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立唐,争夺皇位的主要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而依附在太子李建成身边的齐王李元吉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其实他也是一个野心勃勃之辈,想要上位之心不弱于李世民。只不过李世民和李建成相争,李元吉想做背后的黄雀,最后却落得身首异处,子嗣断绝,王妃被人强占的下场。
在血腥的权力斗争中,胜者王侯败者贼。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书写,所以在《唐书》中的李建成平庸无能,而李元吉则残暴好杀,被描写成了无德、无能、无情的“三无人员”。历史上的李元吉真的如此不堪吗?我们就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探寻一二。
李元吉影视形象
史书记载,李元吉刚出生时相貌丑陋,连他的母亲窦氏都看不下去,就偷偷地丢弃了。幸亏一名陈姓侍女将他救回并加以抚养,才活下一条命来。这也太过了吧!为了抹黑李元吉都已经用到了这种手段,不知道后世有多少人相信,反正我是不信,还有嫌弃自己儿子丑的母亲吗?其实最大可能是交给乳母抚养,然后被有心人污为被亲生母亲放弃,为了增加人们对他的厌恶感,简直无所不用其极。
史书中更是将李元吉描述成了一个无能之辈。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李元吉的父亲李渊老谋深算,能在隋炀帝李广的屠刀下存活下来并建立大唐,岂是凡人?他的大哥李建成我在前文曾经分析过,其实也是一位武可上马征天下,文可下马治天下的有能力之人。更不要说为李家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二哥李世民,后来证明在治国上更是做到了封建王朝所有帝王的顶峰。同样生在战争年代,与他们血脉相连的李元吉却是一个无胆无能的鼠辈,战则必败,败则必逃,你相信吗?反正我不信。
兄弟三人,李元吉不会甘心只做配角的
史书上也不得不承认李元吉的勇武,能够挑战尉迟敬德,即使败了也可以看出李元吉的武力值肯定不低。而且李元吉善射,箭法超群,颇有父亲和二哥之风。这样的一员勇将总是未战先败,不得不让人怀疑史书所载内容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史书上更是将李元吉描写成残暴嗜杀之人,不但不体恤民众,还以杀人为乐,总之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徒。真实的情况已经无从考证了,但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也可窥得一二,李无吉可能会犯下不法之事,但绝不会是史书所载的那样,而是被人为地夸大了,目的很明显,就是要不停地向李元吉身上泼脏水。
史书上更是记载李元吉淫乱后宫,给父亲李渊戴绿帽子。那为什么史书对他的描写如此之毒辣,简直到了不仁不义、不忠不孝,天上少有、人间只此一个的恶魔形象?原因只有一个,作为李家的一分子,他也是一个极其有才能和野心的人,被李世民所深深忌惮。所以李世民登基后才会对李元吉极尽侮辱之事,让李元吉背上千古骂名。
我们前面说过,李元吉绝对不会是个无能之辈,相反他也是有才能、有野心、有抱负的“三有新人”。与他的父兄一样,他对权力也是极其渴望的,想要登上权力的顶峰,想要坐上那把龙椅。
是的,作为李家的一员,李元吉也想当皇帝。但现实摆在眼前,一个德高望重的太子大哥,一个军功卓著的秦王二哥,在正常情况下皇位无论如何也轮不到自己。没有机会就要创造机会,单干蛮干可不是李元吉的性格,所以他先联合了李建成,一方面因为李建成虽然在朝中很有威望,但与李世民相比军中势力弱,正好会给自己发展军中势力的机会;另一方面太子李建成相对李世民来说要仁厚一些,不会做卸磨杀驴的事情;最后一旦扳倒李世民,凭李元吉积攒的军中势力,他就是第二个李世民,那时他李元吉羽翼已丰,李建成再也不能奈何得了他了。到时李元吉进可武力夺权,退可观望时机,进退自如,天下岂不是他的掌中之物吗?
李元吉想要利用李建成扳倒李世民
好一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李元吉就是要做那背后的黄雀,所以他才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争中倒向李建成一方,并且对李世民毫不留情,这应该是真的,作为一个枭雄式的人物,李元吉的眼中只有权力和皇位,哪有什么兄弟亲情。
可是李元吉的黄雀并没有做成,李世民抢先在玄武门动了手。其实事先李元吉已经起了疑心,只是没能拗过李建成,所以最后也走上了不归路。
史书中的玄武门之变,李元吉连续三箭都没能射中李世民,这记载明显有假。李元吉是公认的箭法超群,怎么会三箭都没能射中,甚至连弓都不能拉满?那史书为什么要这样记载?
一方面是为了突出李世民连续被李元吉箭射,是对方不义在先,而且一而再,再而三,这简直是无耻到了极点,都已经刀兵相见,射杀了大哥李建成,还要再讲什么仁义吗?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显示出李元吉不堪大用,方便把李元吉描写成一个草包。
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一朝功成,自然要将自己变成正义的一方。也正是李世民开了皇帝干扰史书记载的先河,因为他心中不安,不敢让真实的历史流传于世,所以他要粉饰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正义、无奈和委屈的角色,为自己所做下的事找到心理安慰,也不使自己在后世留下骂名。
其实作为一个皇帝,李世民足够出色。只是苦了他的父亲兄弟,为了衬托自己的伟大,把他们描写得软弱不堪,其中以李元吉最甚。
拨开了历史的迷雾,我们就会看出,李元吉也绝对是一个有才能、有野心的人,如果再给他几年时间,可能玄武门的主角就要变成他了。历史没有假设,想要做黄雀,就要想到握着弓的猎人正在引弓待发。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是一叶落尽秋,一位教育领域创作者,我的文章都是原创,希望我能用自己的表述激起您内心的一丝波澜。如果我的古代名人史给了您一些成长和教育上的帮助,请留言、点赞、加关注,谢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13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