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Summer姐姐 / 文
最近宅在家里,开始翻看历年的TED演讲,让我有点意外的是,播放量最高的演讲,不是世界巨星,也不是国家政要,而是来自于英国教育家肯·罗宾逊的《学校扼杀创造力》。
罗宾逊在演讲中提到,现在教育体系提倡,一个有奉献精神的老师,能发现一个天才学生。
但他认为,所有孩子都是伟大的天才,而我们却无情地扼杀了他们的才能。
他讲了一个故事——
上世纪30年代,有一个8岁小女孩叫吉莉安,她无法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老是坐不安生。
老师给她的家长写信说:“我们认为吉莉安患有学习障碍症。”
妈妈带吉莉安去看病,医生听完描述之后,对吉莉安说:“你妈妈跟我说了很多,现在我想和你妈妈出去单独谈谈,你在这儿等一下。”
在出去之前,医生把房间里的收音机打开了。
房间外,医生对吉莉安的妈妈说: “我们就站在这儿观察一下她。”
他们看到,吉莉安站起来,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观察了一会儿之后,医生对妈妈说:“吉莉安没病,她是个舞蹈天才,让她去上舞蹈学校吧。”
于是,妈妈送吉莉安去了舞蹈学校,那里有很多像她这样“坐不住”的人,吉莉安终于找到了“同类”,如鱼得水。
后来,吉莉安考入了皇家芭蕾舞学校,毕业后成立了自己的舞蹈公司,成为著名舞蹈家和舞蹈编剧,她参与编舞的作品有《猫》、《歌剧魅影》等经典佳作。
她给数以万计的观众带来了艺术享受,同时她也是个成功的企业家,有着亿万身家。
可是,这样一个人,曾经被认为有多动症,需要治疗。
如果没有那位懂得看见孩子天赋的医生,就不会有现在的吉莉安。
最近,我读了肯·罗宾逊的最新著作《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作为全球知名教育家,肯·罗宾逊在这本书里,从了解家长的角色、理解孩子的压力、理解学校的功能等维度,为家长们提供了清晰的思考路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每个孩子都很聪明
作者在书中明确提出——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固有的性格、天赋和独一无二的个性,基因决定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路径。
一旦认识到,所有的孩子在不同的方面都很聪明,我们就可以看到许多实现孩子人生价值的途径,而且不仅仅是一条。
天才,是一个广义概念。每个孩子都有天赋,只是天赋各不相同,聪明的地方不一样。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确定了人类的八种智能:
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
智力没有单一形式,人类智能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组合。
因此,随着孩子成长,养育责任应该适时调整,才能跟上孩子的学习能力和个人兴趣发展的步伐。
我有个好朋友,儿子今年八岁,和惯常人们认为的男孩子喜欢理科、喜欢运动(其实这也是“性别刻板印象”)不同,小朋友特别喜欢烹饪,尤其喜欢做甜点,小小年纪就做得似模似样。
小朋友在六、七岁时的烘焙作品
好友带着孩子四处上甜点体验班,周末还会让儿子在家拿着面粉自己创造,完了再和孩子一起“打扫战场”。
小朋友学习成绩在班上算中等,不拔尖也不落后。
好朋友告诉我,她已经开始存教育基金,将来如果儿子真的感兴趣,她就送他去法国蓝带厨艺学院,回来开个米其林餐厅。
我很开心孩子有个理解他、支持他的妈妈。
你了解孩子的压力吗?
书中还提到,当家长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拼车接送孩子、家庭作业和孩子们聚会上时,就有可能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分心:孩子的感受。
持续的压力,会对孩子产生长期的消极影响,而这种影响会持续发生作用,使他们成长为充满焦虑和患有慢性疾病的成年人。
我本人从小就是老师和家长口中的“乖孩子”,成绩一直不错,也正因为是这样,哪怕是考了99分,我也会被问:“那一分为什么会丢?”
