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父母开始变得越来越焦虑,阶级固化让他们焦虑,教育资源有限让他们焦虑,被焦虑裹挟着的他们逼着自己不许退步,同时也逼着孩子只准向前。
豆瓣上的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朋友的经历。朋友在北京,儿子刚上初中,仅仅是语文就清了3个老师,有骨干教师、有培训机构还有大学生家教,每个人负责的方向不同。
当然,这还只是孩子接受辅导的一部分。此外,孩子还有多个兴趣班,这些不完全是为了兴趣培养,更多是为了升学有加分项的考虑。
孩子的每一次考试对于妈妈来说都如临大敌,在考试前妈妈会找有经验的老师押题,自己也会帮忙整理往年的考试试卷,即便自己不会,也会虔诚地装订成册,以此希望能够让孩子考个满意的分数。
当然,孩子在如此高强度的训练下成绩不错,即便是不擅长的作文也可以在没去过几回的国家博物馆的情况下写出名堂,在不曾游览过古镇的情况下写出古镇游记。
不过,孩子并没有因为擅长就爱上写作,孩子常常自嘲自己的作文是“文字垃圾”。
每次听到孩子这样说,妈妈就很气恼:“这都是花钱、花心思求来的,辅导的费用不低,名师更是靠关系才能请的来!”
不过即便孩子的成绩有很大可能考上“过得去”的高中,但是妈妈还是有心让孩子去国外学习。
当然,父母的焦虑并非在发达的一线城市才有,在二三线城市同样存在。
一线城市妈妈焦虑孩子的发展方向,二三线城市妈妈焦虑孩子能否考个重点学校。不同的境况下,父母有不同的考量,但是他们的焦虑却如出一辙。
此前某机构做过一项调查:
有87%左右的父母承认自己有过焦虑情绪,并且这些家长中近20%有中度焦虑,有将近7%有严重焦虑。
显然,想要在如此焦虑的环境中,保持“佛系”教育的初心还有多难?当人们反感贩卖焦虑的同时却在不断地制造焦虑。
中国父母为何如此焦虑?
前段时间,有一部非常火的纪录片引发了家长们的热议。
周秩君,一名战地记者,她的经历堪称传奇,此外她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在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身经百战”的她仍然觉得压力山大。
于是她访问了多个国家的教育方式,并且拍下纪录片,希望能够揭开教育的迷思。这部纪录片叫做《他乡的童年》,即便是单纯从名字上看也很有深意。
其中最为令人印象深刻,也最有争议的部分是纪录片中记录的芬兰的教育方式。
芬兰,一个高度发达国家,福利待遇很好,社会竞争不明显,对于孩子的教育堪称真正的“佛系”。
在当地,小学生根本没有评比,为的是避免不必要的竞争。老师可以自己设置课堂内容,常常会在下雨天跑去森林,为的是让孩子感受到雨后泥土的气味。在被问到:“哪所学校最好”时,人们很坦然地回答:“离家最近的!”
显然这与我国的教育现状完全不同。我国的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评比了,甚至为了让孩子尽快适应学习角色,还有昂贵的“幼小衔接”课程。
当然,我国的部分家长也可以说“最好的学校是离家最近的”,只因为他们住的是学区房。显然在中国的国情下,与芬兰的“佛系”教育终究相差甚远。由此中国的父母更为焦虑便也“情有可原”。
当然,除开教育大背景外,很多父母身上的焦虑感来源于自身的“攀比心”。
在人生的下半场父母们身上似乎没有什么可比的了,婚姻、事业似乎都已经定型,但是对于还在成长中的孩子而言,未来会有很多种可能。
作为父母的心尖肉,孩子们也就成了拿来攀比的对象。无处不在的攀比让父母提供的家庭教育也随之变得功利起来。
在《他乡的童年》中,在看到一位年龄偏大的中年女士在画画时,周秩君感动得落泪。她说:
自己的人生中总是被告诉这个你不行,那个你做不好,但是这位女士没学过画画,只是因为喜欢便可以将其当作爱好,这让她明白什么是为了生活而学。
每个人都可以用画作表达自己,但这和竞争没有关系,只是简单的表达而已。
此前香港拍摄的一部关于教育的纪录片《没有起跑线?》也讲述了中国父母焦虑的现状,孩子很小就要被送去游戏班,而游戏班也并非是玩游戏,它是为了能上好的小学提前做准备。
有的孩子会被父母要求上两个幼儿园,因为一个幼儿园只有半天课,家长不希望孩子浪费半天的学习时间。最终在被问到为什么孩子如此辛苦时,一位妈妈给出的解释是:“为了妈妈的面子。”
这是一个有着无奈却又有些不甘的回答。被攀比裹挟的人生最终会被功利所吞没,迷失了自己,也失去了最原本的快乐。
摆脱教育焦虑的裹挟,别让孩子为此买单
1.停止比较
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显然在全民焦虑的背景下,做一个放宽心、不比较的父母并不容易。
但是停止比较的教育方式却有可能让父母看到孩子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帮助家长们找到孩子的兴趣爱好所在。
好看的分数不意味着孩子一定会有个明朗的未来,决定孩子成长高度的因素有很多,不仅仅是高分。
动手能力强会让孩子独立的时候更能照顾好自己,情商高会让孩子获得很好的人际关系,抗挫能力强让孩子面对苦难时更加坚韧,显然这些都是简单的高分或者名校所能代表的。
2.承认“孩子是个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丢脸的
有些孩子不努力也可以考高分,有些孩子努力了还是成绩平平,个体差异决定了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
学霸父母养出学渣孩子也没什么稀奇。承认“孩子是个普通人”并不妨碍帮助孩子去寻找兴趣所在,也不耽误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少听点毒鸡汤,更加能够找到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的钥匙。普通人身上也有不普通的一面,希望父母们是发现那一面的人。
3.别把自己没实现的理想塞给孩子
父母有必要承认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即便自身给予了孩子生命,但是自己终究没有决定孩子怎么活的权利。
父母的理想要靠自己去努力实现,父母放弃了的理想并不值得孩子去将其作为使命去完成。所以父母应该有点“眼力见”,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路要走,别让自己的想当然成为孩子的负担。
负责任的父母不对孩子寄托高期待,机智的父母不拿孩子盲目比较,给不了孩子一世的周全,就请给予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80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