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中国绝大多数的城市都是历史名城,目前将近700多个市,在这么多个城市当中又有100多个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是历史城市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古代前半期的中原王朝的都城是东西迁移,进则长安,退则洛阳。到了后半期随着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变为进则北京,退则南京。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六朝古都——南京
南京位于长江的下游,处于江南的东部边缘,两面临江四周群山环抱,地形十分复杂。东面有著名的钟山也就是紫金山、北边有玄武湖、南边有秦淮河、秦淮河的南边屹立着雨花台、西侧紧挨着莫愁湖。正所谓山川险固,易守难攻。从军事上看,南京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就现在中国而言南京的地位也不可忽视。
南京作为重要的军事据点,一旦中国发生分裂它就崛起,一旦统一它就相对衰弱。秦朝大一统时期南京就没有其他地区发展繁荣。
南京城的起源与发展。
春秋时期南京处于吴国的西部边境,是吴楚两国常年争夺的地方。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在今南京城内一座小山上筑城锻造铜铁,因此这座城被称为“冶城”这座山被称为“冶山”是南京最早出现的城池,也是南京的第一座军事城堡。(去南京一定要去朝天宫附近看看,因为”冶城“当时就筑建在附近)后来越王勾践灭到吴国也次建城史称”越城”相传是范蠡所建也叫“范蠡城” ,越城前靠秦淮河后倚雨花台,形势险要处于秦淮河入长江的“咽喉处”,直到六朝时期越城一直都是南京城的军事屏障想要进攻南京城首先要拿下越城。
后来楚威王灭越,有望气的人说此:此地有王气。于是楚威王在江边埋藏大量黄金,起了一个大头碑用黄金来镇压这里的王气。因此南京被称为“金陵”(也是目前南京最知名的称呼)楚威王命名这座城为“金陵邑”
南京的再次兴起已经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南京的军事地理优势又凸显出来,而最早控制江东的是东吴。东吴的掌权者便是孙权,最早东吴的都城在京口,为了北上争雄,建安十六年孙权把都城由京口迁移到秣陵,改名为“建邺“寓意在于建功立业的意思。也就在这一年孙权在”金陵邑“的基础上扩建,作为东吴沿江的重要军事基地。(因此也出了一个"石头城“的称呼)
孙权称帝后把首都从武昌迁移南京,后来孙皓硬是把首都迁回到武昌遭受到江东大族的反对,不得已再次把首都迁回南京。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就知道曹军几次与东吴在合肥大战,孙权必保淮南,因为淮南一失南京就会暴露在曹军的利刃下。
那南京共做了多少年的东吴首都!公元280年,西晋六路大军水路并发起兵东吴。孙皓用铁链横锁在长江江面是,企图用地势加以抵抗。可是西晋军一把大火烧断了铁链,被冲破封锁的吴军不战而溃。(又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为证。孙皓被降,吴国在次建都共52年。西晋末期为了避免晋愍帝司马邺的讳改建邺为“健康”。西晋灭亡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健康”,其后南朝宋、齐、梁、陈都建都在此。
东晋南朝时期的健康城不在是一个单纯的江南城市,它是一个融入南北文化的为一体的全国性城市。这时候的健康城还是沿袭着东吴的建设,只不过在原基础上改竹篱为瓦砖筑,在外围加大了防守。南朝刘宋以后又在健康城内外兴建了30多处皇家园林,其中最著名的有:华林园、乐游苑、芳林苑这些都是皇家游览林园和狩猎之地。
南朝梁武帝时期健康城达到巅峰。,人口已超过了百万。经济不断发展,城内有四个大型商市,外城秦淮河边小的商市共计100多个,还特别分裂出专门的谷市、盐市等就连皇宫后面也设有市集。经济发展起来文化也不会差,政府在健康城设有儒学、玄学、文学、史学四大学馆,一边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为朝廷效力。
从瓦楞残骸中再次兴起
隋唐时期首都在长安,对东南地区六朝旧都健康城采取了抵制措施,把健康城的宫殿、官署全部拆毁改为耕地,昔日繁华的六朝古都成为了历史遗迹。但南京毕竟是六朝古都,不少诗人来此游玩写诗,像“金陵怀古”的诗很多很多。直到南唐时期南京才得以重建,南唐先主李昪把首都定在南京重建金陵,比六朝时期健康城的范围还要大。南宋的健康府沿用的就是这座金陵城,因为长江泥沙淤积“龙蟠虎踞的形势大为逊色,但是仍然有热闹的码头,南唐的金陵也算是经济发达,文化发达。
