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从远古到现代,中华民族积累和沉淀了丰富的深厚的的文化瑰宝。远古时期的人类往往会因为自身对世界还处在一个浅显的认知中时,在遇到神秘的自然现象时,喜欢将其理解为神的力量。人们还认为神是永生,不老不灭的,所以人们也希望像神一般,长生不老,永生不灭。
正是因为这样的渴求与夙愿,所以人们都会将死后存放尸体的墓葬修建的和生前一样。这就是他们对于生的渴望,尤其是对于古代的皇室王族成员。
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皇室王族陵墓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高大的封土。封土,对于平常百姓的墓葬而言就是坟头。在《礼记·檀弓》记载说:“土之高者曰坟,葬而无坟谓之墓。”,所以坟头对于墓葬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史记》、《汉书》、《水经注》等文献记载,封土出现于春秋时期,东周以前的墓葬没有封土。
汉墓
正文
最早的封土主要是为了后代拜祭祖先时容易辨认祖先的墓葬而设立的,而且最早是以墓穴的上面培土垒坟和在墓穴上种植树来作为常见的两种封土。不过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封土变成了墓葬等级的表现之一。在《周礼》中考证可知:“以爵为封丘之度,与其树数。”这句话的意思是按照官位的等级高低来决定封土(坟头)的大小高度和种植树木的种类、数量。那么换句话说,按照《周礼》的记载,我们可以通过封土来确定墓主人的等级和官位的高低。
当然了,皇室王族多以垒土为陵、以山为陵、宝成宝顶这三种封土形式。以垒土为陵的封土就多是覆斗形状,例如:秦始皇陵。以山为陵就直接利用山丘的丘峰为封土,譬如:唐太宗的昭陵。宝成宝顶就是将封土修建成圆形,比如:四川成都前蜀王王建的永陵。
- 根据封土判断地下是否有陵墓,这就成为了考古学家们考古调查时的重要依据;同时封土也成为了考古队考古调查时的重点线索和调查对象。
考古学家们在河北发现了一个山包,上面寸草不生。于是组织考古队前去现场进行调查,勘查后发觉了异常,立刻连夜有关部门请求驻军封锁现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值得如此大费周章?
考古现场
在1990年的河北,当时考古学家们正在进行考古考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发现了一个异样的小山包,这个小山包几乎没有一颗草存活。基于专家们的考古经验和这个小山包可能是封土的周全考虑,他们立刻申请,请求发掘这个小山包。果然如同专家们推测的一样,专家们通过初步的发掘发现在地下有着许多人为垒筑的石坎。经过专家们的鉴定后,石坎中还有很多的古代用来防止墓葬被盗的木炭的残存。专家们还推测这里有着一座王室等级的墓葬,
- 并且在华北平原一些丘陵处是古墓的所在之地,这不仅是考古学家们熟知,同时也是盗墓贼们深知的。而且在河北这片区里许多的山丘都被盗墓贼们光顾过。基于墓葬的安全考虑和墓葬等级的推测,专家们赶紧封锁现场,进行请求军队保护。
专家现场勘察
后来在军队到达现场并驻扎营地,进行保护后,考古专家们才展开对这座高等级古墓的考古发掘。当地的村民见如此大的阵势便心照不宣,这里地下埋藏着一位大人物。村民就纷纷主动地上缴自己以前挖到的文物。遗憾的是,由于村民们不知道文物的价值,对文物进行使用和私卖。考古队知道后很是惋惜那些文物,并加紧了现有墓地的发掘工作。
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后,专家们根据出土的文物和文献资料分析,这座大墓主人的身份是常山王刘舜,他生活在西汉时期,他与汉武帝的异母兄弟,他很受汉景帝的宠爱。
出土的漆木器
结语
自古以来,国家和盗墓贼之间的斗争都没有停止过,并且对于盗墓贼的惩罚也越来越严重。希望通过法律法规能够有效地遏制盗墓行为。这些老祖宗们为我们留下的历史文物和历史瑰宝,不是专属于我们那一位国人的,它是属于我们全体国人的,它是属于国家的。杜绝盗墓、贩卖文物的行为,我们每位国人都应该参与进来。
保护我们的历史文物就是在保护我们共有的现在和未来。
参考文献:《礼记》
《周礼》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49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