彩结分行四照花。水激葛陂龙化杖,月明缑岭凤随车。"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统治者为满洲爱新觉罗氏。

清朝时,朝中通常会在腊月二十六停止工作,给朝中人们一个放假的时间,而到了正月初一,皇帝就会举办大典开始工作,前前后后算起来放假时间只有六天,清朝人们还是满挺勤劳的。放假的时候,皇室还是很看重民间风俗的,福字的张贴,鞭炮的奏响,年夜饭的吃食都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对贴福这个风俗,皇室更显隆重。不同于百姓们的贴,皇室则是挂,每当春节到来,宫中都会挂起福字、对联、门神等物品,甚至还有专门的人在宫中拿福字展示。挂到春节后初四日的时候,就会把这些全部取回,收藏起来。

可见我国历史上各朝代春节风俗的一个发展过程,是随着人们生活的环境和生活需求的变化,而慢慢衍化形成的,在中国历史文化里书写了浓重的一笔,是我国历史文化不可分割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6698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