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曾有个热门话题:人性最大的光辉是什么?
有的说,是爱心,见到一切可怜的事物都会心生怜悯。
有的说,是宽容心,无论遇到什么伤害,总施以宽恕。
其中点赞最高、评论最多的回答,是这个:
“因为选择了善良。”
最近,我在某公众号上看到一篇文章,指出现在的教育过于功利,在技术层面上走得太快,以至于灵魂没跟上来:即引导孩子转向爱、善、智慧。
这让我想起美国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在《大西洋月刊》2019年12月刊上发表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亚当·格兰特反思了当今美国年轻人对于“善良、关心他人”品格的弱化和漠视。
有相关研究显示,从1979年到2009年,对于不幸的人,或者被不公平对待的人,美国大学生感受到的担忧是不断减弱的。实验结果显示:在这30年间,美国大学生的同理心和共情力水平处于不断下跌状态。
心理学家还发现,跟上一代人相比,有更少的美国“95后”年轻人认为,助人是应该的;有更多的“95后”认为,助人没错,但与己无关。
亚当·格兰特指出,美国当代年轻人之所以出现这种“善良弱化”的趋势,根源在于家庭教育。
央视关于青少年的成长纪录片《镜子》中有这么一句话: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孩子,是家庭教育的一面镜子。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就是个禽兽。”
这是2019岁末刷屏电影《误杀》里的台词。电影中,高中生平平被当地高官的儿子素察下药迷奸并拍下视频。在一次素察入室要再次侵犯平平时,平平和妈妈阿玉在反抗中不慎将素察打死。
电影中震撼人心的一幕是平平妈妈阿玉与素察妈妈拉韫对峙时脱口而出的话,“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就只是个禽兽”。
2019年10月,大连13岁男孩残忍杀害10岁女孩,案情之惊心,作案手法之残暴震惊全国。小女孩的尸体被扔在了小区的绿化带中,身中7刀颈部有掐痕,凶手是不满14岁的蔡某某,被捕时冷静淡然,“未满14周岁,法律对其无可奈何”,让人直呼“未成年人保护法到底在保护谁?”
2020年1月,西安某高中,17岁的学生李某某,因晚自习期间玩手机,被值班金老师没收手机。随后,李某某两次至教室办公室要找金老师要手机,但金老师均不在。李某某第三次去要手机后,因遭到金老师同一办公室的周老师劝阻,李某某竟然刺杀周老师,随后翻校门逃离。55岁的周老师当晚因抢救无效身亡……
……
电影《少年的你》中,胡小蝶跳楼后警察到魏莱家中走访,魏莱妈妈直言,是胡小蝶的家教有问题,心理素质太差。
“江歌案”中因自私闻名坊间的刘鑫,其家人怒骂江歌母亲:“是她(江歌)命短,不是为了我闺女。”不仅把江歌为朋友刘鑫而死的真相抹干净还把责任怪到她自己命短上。
“救不了自己的孩子,就去救别人的孩子。”
如果说上面的孩子和家长让你心塞,那这则新闻或许能让你暖心。
2020年1月9日,江苏省沭阳县的一对父母,送别了因病过世的6岁幼子,决定将孩子身上有用的器官捐献出来。据了解,孩子捐献的器官预计会给6名病人带来了生的新希望。
这对父母一共养育了三个孩子,两年前,第二个孩子(也是6岁)因交通事故意外去世,当时也捐献了遗体和器官,并成功让4个人的生命得到重生,2个人重见光明。
孩子的母亲说,因为幼子患有脑瘫,过去几年,她和丈夫边打零工边带着孩子四处看病,一路遇到了很多善良人的无私帮助。“这些‘善意’,我都铭记在心,一直想着怎么回报。”
“我们拼尽全力,救不了自己的孩子,只能选择去救别的孩子。我孩子的器官捐给别的孩子,就像我的孩子活着一样,我希望别的孩子快快乐乐成长,没有病魔再折磨他们。”
在四处奔波为孩子看病的过程中,这对父母见过有孩子因为等不到器官供源而离世。
“现在我的孩子去世了,我选择将器官捐献,去挽救那些需要的人,也让善良能够延续下去。”
这对普通的父母,他们的言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们留给孩子向善的力量与示范。
值得思考的问题:你期待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要说我们现在的教育最鼓励培养孩子哪方面的品格,家长们一下能说出好多:创新、思辨、自律、坚韧……确实,这些都是值得鼓励的品格,问一圈下来,你可能会发现,大部分家长并不鼓励孩子培养善良的品格。
换个问题:你期待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大部分家长可能会说,“我希望孩子能做出一番成就,快乐幸福。”这确实是为人父母的普遍愿望。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忽略“让孩子意识到善良、关心别人是重要的品格,最起码跟自己的成就是同等重要的。”
你可能会说,教孩子要善良、关心别人就那么重要吗?站到道德高点去要求孩子,别是种伪善吧?
