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五代十国时期的两次“黄袍加身”:看似是闹剧,其实是历史的必然

五代十国时期的两次“黄袍加身”:看似是闹剧,其实是历史的必然

  • 题/五代时期的两次“黄袍加身”:看似是闹剧,其实是历史的必然
  • 文/金色明月;一位热爱历史的,喜欢写点东西的小人物
  • 图片声明/本文内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号。
  •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引言:

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其实就是唐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与延伸,在这个以武定天下的武人专权时代里,就相继出现了郭威版和赵匡胤版两次“黄袍加身”的闹剧。

这两起“黄袍加身”的政变都是打着“法尧禅舜”的旗号行“夺权篡位”之实。

从历史发展的大角度看待,这两次“黄袍加身”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都推动了社会前进的步伐。

(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早在秦汉时期,世人就对王权的“永不倒性”提出了质疑。在兵荒马乱的的五代十国时期,往往决定政权更迭的力量是兵权,这是唐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与延伸的时代。

在这个“大头兵”当朝的时代,绝不可能出现依文治国,以礼治国的长期政权、稳固政权,因此,在这个以武定天下的武人专权的时代里,就相继出现了两次“黄袍加身”的闹剧。

(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

一、郭威版的“黄袍加身”

刘知远建立后汉,仅仅过了一年就因病去世,死前托孤给郭威、苏逢吉、史弘肇等辅助大臣。

“承佑幼弱,后世托在卿。”

950年,辽兵南下,前线告急,后汉隐帝即令大将郭威以枢密使出任邺都留守及兼天雄节度使,并诏:

“河北诸州,应甲兵、钱币、粮草一禀郭威处分。”

一心忠君的郭威在离京赴任之时,入宫向隐帝进言:

“亲近忠直,放远馋邪,善恶之间,所宜明审,······皆先帝之旧臣,尽多徇国,愿陛下推心任之,必无败失。”

可谓是语重心长,活脱脱的郭威版《出师表》。

(后周太祖郭威)

可惜的是,隐帝在郭威赴任后立马就放纵起来,沉迷声色,不理朝政。史弘肇骄狂嚣张,迷信武力,目无君主,引起了隐帝的强烈不满。

苏逢吉为了大权独揽,乘机挑拨朝中的君臣关系,诬告史弘肇私藏兵器,与外将郭威相互勾结,图谋造反。

隐帝遂令亲信在广武殿伏杀史弘肇,抄灭史家,老弱奴仆,无一幸免。另派特使携带密旨前往邺都,指派郭部将领擒杀郭威,已知京城事变的郭威将计就计,集合部下,宣布真相,激起部下的愤怒。

随后,郭威集结大军南下汴京,隐帝出逃至城外被乱兵杀死,郭威控制京城后宣布恭请李太后临朝听政。

后汉政局名稳实乱,忽报辽兵南来,李太后只得令郭威出征,行至澶州,已被汴京繁华迷恋得不得了的郭崇、曹威等将领极力鼓励将士哗变,兵士将一面撕裂的黄旗披在郭威身上,拥戴郭威为帝,山呼万岁,就这样完成了郭威版的“黄袍加身”。

郭威在部下的拥护下回京,李太后只得在百官的“劝进”下,授郭威符玺,郭威即皇帝位,开创了后周王朝。

(黄袍加身)

二、赵匡胤版的“黄袍加身”

郭威称帝后,仅在位4年就病故,妻侄柴荣即位,即为后周世宗,周世宗生前南征北战,致力于统一,只在位5年就因劳病故,死前令王傅、范质、赵匡胤辅佐7岁的幼主。

(周世宗柴荣)

960年,宫中忽传辽兵和北汉联合进犯,王傅、范质连忙让作为禁军统帅的殿点诸军都点检赵匡胤率军北上抗敌。

大军行至郊外的陈桥驿,赵光义、赵普等人按预先部署,一方面派人回京通知石守信、王审应作内应准备,另一方面指示军中将士将已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

据《宋史》记载:

“宣言策检点为天子,或止之,众不听。迟明,逼寝所,太宗(赵光义)入白,太祖起,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时,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一番“表演”后,赵匡胤亲率大军浩浩荡荡南下汴京。范质、王傅被迫认同“已变天”的事实,赵匡胤随后“应天顺民,法尧禅舜”,改国号为宋,登基为帝,由此开创了赵宋三百年的基业。

(宋太祖赵匡胤)

三、看似“闹剧”实为必然

十年之间就发生了两次“黄袍加身”的闹剧,若从儒家思想的角度来看,这是有违“忠君”原则的政变,虽然史书都把这两次“黄袍加身”的闹剧定性为众望所归,人心所向,主帅是违心从命的不得已。

但是我却认为这是为尊者讳的曲笔,在五代时期,拥有兵权的主帅利用部下贪求荣华富贵的贪念发动政变而夺取政权的例子是普遍现象。

“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在当时可谓是一语中的,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各位开国皇帝,无一不是统兵带军的将领或有军旅生涯经历的权贵。

在乱世之中,据有兵权者想夺取皇位可以说是易如反掌。因此,在短短十年中,发生两起“黄袍加身”的闹剧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看似偶然实为必然。

(赵匡胤剧照)

我把这两起“黄袍加身”的政变认定是“闹剧”,是因为都是打着“法尧禅舜”的旗号行“夺权篡位”之实。郭威从邺都起兵南下,隐帝被杀后,恭请李太后临朝。

可是,从苦寒之地来到繁华的汴梁,郭威部下已经不再满足已有的富贵,谋求更上一步的郭崇、曹威等人在大军北上之际就连忙发动“黄袍加身”“闹剧”,政变由于过于匆促,以至于以黄旗代替黄袍。

等到陈桥兵变时,赵家班却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了,事变成功后,赵匡胤在马上训斥诸将:

“我有号令,尔能从否。”众人下马,跪曰:“惟命是从。”

于是,大军迅速转向南方,直奔汴梁。

(宋太祖赵匡胤剧照)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从历史发展的大角度看待,这两次“黄袍加身”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都推动了社会前进的步伐。

没有后周,那来的周世宗?没有周世宗,那有赵都点检?那有大宋?

周世宗的“三个十年”(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是走向统一的先声,赵匡胤对全国的统一和改革也是周世宗事业的拓展和继续发展,可以说这两次“黄袍加身”对于赵匡胤结束五代分裂局面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更为后来赵宋的三百年的基业奠定了基础。

从这个角度上分析,“黄袍加身”都是历史的发展,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都推动了社会前进的进程,对此应该予以肯定。

(北宋形势图)

在这两起“黄袍加身”的闹剧中,赵匡胤都参与其中,对于兵变的手法早已十分熟悉,所以很快就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收了手下将领的兵权,瓦解了部属的势力范围。

正是赵匡胤的断然决绝,才彻底将各路将领的兵权收归己有,杜绝了大宋版的“黄袍加身”的发生。当然这是后话了。



更多【不易君子】精彩内容请参见:

五代十国时的荆南政权为什么能够维持40年,保持独立不被兼并?

为何不迷信的周世宗柴荣,最终还是死在迷信的悲剧上?

宋朝摄政皇太后刘娥为什么不学武则天一样登基为帝?

​地域黑最早的受害者——宋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4109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