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万冰如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太熟悉。但是,若提到“高陶事件”,想必大家都很熟,当年,“高陶事件”震惊整个中国甚至世界。而在这起事件中,表现得最为“杰出”的,不是男人,而是这位名不经传的“乡下女人”——万冰如。
陶希圣、万冰如全家合影
万冰如是何人?
万冰如,陶希圣的妻子。陶希圣是谁?陶希圣曾为汪精卫派的核心人物,曾是蒋介石的秘书,曾揭露汪日签订卖国密约内容……
1902年,万冰如生于湖北黄冈乡下的耕读世家。万冰如家里往前推多代,都曾出过不少的当官人才,如族兄万耀煌,就是民国时期著名的陆军二级上将。
万耀煌,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
不过,虽说万家人才辈出,但万冰如却从小没有上过学堂。虽然万冰如没有上过学,但是却识字懂文,常常能出口成章,因为其父从小鼓励女孩多阅读,多读诗书。
或许,谁也不曾想到,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女孩,日后成为了让汪精卫认栽的女人。
说起万冰如的人生经历,有些凄惨,有些悲壮。
1.16岁出嫁,3年生2女,被家人视为“贱”,被婆婆毒打
民国时期,还是封建思想浓厚的社会环境,那个时候,女孩往往很早就被安排嫁人。当年,年仅16岁的万冰如,也是如此。正如万冰如老年时在《逃难与思归》回忆录中说道:
黄冈的风俗,男女都是从1岁或2岁就由父母包办订婚,“到后来无论男方是残废.是白痴。是成器、不成器,无论男方是穷是富,只有听天由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之说,就是这样来的……
在“命运”的安排,万冰如于1918年2月,嫁给了世代联姻的陶家公子陶希圣。当年的陶希圣,也不过是一个19岁的小伙子,刚考入北京大学法科一年级。
陶希圣
结婚一年后,万冰如生下了长女,骊珠,2年后,二女儿琴薰也出生了。3年生下2个孩子,按理来说,应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伟大事情。不过,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尤其是在万家那个生了女儿是一宗大罪的家庭,万冰如3年接连生2女,没能为陶家添半个男丁,可没能等来赞誉和表扬,而是等来了各种指责、谩骂,如骂她“贱骨头”、“没用”、“生不出蛋”等等。
这种流言蜚语可以从陶希圣晚年时的《潮流与点滴》回忆中找到佐证:
“万冰如嫁入陶家后,3年连生2女,引起家人嫌恶,家中的人把她看贱了,并且估量她不再生男儿……”
除了遭到言语上的谩骂,侮辱,万冰如更是一度受到冷视和虐待。1921年,陶希圣身患疟疾,身体极度不适,甚至到了神经错乱的地步,曾想用带子勒死自己。后来,婆婆揭氏以此作为“闹事”理由,借以谋杀亲夫的罪名,狠狠地毒打了万冰如,并一边打一边骂:“你想谋杀我儿子,好大胆子!”
与此同时,还虐待其下的小女儿。此外,婆婆还拿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联合陶希圣的两个姐姐,逼陶希圣休了万冰如,将其赶出家门。
网络配图
陶希圣病愈清醒之后,对母亲说:“要休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容易。万的父亲是县知事,而她的舅父又是北京的平政院长,将她赶出家门,怎么和她的父亲等人交代。再者,万并没有做错什么事,无故把人休了,更是无法与人交代了……她的父亲和舅父说起话来,我家当不住。”
最后,婚没有离成,万冰如的苦日子依旧,既要伺候刁难的婆婆揭氏,还要伺候已经出嫁,却常年住在娘家度日的两个姑子,其生活的苦难程度不言而喻。
2.先后生下6个儿子,为了救夫不惜“以命换命”
1922年,麻疹流行,万冰如的大女儿骊珠也因此而染上了此病,最后未能得到及时医治,不幸夭折。之后的岁月里,或许是女人命苦,让上天都不禁为其“恩典”,万冰如先后为陶家生下了6个儿子。
而在此期间,陶希圣也已从大学毕业出来,并在上海找到了工作。陶希圣那时的工资并不高,即便如此,他还是让妻儿搬到了上海和他一块居住生活。
一家老少,靠着低薄的工资,在上海那个物价极高的地方生存,其生活的清贫与艰苦可想而知。
旧上海滩
为了省钱,万冰如在做饭时会直接地将菜放在饭锅上蒸,以省去煎炒时需要用到的柴火。平时,为了节省水电费,茶米油盐开支,万冰如也是抠了又抠,一家几口人一天就只吃两顿饭。
之后,陶希圣的工资有所升涨之后(日子过得依旧清贫),婆婆揭氏曾被接到上海住过一段时日,而万冰如待婆婆依旧恭敬相亲,只因她时刻谨记着,出嫁时母亲曾给她的告诫:“公婆的话要听,小姑的气要忍,不许争,不许辩。”
再后来,陶希圣的事业也得到了发展,先后在中央大学、北京大学任教。
1931年陶希圣在北京大学做教授,全家合照于天坛。中为万冰如