(南京作为南唐的首都共39年)
南唐先祖李昪
到了北宋时期又改昪州为江宁府,南京为东南经济的重镇,但是政治上的积极还是不高。
北宋灭亡,赵构建立南宋,按惯例本该把首都建在南京。但是赵国人毕竟谨慎,又往南退,定都临安以金陵为行都,更名为健康府,当时的南京只不过是一个重要的区域城市罢了。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在元代的集庆路的基础上改建为应天府,之后以开封为北京,应天府为南京,南京这个名字就是这个时候开始的。在朱元璋还没有登上帝位之前,南京城就开始新的建造了,当时的南京应该叫应天府城。跟其他朝代不一样的是,明朝的南京城,南北狭长,东西略窄是一个不规则的形状,并且把宫城单独建在都城东部,一般情况下宫城应该处于坐北朝南的地理位置。据说是刘伯温认为宫城放在这个位置就是头枕钟山的“龙头”。
明朝的南京城不仅是明清时期我国最大的城池甚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垣。应天府城周长号称96里,据实测约为67里,现存城垣43里,把南京城区历史上所有有过的城都包到了城内。
明朝在整个南京城的布局,城东是政治区也就是皇城所在地,城北是军事区,大臣、官僚和贵族的府第在城南和中部。南京是当时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全城有100多个行业,最发达的有丝织业,当时的南京与苏州、杭州为丝织业三大中心地区,还带动流量洗染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较为发达的还有刻印、文房四宝等文化行业,值得一提的是南京还是印刷业中心,明朝的国子监集中了宋元以来的木刻书刊号称“南监本”,著名的《永乐大典》也是在南京修成的,最早的《本草纲目》也是在南京出版。到了明朝末年彩色套印刷技术广泛流行,这是一种新的印刷技术。
除了以上的这些南京还是全国造船业的中心,郑和下西洋大大家都知道吧,为郑和下西洋建造的远洋巨船就是出自南京的龙江宝船厂。还有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高达33丈,九层八面,外壁是用白瓷砖砌成 ,每个瓷砖中都有一个佛像,用时19年打造,当时访问中国的外国人称:大报恩寺为中古时期的建筑奇迹,可以与比萨斜塔媲美。
清朝时期改应天府为江宁府,设有两江总督,是东南地区的政治中心,也是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清朝南京的丝绸业继续发展,其中“元缎”和“云锦”极为著名。(元缎便是无花缎,在当时远胜于苏州的罗缎与杭州的花缎,云锦是中国传统的提花丝织锦缎,因花案绚丽,如同天上云霄因此得名)为了满足皇室的需求,在南京设有江宁织造署,曹雪芹的前四代连续担任其职位59年之久。康熙皇帝六下江南五次住在曹家。
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南京还是焦点城市之一。
1853年,太平军攻破南京,定为首都,改其称为“天京”,洪秀全在两江总督的基础上扩建规模宏大的“天王府”。1864年湘军攻克天京,一把大火烧了天王府,赫赫天王府在大火下只剩下西花园的遗迹。
1899年开放了南京的下关为商埠,下关逐渐成为南京的码头和商业区。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先生宣誓成为临时大总统,南京再一次成为首都。于是江苏都督府从苏州迁移至南京,并成立省行政公署,南京成为江苏省行政中心。
1927年国民军北伐攻克南京,该年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又定南京为首都,把江苏省会移至镇江,南京成立南京特别市,后来改为行政院院辖市。(相当于现在的直辖市)
1949年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1953年元旦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南京成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一直至今。
结语:
历史上的文化古都单靠走马观花的去了解,难免有些浮光掠影,知其然不知其所然。还需要通过书籍来了解它繁华表面下的历史痕迹——南京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13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