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华为公布了2019年年报,这是华为在面临极端复杂外部环境下交出的一份答卷。制裁看似没有影响,营收同比增长19.1%,增速与2018年持平。华为的新产品仍在一个接一个的推出,在4月9日的发布会上,余承东说华为的P40手机已经完全没有谷歌的东西了。在2019年,华为依然是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厂商。
制裁最大的影响,似乎只是华为不得不囤积芯片,在2019年增加了700亿元人民币的存货。
但这只是硬币的一面,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华为在2019年确实在改变,以2019年为界,未来五年的华为或将迎来又一次大变革。
营收增速稳定、利润增速下降
从利润表来看,总体上华为在2019年并没有受到制裁的明显影响。2019年华为总收入8588亿元,同比增长19.1%。按这个速度,2020年华为很有机会突破总收入万亿人民币的大关。
2019年华为净利润627亿元,同比增长5.6%,与2018年25%的净利润增速相比下滑比较明显。但这主要并不是因为华为业务盈利能力的下降,因为华为的销售毛利在2019年仍保持着16%的增速。净利润的下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研发费用同比上涨了31%,占总收入的比重从2018年的14%提升至了2019年的15.2%。不得不说华为在研发上是真舍得,无论面临怎样的战略困境,也绝不砍研发费用。
另外,2019年华为的销售和管理费用等期间费用指标都保持稳定。
要说制裁对华为财报的影响,最明显的一项是存货的增加。资产负债表显示,截至2019年末,华为的流动资产中"存货及合同成本"一项达1673.9亿元,较2018年末净增708.5亿,增幅为73.4%。这里增加的存货,应该是华为应对美国"断供"所囤的芯片等零部件。
当然,增加700多亿元的存货对华为来讲是完全能承受的,毕竟华为账上还躺着1700亿元的现金。实际上,囤积芯片并没有过多影响华为的现金流,因为其中大部分是"赊账"的。可以看到,截至2019年末,华为流动负债中的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余额达到1422亿元,同比增长46%。由此也可以看出华为面对海外芯片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国内外冰火两重天 华为从未如此依赖国内市场
不过,客观而言制裁对华为的影响还是有的,而且不容忽视。如果分开来看华为在国内外的销售成绩,可以看到明显的冰火两重天。
一方面华为在中国市场销售额同比大增36.2%。中国快速推进5G商用、国人对华为手机的追捧,让华为的运营商业务和消费者业务受益颇丰。
另一方面,如果剔除中国市场,2019年华为在海外市场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不到1%。细分来看,2019年,华为在欧洲中东非洲市场同比仅增长0.7%,亚太市场下降了13.9%,表现比较好的美洲市场也仅增长9.6%。需指出的是,美洲市场的增长跟美国没关系,主要来自拉丁美洲。可见美国掀起的这一波制裁,对华为在海外市场的成绩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华为手机,失去了谷歌生态在海外确实寸步难行。而消费者业务现在已经是华为最重要的业务,这一点下文将展开讨论。
下图是华为在各主要区域市场的增长折线图。可以看到,自2016年之后,华为在中国国内和在海外的销售额增速就开始拉开差距。正是在2016年之后,越来越大的华为开始在欧美遭遇贸易保护主义歧视,而且愈演愈烈。2019年的制裁又是一个明显的拐点:中国国内增速进一步上升,欧洲中东非洲、亚太、美洲等市场则增速下降甚至停止增长。
这导致的结果是,华为此前高歌猛进的国际化努力遭遇了严重的挫折。华为当之无愧是中国国际化最为成功的科技巨头,收入的大头过去长年来自海外市场,但在2019年华为前所未有的依赖中国国内市场。
下面两张图的对比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这一变化,在2015年华为仅有42%的收入来自中国国内,而在2019年这一比例上升至了59%。:
任正非本人谈到海外市场时一直很淡定,他反复表示,华为的产品是世界最好的,一些国家一时不跟华为做生意也没关系,以后有机会再继续做生意。任正非的淡定当然是有底气的。5G时代才刚刚上路,华为对自己的产品竞争力一直都非常自信,特朗普策划的制裁究竟能否对抗市场力量?现在一切都在未定之天。
不过,至少在现阶段华为将不得不做出一定调整。华为的P系列旗舰手机发布会,P20、P30都是在法国巴黎首发,而今年的P40则改为国内首发,是一个小小的讯号。华为过去在从北极圈到南极圈的全球各个大洲攻城略地,而眼下的战略收缩,意味着重心从海外更多转向国内。规模足够庞大的国内市场,将成为华为在逆境中的坚实基本盘。
消费者业务扛大梁 华为大象转身
另一点必须要提的是,消费者业务已经成了毋庸置疑的华为第一主业。
2019年,华为的消费者业务收入首次超过总收入的一半,占比达到54.4%。华为传统的第一大主业运营商业务,如今已经只相当于消费者业务收入的60%。
从增速上看,自从2016年之后消费者业务就一枝独秀,贡献了华为绝大部分的业绩增长。而运营商业务已经基本上不再增长。运营商业务的增长依赖5G这样的技术革命,而消费者业务则不是。写了《华为研发》一书的张利华,2002年向任正非建议做手机时说:"华为的3G设备只能卖一次,但是消费者一年会换好几部3G手机,华为应该尽快立项3G手机!否则会失去巨大的市场机会。"真是神预言。
众所周知,2002年任正非曾拍桌子说:"华为不做手机这个事,已经早有定论。"而在2019年,华为卖出了2.4亿部智能手机。
除了智能手机之外,2019年华为的笔记本电脑发货量增长超过200%,智能音频业务增速超过200%,智能穿戴业务增长超过170%。2019年华为还发布了华为电视,即华为和荣耀智慧屏。
这里不得不替一下友商小米。同样是以硬件为主的公司,华为2019年的毛利率约为38%,小米仅为13.9%。两者的盈利能力差距判若云泥,华为的品牌溢价能力远超小米。(这里不是看空小米,就事论事,小米有别的优势。)
2019年,小米整体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12.7%升至13.9%,提升1.2个百分点;净利润由去年同期的7.7%下滑至4.88%,
华为在通讯设备产业链上,能够吃穿从芯片到终端设备的整条产业链,这一点是前无古人的,连苹果公司都做不到,构成了华为的独特壁垒。
随着华为消费者业务的继续迅猛发展,我们很可能正在见证华为的大象转身:这家巨无霸正处在从一家带有浓厚2B气质和传统的公司,强调客户、基础技术,转向一家2B+2C的公司。《华为基本法》第一条写着"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而随着华为的消费者业务已经发展的如此庞大,华为继续坚持不做互联网,似乎已经不太符合现实需求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76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