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豆腐心搭配刀子嘴,为何父母们偏爱打击教育?别再埋怨孩子玻璃心

豆腐心搭配刀子嘴,为何父母们偏爱打击教育?别再埋怨孩子玻璃心

中国式父母对于孩子爱的无私是不可置否的,但是与此同时,不可回避的是在很多家庭中,父母们爱的表达却并不恰当。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表现得非常拧巴,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够取得好成绩,一方面在孩子取得成绩后又喜欢无情的打压。

此前在微博上有这样一条分享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并且很快就上了热搜。一名网友描述自己在初中时期和爸爸妈妈还有亲戚们去KTV唱歌。


如今已经不记得当时唱的是什么,但是那一首歌唱完却招来妈妈的嘲笑打击,这让他即便已经成年,仍然对此耿耿于怀。

即便她唱歌的水平并不差,但是在公开场合她仍然不愿意再开口唱歌。显然这样的举动让她看起来很不合群。

于是为了打开自己的心结,多年之后她想要“向母亲讨要一个说法”。

于是她找到一个机会重提了当年的事,没想到母亲的回应却和她心里设想的好几种回答都不同。一开始母亲表示自己根本不记得了,也许当时只是一个玩笑。

随即母亲又开始指责道:“你怎么这么玻璃心呀?是你自己不够坚强才受了这么多年的委屈,你埋怨我干什么?”

这名网友听到母亲如此说,憋了一肚子的话到了嘴边全都有咽了回去。她不过是想听到母亲对自己的一句对不起,没想到最后还是被母亲打击了一遍。

“为什么父母总是对的?为什么打击式教育可以被他们信手拈来?”

在这条微博的下方有很多网友表示自己感同身受。甚至有网友认为父母的这种打击教育一直从自己小时候蔓延到自己成年,即便他知道这是父母对自己爱的一种表达,但是他仍然觉得父母的每一句打击就像是在心上划出口子的利刃。

为什么中国式父母总是喜欢打击式教育?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中,宋倩是一名单身妈妈,对于女儿英子可谓是尽心尽力,为了能够让孩子考出好成绩,她甚至辞去了教师的工作,开始在辅导机构上班。

只要是能够让女儿成绩有所提高,她就会不辞辛劳的为女儿争取。但是对于他如此这般的疼爱,女儿所感受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压力。


其中有一个片段令人印象深刻,当时英子拿着考着第二的成绩单来找母亲。宋茜听到女儿考了第二名,直接回应道考第二,有什么可高兴的?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让英子感觉自己不是考了第二,而是考了倒数第二。

所有的开心都在母亲的一句打击中烟消云散。英子变得很难让自己开心,也不再敞开心扉,这时候宋倩又无可奈何地说道,“我不过是为了让你高兴。”

1.大多数中国式父母不懂得有话好好说

没有人比父母们更加希望能够看到孩子取得好成绩,但是为什么中国式父母往往会在此时说出一番打击的言论?

父母们总是在不经意间把自己经历的愁苦投射到孩子身上,父母在生活中过得不如意,于是便把这种焦虑和挫败投射到了孩子的教育上,父母忍不住拿自家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

打击式教育变成了父母们最为常见的教育方式之一,似乎当着孩子的面泼一盆冷水,父母内心的苦闷就会少了很多。

2.被中国式谦虚绑架的父母很难由衷地夸奖孩子的优秀


父母们担心自己的一句赞美和表扬就会让孩子忘了谦虚,似乎一句正面的评价就会让孩子变得骄傲。

在湖南台的一档综艺节目中,一名初中女生站上讲台想妈妈喊话,希望妈妈可以看到自己的努力。

没想到孩子的妈妈非常直接的拒绝了孩子的请求,并且说道:“你就是经不起夸奖的,我一夸你你就飘了。我必须得时时刻刻地敲打你,才能够让你不得意忘形。”

相信很多孩子都听过父母如此这般的言论,乍听之下很有道理,但是实际上却是父母对孩子的妄自评判。

就像初中女生最后沮丧地下了讲台一样,大多数孩子向父母的“打击”提出反抗时都会被父母选择性忽视。

3.中国式父母从来没有学习过好好地表达爱

很多父母会感觉到很纳闷为什么自己初衷是好的,但是说出的话却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于是很多父母把这其中的原因归结于孩子的玻璃心,最后在孩子的郁闷中丢下一句“我都是为你好。”

上一秒还在指责孩子做得不够好,下一秒却开始强调都是为你好,这显然很难让孩子信服。很多父母缺乏好好表达爱的能力,明明是关心孩子,话到嘴边却又变成了难听的指责。

父母们如何避开打击教育的误区

1.注重孩子成长型心态的培养


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卡罗德维克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在人们面对挫折时的两种心态。一种是固定型心态,它指的是个体认为自己的天赋和能力都是一成不变的,所有的困难都是一种测验,如果没有通过那么就说明自己能力有问题。

另一种心态是成长型心态,这指的是个体认为能力可以通过环境刺激不断提高。困难并不可怕,困难可以让自己成长。显然打击式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固定型心态,父母真正要给予孩子的是成长型心态的培养。

2.适当的进行鼓励式教育

傅园慧曾经被人们评价为天才少女,她在访谈中提到,这得益于父母对自己进行的鼓励式教育,尤其是父亲常常会把“你真是个天才”挂在嘴边。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一次队友拿傅园慧总说自己是天才的事儿像傅园慧的爸爸吐槽,结果傅爸理所当然地说“我女儿真的就是天才,我也常这样说她。”

显然生活在鼓励式教育中的孩子,想要不幸福都很难。父母有必要意识到让孩子变强大的力量并非是无尽的打击和否定,更多的是内心的强大力量支撑,而这份力量追根究底来源于父母对自己的爱。

3.注重融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


在孩子眼里父母终究是自己最为亲密的人,然而这也意味着来自父母的伤害会让孩子备受伤害。父母们常常会感慨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如此脆弱,说不上几句批评的话,孩子就承受不来。

事实上,父母有必要反思自己给予孩子的是何种亲子关系,喋喋不休的打击讽刺消耗了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好话不会好好说的表达方式,让孩子认为亲密关系就是在彼此挑刺。

糟糕的亲子关系让所有的教育都成为空谈。


父母教育的难点在于用心,父母希望孩子能够看到自己养育的辛劳,同时父母也应该学会看到孩子内心真正的情感诉求。

独立的个体终其一生是渴望能够拥有他人的认可和肯定,如果这一切都是父母所不能给予的,那么孩子就会很难形成健全的人格。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5907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