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学期开学时间推迟了约50天。对于初三毕业班的学生来说,本学期真可谓是时间紧、任务重。复学后为避免人员聚集,常规的听课教研活动也受限,经过政治教研组的集体研讨,结合寒假学习《学校教育学》的心得体会,确定以“校本教研”的形式开展教研活动。
本学期初三的政治课面临着课时相对较少、中考赋分不多、学生投入时间不够等实际情况,这些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向课堂要效果。经过九年级政治备课组的商讨,确定本学期校本教研的第一个主题:怎样上好一节高效的政治中考复习课。今天我们先介绍有效预习的探究情况,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线上教学——阅读文本预习
线上教学学生预习的主要方式是教师列出考点的重点题目,学生阅读教材,勾画出问题的答案。这种预习方式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先通过读教材,重温知识重点,再通过观看老师录制的微课,听老师讲解知识脉络,从而达到让学生厘清预习题目对应的知识点的目的。
第二阶段:直播教学——梳理知识框架
教师提前依据《2020初中复习指导》梳理和丰盈知识框架,在直播教学的前一天通过线上学习群,将梳理的笔记拍照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所发笔记图片进行预习。在预习时,学生通过使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划线留痕等方式突出重点,帮助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体系。老师在直播课时,着重讲解易混淆的知识点。
复学之初,九年级政治备课组做了抽样调查,对基础较好和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都询问了这个问题:你认为哪种预习方式更有效?数据如下
这种预习方式弥补了第一阶段的不足,但主要依靠教师梳理,学生是被动接受,复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没充分发挥。
第三阶段:课堂教学——学生自主预习
3月30日复学后,初三政治备课组教师采用构建知识框架引导预习与学生自主预习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高要求,让他们根据老师教的方法,自主梳理知识框架。《复习指导》对每个考点提供了框架标题,这些标题与教材有逻辑对应关系,教会学生看框架标题,以教材做依托,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角度梳理,筋骨立现。
下面以《复习指导》考点10为例,进行说明:
这是学生自主预习独立完成的笔记。
实施预习的目的是为了高效听课做铺垫,因此不必要求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搞清楚一切,否则学生会因要求太高不堪重负而轻易放弃。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带着疑问听课,有的放矢,有助于提高课堂实效。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充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精准的把脉诊断,进行有效讲解呢?我们将继续探究!
九年级政治备课组供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22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