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受人追捧,甚至被人奉为经典。演员孙俪因此“封神”,网友热烈讨论孙俪所饰演的甄嬛可否被替代,大部分人持“不可被替代”的观点。
对于熟悉这段正历的人,自然将影视作品视为娱乐,图一乐罢了;而不熟悉正史的人,会不会由此认为历史上的雍正、皇后乌拉那拉氏、贵妃年氏,抑或“甄嬛”,是电视里所呈现的样子呢?最难以接受的,或许是爱新觉罗的后人们。
清宫剧之浪潮,因何而起?
清宫剧越发地火起来了。是那种抵挡不住、愈演愈烈的大火,在三令五申的“不支持、不赞成”过后,以清朝为背景的影视作品依旧层出不穷。
前些年的《宰相刘罗锅》,剧本脱胎于相声,其内核与相声的市井气颇为相似,有民间茶馆里侃天侃地的意味。讲讲闭关锁国、讲讲各地上贡、讲讲文字狱......毕竟大的历史背景摆在那儿,也出不了什么大错。《铁齿铜牙纪晓岚》,说一说纪晓岚同和珅的斗嘴,也大都是民间流传的小故事,类似“尚书是狗”、“御史吃屎”等的趣闻。
不过,和珅原本不是肥头大耳,纪晓岚也不是白面书生。相反地,和珅生得俊俏,而纪晓岚却是面色黝黑,身形健硕。演员们的演技虽然堪称“教科书”,可偏离史实也确乎是一大败笔。再说《康熙微服私访记》,有多少能禁得起推敲?
如果说这些发生在前朝,面向男女老少,那么后来的一系列作品,明显将观众群体定位在了女性群体之间,故事也转为后宫的隐秘情史。而女性群体消费能力的迅速崛起、消费市场的迅速扩大并形成特点,引得投资商们蜂拥而至,这些略显浮夸的清代宫闱里的情情爱爱,像一股压不住的“邪火”,弥漫而不绝。
比如接连出续集、翻拍并且霸占黄金档的《还珠格格》,披着旗头的偶像剧,在二十年后仅仅被当作普通偶像剧来看待,只说“三观”,再无其他;一系列小说改编的清代穿越剧《宫》、《步步惊心》,和经历耽搁《梦回大清》更是荒谬。其中只有《步步惊心》被称赞,还是“服装还原度高”,另外两部依然在舆论中承受暴风雨。穿越剧被明文限制。
如果说偶像剧不过是看一个热闹,无需较真,那么,半真半假引导观众潜意识认为其还原历史的,非《后宫·甄嬛传》《后宫·如懿传》莫属了。而层出不穷的清宫剧,更像是影视圈与资本共同营造的“劣币驱逐良币”。
质疑之声迭出,爱新觉罗·溥杨又是何许人也?
《后宫·甄嬛传》自播出便站在了舆论的中心。其中,爱新觉罗·溥杨的声音格外坚定而有说服力。爱新觉罗·溥杨,努尔哈赤第十一世孙女,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妹公开抗议,说当下热播的清宫题材连续剧,把后宫描写得一塌糊涂,歪曲了清朝的历史。
1997年热播的《还珠格格》,和近两年的《甄嬛传》便是其中的代表。雍正曾是历史上公认的勤政,在位十余年甚至没有出过紫禁城。“大家都看电视剧,我就不说别的,就还珠格格,还有最近热播的那个《甄嬛传》,皇上只迷恋于美色,不问朝政,而且把后宫的事情描写的一塌糊涂。”
观众喜欢看这些电视剧,毕竟这些戏剧化的地方,是编剧用来吸引收视率的。但是会给人留下错误的印象,造成误会。在她看来,清宫电视剧接二连三的播出,让很多年轻人不顾历史本来的面貌,尤其是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时候,这些清宫剧往往做出错误示范。
溥杨是谁?爱新觉罗有哪些后代?她的出现让大众对清朝的“没落贵族”更加好奇。爱新觉罗·溥杨,1948年生人。父亲在她年幼时去世,母亲一人将她拉扯大。由于经历过清廷贵族的生活,溥杨的母亲不甘于寻常的方式培养孩子,也学着皇族一般,琴棋书画样样不差。
甚至,母亲为她报了小提琴班,学习西方乐器。溥杨学画,并深深地热爱作画。后来她旅居美国,以画为终身职业,并且备受追捧,甚至受到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接见。
爱新觉罗的后人,如今何去何从?
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彼时爱新觉罗姓氏者将近14万,皆由皇族转瞬变为平民,流散全国各地。如今,人数增至约30--40万,集中在京津冀以及东北三省。清朝灭亡后,爱新觉罗就变成了一个很忌讳敏感的词。后人按照清帝逊位时的规定纷纷改姓,基本上改为金、肇、毓、艾、罗、骆、赵……等。
有人依旧坚持在自我介绍时挑明身份,如女演员爱新觉罗·启星、歌手爱新觉罗·启笛以及画家爱新觉罗·紫薇。爱新觉罗·紫薇是道光皇帝第五子惇勤亲王奕誴的第4代孙女。她发自内心地对自己的姓氏感到骄傲、自豪,并且,爱新觉罗确实出现了康熙、雍正、乾隆这样名留青史的皇帝。如此荣耀,着实令人无法不尊敬,事事也要与自己的家族身份相符合。
她如此理解姓氏至于她:别人看到她姓爱新觉罗,自然认她的作品,这样会好卖一些。但也有例外。比如著名书法家启功。他是爱新觉罗家族后代,雍正皇帝的九世孙,高祖父是乾隆同父异母的弟弟。然而启功鲜少提及自己的家族姓氏。
对外启功只说自己姓启。据说,曾有人给他写了一封信,封面写着爱新觉罗启功收,启功看也没看一眼,就回复“查无此人,请退回”给人打发走。他凭着自己真正的能力,力求不依靠任何人。
《甄嬛传》代表了信息爆炸时代,影视作品视角更加偏向女性的特点。但是,其中女性对男权的依附、不顾大局的勾心斗角、随心所欲篡改历史......这是爱新觉华的后辈正在承担的刻板印象。而如此种种抹黑,何以令30万力求独立的爱新觉罗后辈安心接受呢?
文/南宫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16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