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有些东西不会变。21年前的5月7日,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美国轰炸。1999年5月8日北京时间凌晨5:45(贝尔格莱德时间7日晚11:45)惊闻噩耗: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中国驻前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20多名使馆人员受伤,48岁的新华社记者邵云环、31岁的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和他28岁的妻子朱颖牺牲。
1999年6月29日,贝尔格莱德,人们参观纪念中国三位遇难记者的展览。自左至右为邵云环、许杏虎、朱颖
遇难者家属处在无尽的伤痛之中
1999年5月7日(北京时间5月8日),5枚导弹从天而降,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遭遇类似袭击,那时那刻的愤怒,已成为许多中国人挥之不去的集体回忆。
今天,让我们跟随当时《环球时报》驻南斯拉夫特派记者「吕岩松」的报道,回想起那一年,那一天。
“我亲历中国使馆被炸”
5月7日是中国外交史上、也是中国国际新闻报道史上最黑暗的一天。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发射了五枚巡航导弹(有报道说是3枚),击中我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
“钢筋水泥的碎块从我眼前十几厘米的地方落下,整个使馆大楼内一片白光,我意识到,使馆大楼被击中了 。”
5月7日晚上,北约再次摧毁了南斯拉夫供电系统,贝尔格莱德一片漆黑。
晚上11时半,潘占林大使见天色已晚,而且天气又变得很凉,就劝大家早点休息,第二天好早点起来工作。于是大家返回了楼上宿舍。没想到大使的这句话救了我们十几个人的命,因为北约随后发射的几枚战斧式导弹正好落在我们刚刚坐过的地方,如果我们晚一步上楼的话,大家肯定就都没命了。
被炸的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遗址
来到院子后,我们先看了一下情况,发现整个使馆的院子正燃着熊熊大火。使馆地下室的车库里面有很多战备储备汽油,厨房里还有一些煤气罐,也在陆续地爆炸。
这时候南斯拉夫方面的救援人员也赶到了,当时使馆跑出来的人还很少,不到10个人。大约还有20人被困在里面没有出来,大家为此非常紧张。
这时从二楼传出呼救声,有4、5个人在呼救。浓烟呛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一些人拿着床单和窗帘绳往下爬,有个同志下到一半的时候床单断了,他从二楼的高处跌下来,造成骨盆破裂,伤势十分严重。有些人在下楼的时候被划伤或烫伤。
被轰炸后的中国大使馆旧址
这时,我们又发现五楼还有一些人根本没办法下来。轰炸之后,他们没有忙着自救,而是冲进办公室,抢救国家财产。由于没法带着这些东西下楼,他们宁可呆在楼上等着救援人员来接他们。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有云梯把他们救了下来。从五楼一共救下了3个人。
北约的第二轮轰炸又开始了。
这时我们感觉整个世界都在颤抖,四处都在爆炸,大家不知道该逃向哪儿。所以有很多人只好原地卧倒。
新华社记者邵云环是第一批被救出来的,她住的房间正好是北约导弹击中的地方。据救援人员讲,她的床已经被炸飞了,门没了,墙也没了。
救援人员在二楼找到了邵云环的尸体,把她绑在担架上,从二楼慢慢运了下来。她的双脚光着,头发散落在脸上,一只胳膊显然是断了,在空中荡来荡去。她应该是在被炸后的第一时间内死亡的人。
邵云环
凌晨3点多钟,救援人员终于找到了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的尸体。他为人厚道,是家里的独生子。他年老的父母至今生活在江苏农村,靠他姐姐照顾,有时还要靠他接济,家里生活很困难。能看得出来,小许死得很痛苦,手还是那种剧烈挣扎的样子,衣服也都破了。
许杏虎
又过了一个小时,小许的夫人朱颖也被找到了,这是个1971年才出生的女孩,特别活泼可爱。她死得更惨,从二楼炸到了地下室。
爆炸前15分钟我们还和朱颖在一起谈笑,她一直说无论仗打到什么程度,只要记者站需要她,她一定不会离开的,她会一直陪着许杏虎。而且夫妻俩打算这次回国休假时生一个孩子。
朱颖
“北约的这次轰炸是有目的、故意的。他们蓄意用五枚战斧式巡航导弹从不同的角度轰炸中国大使馆,想把生活在这里的所有人置于死地。”
炸毁前的大使馆
9日下午,上百名华人举着巨幅的中国国旗和“血债要用血来还”等标语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示威游行。他们的许多标语写得很有水平。
数千名南斯拉夫人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为他们鼓掌、助威,许多路过的汽车纷纷鸣笛以示声援。
一个叫付明的北京世界贸易中心的工作人员一直在使馆帮忙,做一切他能做的事。他还买了一大包衣服给大家换洗......
被炸当晚在中国使馆的30名外交人员和记者目前共有3人牺牲,20多人受伤,其中2人重伤。
5月9日,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国旗依旧在废墟上飘扬,在蓝天下,在烈火与浓烟的衬托下,五星红旗显得十分的悲壮,十分的醒目。
(本文节选自环球网,根据吕岩松电话录音整理)
21年后的今天,我们缅怀,勿忘!
最后大家有什么想说的,欢迎下方留言评论,每天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世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18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