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的睡眠咨询和妈妈们在群里讨论的睡眠相关的话题中,不外乎下面这些:
- 为什么孩子抱着睡着了却总是放不下?
- 为什么奶睡的宝宝一直吸着奶不松口,松开就醒?
- 宝宝睡觉需要人一直陪着,一走开就醒?
- 宝宝一直和大人睡大床,能否分床?分房?
- 宝宝分房后总是半夜醒来跑到大人房间来,怎么办?
上面所有的问题,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宝宝睡着后一旦距离和大人发生了变化,就会醒来,换言之,就是宝宝无法接受和家长的距离的变化。
这个距离是物理的距离。这种物理上的距离,其实是一种分离。睡眠也是和妈妈的一种分离,毕竟闭上眼睛就见不到妈妈了。
分离是养育中的大话题
“世界上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唯独父母对子女的爱以分离为目的。”我们可能对这句话都非常熟悉。
接下来我们仔细会看一下我们是如何一步一步与妈妈分离的:
- 随着宣告宝宝来到世间的第一声啼哭,宝宝完成了和妈妈的首次分离,和妈妈合体结束。
- 四个月左右,宝宝开始学会翻身,开始具备了离开妈妈的一点点能力。
- 八个多月,宝宝开始学会爬行,开始能短暂的爬行离开妈妈,离开妈妈的范围又大了起来。同时,宝宝的心理也开始有了变化,开始有了分离焦虑。当他们熟悉的人离开时,他们会用哭闹来表达。
- 1岁到1岁半,宝宝开始走路,彻底获得了离开妈妈的能力。这个阶段的宝宝,分离焦虑则达到了顶峰。这是因为,他们依然需要回到妈妈的怀抱里,为下一阶段的分离积蓄能量。这个阶段很多宝宝也断了母乳,温馨的母乳时光一去不复返。
- 2岁左右,宝宝开始了T2,自我意识发展,他们开始尝试控制自己的世界,而不再事事听命于父母。
- 3岁左右,他们步入幼儿园。陪伴他们的时光,只有放学后和周末假期。
- 6岁,他们上小学,开始更喜欢和同学在一起玩。
- 青春期,他们开始叛逆,不喜欢我们做家长的,我们的影响力开始微乎其微,而同学的影响力会更大。
- 接下来他们离开家上大学,工作,结婚生子建立新的家庭。。。
我们在养育中所做的一切,都是协助他们顺利的完成每个阶段的“分离目标”,把他们推向更远的方向。
无论是我们还是孩子,都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和接受“分离”这个课题。任何没能及时完成的“分离”都会给我们的家庭生活或者孩子的未来带来一些或多或少的麻烦。
比如,我们如果未能了解到T2的孩子的特点,而更加多的控制T2阶段的孩子,那可能就会发现孩子每天都在发脾气哭闹,做父母的也是非常崩溃。
睡眠中的分离
回到我们文初的那些睡眠问题,不过是因为宝宝对“睡眠中的分离”无法接受。根本原因,是宝宝没有认知到这样的分离是ok的,因为他们没有过分离的体验。
比如,出生以后就是一直抱睡,24小时一直睡在妈妈身上。“在床上睡”是一种从没有过的分离的体验。即使被放下了,他们醒来后发现自己被放下了,也对这种“分离”表示抗议。
让孩子从睡眠中学会分离和相聚这两个课题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提高孩子的睡眠质量,更会增加孩子对父母的信心。让宝宝醒着的时候在婴儿床自主入睡,就是教会宝宝睡眠中的分离。
首先,在床上自主入睡,睡婴儿床的宝宝的睡眠质量普遍比抱睡奶睡的宝宝要好,这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在婴儿床自主入睡的宝宝,是非常清楚第二天早晨醒来会看到妈妈温柔的笑容和拥抱。他们断然不会认为自己是被抛弃了。他们非常知道如果发生了什么事,妈妈会来到他们身边。
虽然他们在睡眠中和妈妈有距离,但是他们的心,其实依然和妈妈紧紧的链接在一起。
抱睡的宝宝,在睡熟后被放下了,他们醒来时,发现自己完全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以前熟悉的怀抱不见了。他们或者很害怕,或者很恐慌,开始哭闹抗议。
因为,他们感觉收到了欺骗。。。或者说,他们感觉到自己在睡梦中被偷偷放下来了。所以,他们不满意,要求再被抱起来。
结果是,每个睡眠周期结束时,他们会醒来检查一下,看看自己是否被偷偷放下了。如果是,他们会抗议。
他们根本就没有信心一夜睡到天亮。因为被偷偷放下的风险一直存在。陪睡,一走就醒,道理是一样的。
这样比较来看,你觉得如何睡的宝宝会更信任父母?这样看来你还会相信“让宝宝睡婴儿床=抛弃宝宝=让宝宝没有安全感”的说法吗?
睡眠调整这个方式,不过是适当的调整父母和孩子的距离,改变彼此被动的关系,(孩子睡着,父母偷偷放下孩子,孩子醒来哭闹,父母被迫再次抱哄孩子),变被动为主动,让彼此更信任对方。
在孩子和父母的每一次人生分离的关键时期,我们父母适当的放手,和孩子共同完成分离的课题,才能增加彼此的信任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60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