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帝”为谥号,“XX宗”为庙号
汉代皇帝,后人以谥号相称
“谥号”:谥号是指人物死后,根据他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谥号制度起源时间不详,最早可追溯至周穆王前后。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认为以子议父、以臣议君,乃是对上不敬,遂取消谥号,只呼皇帝为几世(如秦二世)。但秦王朝只历经二世,就被刘邦创立的汉王朝所取代,刘邦恢复了谥号制度,使其得以延续。
所以汉代的帝王又有了谥号,且依然遵守之前的规矩,客观公正的评论帝王。做得不好的帝王,就会被按上“恶谥”,以示批评。如汉灵帝,“灵”字便是贬义。
至于为什么都叫汉什么帝,且看如下例子:
刘盈,西汉第二位皇帝,谥号为“孝惠”(汉代皇帝以孝道著称,所以谥号中皆有孝字),故称“孝惠帝”。史家叙史作省称,或略去“孝”字,或略去“帝”字,就称为“孝惠”或“惠帝”。但历史上谥为“惠”以及“孝惠”的帝王又不只有刘盈一人,为加以区分,便在简称前面加上朝代,所以后人称为“汉惠帝”。
唐宋以后皇帝为什么不叫“XX帝”了?
在魏晋南北朝之后,谥号开始变味,变成阿谀奉承的利器,对君主只褒不贬。并且谥号的字数越来越多,从最初的一两个字,演变为七八字,到清代时,已是十几个字!
比如: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谥号为“ 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再想用谥号称呼皇帝,似乎有点太复杂了,一不留神顺序反了岂不是欺君之罪?
那怎么办?用庙号。
“庙号”是用以歌颂人物的,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庙号控制得相当严格,只有对国家有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帝(先王)才能追加上庙号。
但魏晋以后,随着谥号变味,庙号也跟着变了味,庙号烂大街,任何一位皇帝都可以拥有庙号。因为庙号只需一字便可表达其意,且不分褒贬,故在谥号字数泛滥后,史学家便以庙号代称皇帝。
所以从唐代开始,皆以庙号称之,唐太宗、唐高宗、宋太祖、宋神宗等等称谓由此而来。
进入砚田书院书友圈,每天进步一点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47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