1937年8月,陶希圣加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五组,做宣传工作,同年9月,又被聘任为国民参政会议员。1939年8月底,日本扶持汪精卫在上海召开所谓的“大会”,任命陶希圣为汪伪“中央”的宣传部长,周佛海为秘书长……
对此,国民政府特此发了通缉令,决定开除这些人的党籍。而陶希圣的名字,则被蒋介石从通缉令中亲自勾掉。也正因为如此,引起了汪精卫和日本人的高度猜测和怀疑。而在中日双方的所谓“和平”谈判中,陶希圣的抗议态度,更是将其置入到了危险的处境中。
被高度怀疑的陶希圣,根本没有逃离的机会,而是早早地被汪伪的特工组织监视着。
到处都受到监控,陶希圣思来想去,最后想到了自己的“乡下女人”,于是给妻子万冰如写了一封没有明确内容的信(以免被查看),大致意思是:
我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譬如污泥中的一粒黄沙,自己不想做污泥,却已是污泥中的一份子了。但是纵然如此,却有万般不甘,我千辛万苦奋斗打拼,走到如今的地步,不想就此毁于一旦。但是,我现在已经被推到了死亡的边境,或是投水而死,或是触电而死……
万冰如看到信后,立即读懂了陶希圣的意思,毅然带上了自己的五个子女赶到上海,不惜用孩子作为“人质”,用全家性命“换夫”的方式,试图解救陶希圣。
1939年12月26日,汪伪政权与日本“和平”谈判结束后,两方决定在30日正式签字。万冰如对丈夫陶希圣说:
“我把全家的生命带来住在上海替你,你走。如果走不出去,我夫妇一同死在这里。如果你签字,我就打死你。”
最后,签字当晚,陶希圣装病在家没有签成。
1940年1月,陶希圣、高宗武在杜月笙等人的周密安排下,顺利逃离上海,到了香港。
1月12日,万冰如欲要带着五个子女乘船离开上海,后被告知其行动自由已经被限制。也许,她早已想到。不过,纵有万般无奈,也只得低头,于是便请求与汪精卫夫妇见面。
汪精卫、陈璧君夫妇
关于这次会面,万冰如曾在《逃难与思归》中回忆道:
汪问:你自己去,能劝希圣回上海么?
我答:他可以回来,但有几件事要说明白。
汪问:什么条件,我都可以答应。只要他回来。
我答:他不签字,他与他们争执得太厉害,不愿住愚园路。
汪说:我都答应,只要他回上海,就住在你公馆里,或者另外找一所住宅都可以。
我答:听说七十六号要杀他,再开追悼会。
汪说:你们如果不信,我派我自己的护卫保护他。
我说道:事不宜迟,我自己去劝他回上海。若是迟一两天,他在香港说一句话出来,就收不回,我去也无用。
汪说:“我派你去香港。”他返身上楼,拿二千元送给我。
汪夫人间:“你怎样去法?”
我答:“带两个小孩一同去。三个大孩子,还在这里上学。另外带一个学生去。”
陈璧君说道:“你的大孩子,我照应他们,你放心去,赶快同希圣一道回上海。”
就这样,万冰如留下了三个亲生骨肉当“人质”去了香港。登船那刻,很难想象,她都经历了哪些揪心之痛,一面是自己的丈夫,一面是自己的几个亲骨肉,在那个动乱不安的年代,一个柔弱的女子,要承受如此重担与压力,这该是多么苦与痛。
万冰如到了香港后,陶希圣马上给汪精卫发了电报告之:“我将马上返回上海”。
因为陶希圣的3个孩子在汪精卫手上,本来准备公开揭露汪伪与日本谈判内容的事情只能暂停。
为了解救孩子,陶希圣与杜月笙商议后,通过万墨林在上海黑帮的关系,将3个孩子成功地带了出来。
万冰如次女陶琴薰
在孩子登上轮船的当天,汪日密约的谈判内容被公开在香港《大公报》及国内各大报刊上。消息一出,社会一片哗然,讨伐声不断,汪精卫成了众人口诛笔伐的对象,对此,陈璧君不禁失声地称:栽在万冰如这个“乡下女人”的手里了。
3.评价
回顾万冰如的一生,历经无数坎坷艰辛,16岁嫁人,年少成婚,3年生2女,被家人视为“贱”,被婆婆毒打,遭遇如此种种,这是何等的辛酸和苦楚?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太多的时代烙印。万冰如所遭遇的苦难,不也正是那个时代女性普遍遭遇到的独特苦难?
不过,在任何时代,即便是在艰苦卓绝的年代里,中国女性也向来都是生生不息,以一种顽强的方式,来喊出生命的呐喊。万冰如,正是这样的伟大女性代表。
关于此,陶希圣在写给女儿陶琴熏的书信中,也曾赞誉过万冰如的美好品德:
汝母虽未受学校教育,然二十年与我共患难,一切苦头均一身当之,所历既久,所见亦深,彼决非如汝等所想象之乡下旧式女人……我一向优柔寡断,汝母则坚决矫捷,说做就做,说走就走。每当困难之大关大节临头,汝母常能立即决断,近来虽挫折刺激,脑力较差,然其决断仍为我所不及。
总而言之,万冰如,不仅做到了自己身为妻子、儿媳、母亲的义务和本分,甚至做出了“英雄”的壮举,一个小脚的“乡下女人”,能做到如此,可歌可泣!
参考资料:
《民国红粉》、《蒋介石四大秘书》
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赞是一种美德,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19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