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手电筒可以在太空飞行?能用光子作动力吗?

手电筒可以在太空飞行?能用光子作动力吗?

人类的航天事业从上世纪开始,至今也有七八十年了,我们发射过人造地球卫星,也在地球轨道上也组装过空间站,甚至人类还亲身涉足过月球,然而无一例外的是,这些航天器在进入太空前,都要靠化学火箭将其从地球表面发射升空。

那么我们能否用光子作为动力呢?

如果可行的话,那是否说明假设我们丢一个手电筒进入太空,手电筒凭借自身发出的光,就能在太空飞行了?

在我们的日常观念中,这样的想法犹如天方夜谭一般不切实际,毕竟谁没用过手电筒呢,但有谁会说:我感到了手电筒对我的反冲?甚至有人还会说,如果光子能作为动力,那岂不是我带上一堆手电筒就能在宇宙翱翔了?

实际上从物理角度,光子的确可以作为动力来源,因为光子是具有动量的

在这个层面上,它与我们火箭升天的原理并无二样,火箭点火后,大量燃料剧烈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向后喷出,考虑到系统的动量守恒,由于那部分喷出去的高温气体携带动量,因此火箭主体也要产生一个等大反向的动量,这才能维持系统的动量守恒,所以火箭主体就必须产生一个与高温气体相反方向的速度,于是火箭就这样升空了。

同样的过程依旧适用于光子,就以手电筒为例子,假设我们乘坐太空飞船进入遥远的深空,来到一处四周极其空旷的宇宙空间(这样一来就可以排除天体引力的影响),此时我们将手电筒放入太空,注意不要扔出去,要保持一个和宇宙飞船相对静止的状态。

之后我们遥控打开手电筒,电路一通,灯泡被电流点亮,数不清的光子被发射出来,每一个光子的速度都一致为每秒30万公里(精确值为299792.458千米每秒),在灯罩的作用下,这群光子被大致聚集到一个方向上飞行(也就是从手电筒中发射进太空了)。

那么光子的动量如何计算呢?

有人说了,按照动量公式p=mv,v是光速,m是光子质量,那么光子质量哪里来呢?这时候我们就要用到一个量子论的结论,光量子的能量等于普朗克常数与光子频率的乘积,也就是E=hv,在考虑到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平方,二者相结合,就能得到光子的相对论质量,之后再代入动量公式,就能算出单个光子的动量。

那么所有光子所带来的总动量就是光子数量与光子能量的乘积,按理说进行到这一步,已经证明了光子的确是可以作为动力来源的,然而有些朋友则更加好奇的是光子数量怎么来呢?

对于手电筒,电能与光能之间的转化率我们是清楚的,发射出的光子平均能量也很容易知道,最后只要用总光能除上光子平均能量就能得到光子数量。实际上只要知道这些基本信息之后,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的计算出手电筒的推力、加速度、速度等相关信息

但遗憾的是,虽然光子具有动量,理论上是可以用于航天器的飞行环节的,但可惜的是光子提供的动力实在是太小了,只能用于外太空以及额外引力影响很弱的情况下,实际价值并不大(除非研发出一个专门的光子引擎,发射高能光子或者是具有非常接近光速的带电粒子流)。

虽然暂时我们无法用它来作为火箭动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真的一无是处。

下面就举个早在上世纪科学家就提出的一个设想——“光帆”

光帆和风帆类似,后者依靠风力驱动船只前行,而光帆则是利用光来驱动航天器前行。

光帆和之前我们说的光子动力的唯一区别就是:前者依靠的是外界光子不断撞击“帆布”从而获得前进的动力,而后者是依靠自身的引擎主动产生光子。

但不论是主动发射光子,还是被动接受光子的撞击,这两种途径所产生的的推力都极其有限,因此只能应用于航天器处于外太空微重力的环境下使用,但这并不妨碍光帆的实际应用。

2016年,俄罗斯的一位亿万富翁联合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宣布启动一项名为“突破摄星”的太空探索计划,准备研制出一款能够被光子驱动的微型光帆探测器(单个探测器的质量是以“克”为单位),前往比邻星进行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这款光帆依靠的并不是我们的太阳光,而是在地表建设一个激光阵列,用来给光帆探测器加速,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当光帆探测器被发射进太空后,在激光的驱动下,光帆探测器的最终速度将达到光速的20%,也就是每秒6万公里左右(这要求地表的激光阵列具有强大的功率,目前是否能造出来,要打个问号)

相比于人类现有的航天器,不论是用于起步的火箭,还是那些已经飞离地球很远的深空探测器,光帆探测器的速度都要远远大于它们,之后光帆探测器将会前往距离地球4.2光年之外的比邻星,预计耗费时间是20年

虽然这项计划已经宣布启动了好几年,但最后是否真的能如期进行还是得打个问号的,毕竟理论变为实际,中间还是存在很多困难的。而且在“突破摄星”这项计划前,人类也尝试了很多次光帆航天器的实验,但都是局限在太阳系以内,并且实际上运行成功的光帆航天器并不多。

总的来说,由于光子具备动量,理论上是完全可以作为航天器在太空环境下的动力来源,但想要实现强大推力,还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这项应用目前顶多只能以辅助动力形式出现

光帆航天器,或许它是现阶段人类最有可能实现真正星际探索的手段,希望“突破摄星”计划不要又是一张空头支票吧。


本篇文章的内容到此结束。

谢谢各位阅读!

以后还会不断更新精心准备的通俗科普长文!

期待您的点评和关注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9443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