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育儿十月说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朋友的孩子今年已经上初中了,也是刚刚进入青春叛逆期的时候,所以朋友总是和自己的孩子发生很多矛盾。有些时候朋友稍微说两句,朋友的孩子就非常的不耐烦,巴不得立马就冲出家,再也看不到父母。
父母对于孩子自然是非常疼爱的,而孩子可能也不是真正的讨厌父母,他们只是进入了一段非常特殊的时期,总是看不惯对方的一言一行。
在这段时间内,父母对孩子最亲常说的就是:这件事我都给你讲了那么多次了,怎么就还是没有记住呢?而孩子对父母经常说的话就是:你们为什么每天都要管着我现在已经长大了,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需要什么?
孩子和父母之所以会产生那么多的矛盾,最主要是他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总是喜欢运用之前的心理预设去面对对方。比如当孩子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时,父母总会觉得是因为孩子太贪玩,总是把精力花在其他地方,没有专注的在学习上下功夫。
而在这个时候,孩子可能会觉得是父母管他们管的太多,一直在他们身边唠叨,所以他们的心情会变得越来越烦躁,没法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
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都应该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而不是把孩子的缺点无限的放大,与孩子进行比较负面的互动。
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因为这种归因理念影响了亲子的关系
父母在有孩子之前对孩子都会有一种自然形成的看法。当孩子慢慢的长大,他们的这种观念也会慢慢的增强,从而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并且影响到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态度。这种心理在心理学上就被叫做归因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随机指定了一些中学生,然后用一种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让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心理期待。一段时间之后,罗森塔尔再次研究发现:当初被指定的中学生成绩都有普遍的提高,教师也给他们进行了良好的评语。
这个实验就是运用了教师的归因心理。当教师在给这些学生上课之前,对他们有了一种比较良好的心理期待,所以他们就会渐渐地对孩子运用良好的教育方式,教育出一个符合自己内心预设的学生。
其实这一种心理效应运用在家长教育孩子身上也是一样的。大部分父母因为在教育孩子之前就有一定负面的期待效应,所以在面对孩子时他们的态度也会变得越来越负面。以至于孩子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叛逆,甚至是让家长越来越无奈。
父母如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想要良好的运用这一种归因心理,应该遵守以下这“三不”原则
1.当孩子取得成功的时候,不要只夸他们努力
很多时候孩子取得骄傲的成绩,他们是非常期待父母对他们的评价的。如果父母只是简单的说,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孩子的内心很有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失望感,在此之后他们会渐渐地失去动力,失去信心,取得成功的几率就会越来越小。
2.不要夸大孩子的智商
大部分父母在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都会说“你真的是太聪明了。”而这种夸奖会容易让孩子产生一定的误解。他们在今后可能会更加注重如何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聪明和智商,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上。
3.当孩子失败的时候,不要责怪他们的能力
面对孩子的失败,家长也应该用一种平和的态度去接纳去包容。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避免不了犯错误,避免不了失败的。所以当孩子取得失败时,父母最适合的做法不是去责备孩子的能力不行。而是应该告诉孩子,失败很有可能是努力不足造成的。这样不仅会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失败根源在哪里,而且还会给他们一定的动力让他们再次前进。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能够合理的运用归因心理,遵守一定的归因原则。不仅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积极地去面对困难和问题,而且也能让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亲近,父母对孩子有更多的信心,孩子对父母也会有更多的信任。
我是育儿十月说,想要了解更多有价值的育儿资讯,还请关注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79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