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头条上,这两则网课期间的真实报道:
【案例】:某地一位老师,因为催作业,被家长微信拉黑。
【案例】:河南南阳市一名初中英语老师,多次催网课作业无效,于晚上十点召开了学生钉钉视频会,结果被学生投诉到市长信箱,接着是当地教体局的调查和委婉批评。
很多人,尤其是老师们读后义愤填膺,我们是如此操心,生怕一个孩子掉队,却受到这样的对待,为认真负责的老师叫屈,为这样的家长学生愤懑。的确,这些人和事让老师们寒心,但痛定思痛,我却有了另外的思考,思考未来的工作。
01
“一切为了学生”,还得注意方式 媒体曝光的社会新闻中,爱而不得法的太多家庭悲剧,轻者亲子感情疏离,重则孩子拿起了凶器或从高楼一跃而下,家破人亡,终成一世遗憾。是这些为人父母不懂爱吗,不,他们也都是满怀的赤诚之心,原因在于教育不得法。
同理,做老师的,在日常工作的时候,也要警醒地睁着“另一只眼”,时刻关注方法是否妥当:我在班级群里公布考试成绩,为的是提醒落后的孩子“清醒”和“回归”,但孩子和家长的面子呢;作业催缴的电话,一个接一个,到底有效吗;深夜开课,会不会打扰了人家……
毋庸置疑,老师采取的每一次措施,都是为了孩子,但,也要关注到对方的心理和情绪,时刻换位思考,可能效果更好。
02
“为了学生一切”,需把握界限 三十年从教,调换过四所学校,其中有最基层的村小,有相对规范的乡中心小学,到如今县城的百年名校,同事无数,其中遇到的95%以上的老师是敬业的,更是本能地爱着学生,虔诚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教知识,教做人,操心学生的吃喝拉撒睡,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学生的一丁点进步而欢呼,为学生的一丝丝问题而烦忧。
然而,做老师太久,做班主任太久,有一种后遗症——容易爱心和责任心泛滥,稍不留意就会越界,容易大包大揽。比如,以为学校教育可以指导家庭教育,去无边界地指导家长,甚至进入学生家庭内部,参与额外的事务等。学校、家庭、社会,之所以称“三位一体”,其实已经指出了其不同的教育重点和作用,三者不可替代。作为老师,就只能提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相关建议,不可越厨代庖。
比如,总是要求班里每一个学生都能整齐划一地前进,要求每一个家长都无条件地配合学校教育。愿景与现实一碰撞,老师们的固化思维,又不能很好地应对,于是各种矛盾和纠结显现,既影响自己的工作情绪,又影响家校联合力,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因此,我们得重新思量工作的界限。
读过一本好书,是美国亨利.克劳德写的,一本专门写给工作人的书《为工作立界线》。我觉得,该警醒自己,打造好自己的工作范畴。
总结:“待你如初,守你如故;瀑流恒转 无常变幻”,真正是:无奈,无奈,老师的无奈。为了破解当下这些新的教育难题,不是赌气做“佛系”能简单解决的,只能积极应对,更多地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追寻现实的“因材施教”。
家校矛盾,是当下的“尖锐”问题,一家之言,欢迎讨论!我是莲儿老师,家乡多荷,荷叶田田,荷花婷婷,莲蓬累累,来赏来尝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89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