后来工作了,我还经常会做关于考试的梦,不是考试时笔没有墨水,就是面对试卷时脑子里一片空白……
偶尔,我在家中玩游戏或者刷剧时,还会突然激灵一下:马上要考试了,我为什么没有好好复习,还在这玩?然后,再反应过来:我已经毕业十几年了。
直到近几年,这样的“噩梦”才渐渐减少。
我从来没有被老师、父母责骂、体罚过,但那种“永远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失望”的压力,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一直都在。
孩子的压力表现,其实是有迹可循的,而且会在各个方面发出“预警”,只要家长关注,就一定能够察觉——
身体:头痛、恶心、失眠、疲劳。
情绪:急躁、不安、易怒、悲观。
认知: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顾虑加重,焦虑严重。
行为:饮食习惯改变,孤立感增加,咬指甲,无法完成日常任务。
所以,当孩子突然有一些异常行为发生时,不要一味地批评,这可能是孩子在向你“求救”。
如何缓解压力,书中也有可实操的方法——
让他们休息。
让他们运动。
让他们玩耍。
请记住,玩耍不是荒废时间,玩耍是孩子的工作。
许多研究证据表明,玩耍对于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成为独立的成年人至关重要。
这里的玩耍,不是社团活动,也不是宅在家里玩电子游戏,而是和伙伴们一起玩耍。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适应,培养了在走向成年的过程中,应对生活压力和不确定因素的能力。
让他们去户外。
让他们去做一些“危险的事”。
但是,要让孩子学会区分“真正危险的”事物和“包含风险因素的”事物,而这种能力,是需要家长给孩子机会和时间来培养的。
比如,用工具钉钉子和纵火都有风险,但它们是有本质区别的。
家长要通过测量和监督,让孩子认识风险,从而教会他们如何安全地探索,并让他们走上自主探索的道路。
选一所好学校
书中还提到了一所好学校的六个核心要素。
首先就是课程设置广泛而平衡。
包括语言、数学、科学、艺术、人文、体育和生活技能方面的课程。
特别是体育课,事实证明,削减体育课并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体育活动对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和课堂行为有积极的影响。”
专家建议,学生每天应该参加一个小时及以上的、中度到剧烈的体育活动。
老师能否因材施教。
给孩子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反馈,发挥他们的长处,并且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是否采用开放的形成性评估。
学校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老师和家长提供信息和反馈,也使用总结性评估,即在学习过程结束时报告成绩。
一句话总结,就是重视结果,但是更重视过程,及时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他们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学校能够提供差异化的日程安排。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课程表和个人评估档案,记录和支持他们所做的事情,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
环境因素:学校装饰和学生作品是否展现活力。
孩子每天要在学校待七个小时以上,环境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情绪和欲望,所以马虎不得。
文化因素:这所学校是否有家长参与的社区意识?
你可以通过几个问题来衡量这个因素:学校是如何与家长和社区互动的?家校组织在学校有多活跃?家长们会被欢迎来旁听课程和参与活动吗?
具有强烈社区意识的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帮助是无价的。在这样学校,学生更有可能在学业上受到激励,发展社交及情绪能力,避免问题行为。
小学社区建设项目的积极影响,可以一直持续到初中和高中。
本书作者是英国教育家,所以在某些方面,与我们国内的教育有很大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有效的教育,是严谨与自由、传统与创新、个人与群体、理论与实践、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平衡。
不做“直升机父母”
我上初中时,有个女同学,大家都不敢跟她玩耍,不是因为校园霸凌,而是因为她有个“厉害”的妈妈。
有一次,扔沙包时,一个同学不小心砸破了她的眼镜,老师第一时间带她去了校医院,幸好眼睛没受伤。
但第二天,她妈妈就风风火火地找到班主任,要求那个同学的父母带她去眼科做详细检查,还对班主任提出要求:禁止我们课间休息户外活动。
后来我才知道,这位女同学在家中,没有自己烧过一壶开水,热过一次饭,更别提独立上学、放学了,都是她爸爸骑着自行车一路护送。
我们那时候都是中午回家吃饭。所以,她爸爸一天要往返学校和家中四趟,风雨无阻。
正是因为这样,她从来没有和同学一起在路上聊天的经历,更别提去路边摊一起吃个馅饼,再抹抹嘴去同学家做作业了。
我想,她的童年和少年,一定很孤单吧。
现在,我也明白了,这样的父母就是“直升机父母”,这种对孩子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极端而自私。
当孩子没有足够空间来独自面对问题时,他们就无法学会解决问题。
这本书里也介绍了四种父母教养风格:专制型、权威型、宽容型、不参与型。
大多数家长的育儿方式,很可能是其它三种方式的结合。
作者还安慰父母们,不必强迫自己必须这样或那样,“如果你太过执拗地去违背自己作为父母的本性,你和孩子很可能不会因此而变得更好。”
你所能做的,就是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最好的条件和机会,这就是你的责任。
写在最后
这是一本旅美英国教育家写给西方家长看的书,因此在社会制度、教育体系和文化环境方面,和我们有很大不同,不可一味照搬。
通读全本书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不是一本“秘籍”,也不是单纯的“心灵鸡汤”。
最好的教育,恰恰不是一成不变的模板或万能公式,可以毫不费吹灰之力地套用、起效。
如果我们忘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们的心灵和思想,转而追求数据和排名,那么教育的其它目的也就无法实现。
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用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去压抑他们。
家长能做的是,创造让孩子想要学习的环境,让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学习什么、如何学习以及为什么要学习。
在此基础上,可以看看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是否适合他们,如果是,考虑如何提高,如果不是,考虑如何改进。
教育,必须是个性化的。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父母,能看见并欣赏他们的天赋,为他们创造最适合的教育方式,在这个过程和孩子一同发现、成长,成就彼此,才是教育最大的意义。
你认为最好的教育应该什么样?欢迎留言。
「 壹荐·新书 」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英】肯·罗宾逊 卢·阿罗尼卡 著
钱志龙译
湛庐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
- 作 者 -
Summer姐姐
资深电视人、综艺达人
热爱一切八卦,对世界永远好奇
猫奴、吃货、爱购物
在意生活品质,更喜欢种草
坚决不过“没必要”和“差不多得了”的生活
倡导美好的亲子生活方式
文章版权归壹父母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壹父母助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21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