其实,鼓励孩子关心别人、选择善良,并不是要求他凡事牺牲自己,无条件地满足别人。善良是自私和无私之间的一个状态,是在自己的需求得到照顾的同时,能主动帮助别人。
亚当·格兰特教授并不反对父母期待孩子的学业成就,他的观点是,让孩子善良和追求学业成就同等重要,而现在的大多数父母忽略对孩子善良品格的培养。
仅注重成就能让孩子取得成就吗?不一定。
善良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来看看亚当·格兰特教授列举的几个研究结果:
- 在幼儿园被评价说更乐于助人的那些孩子,在30年后挣的钱更多。
- 初二时成绩最好的学生,在小学时反而不是成绩最好的。但这批孩子有一个共性:他们的小学三年级老师反映,这些孩子最爱帮助别人。简单地说,就是在小学三年级时多帮助别人,上初中后成绩可能会更好。
- 认为父母看重品格胜于看重成绩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更好,也更不容易破坏规则。
这些研究结果,乍看有点反常,但仔细分析,背后的道理很简单:得道多助。
特别是在当今的社会里,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成功率远低于一群人的齐心协作。不难理解,善良、关爱他人的人,朋友也会更多,在良好的社会网络中更能开阔视野和事业,这就是善良的品性能为孩子带来的长远福利。
心理学家还发现,让孩子获得自信的一个途径就是帮助别人。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能让孩子感到自己对他人是有价值和尊严的,这能成为孩子的一个心理优势。
“教好孩子,不仅在为你的孩子铺路,也在为他周围的孩子铺路。”
亚当·格兰特教授说:
“养育孩子真正的考验并不是你的孩子能获得何等的成就,而是他们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将会怎样对待他人。
如果你教导你的孩子成为善良的人,那么你不仅在为他的成就铺路,你也在为他周围的孩子们铺路。”
电影《少年的你》中,尽管因为自己的霸凌导致胡晓蝶跳楼,魏莱面对警察的问话,仍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胡晓蝶死了不是很好吗?她的成绩最多只能读个三本,她死了以后,她的母亲就能从学校那里获得一大笔钱,这笔钱胡晓蝶一辈子都赚不到。”这种魔鬼逻辑,不正是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所说的:
“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魏莱的精致利己主义,正是其父母错位教育的缩影,最终导致了自我毁灭。
要培养孩子善良的品质,请关注这三个建议: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生而有道德观,他们善良、关心别人。在1岁半左右,孩子普遍表现出给家长帮忙的意愿,比如帮忙扫地、收拾桌子、玩具等。2岁半左右,孩子逐渐建立同理心,他们愿意放弃自己的东西来帮助别人,比如看到大人说“疼”的时候,会去安抚大人。
但是,很多家长忽略了孩子的这些行为,甚至会认为孩子想帮忙的意愿是在“添乱、捣蛋”。
亚当·格兰特教授指出,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善良品质,家长需要给孩子的同理心和善意足够的关注。
- 首先,父母要改变和孩子聊天的内容。
平时跟孩子聊天的时候,父母别光顾着问成绩,问课堂表现。你可以问问孩子,今天在学校有没有帮助哪个小朋友。可能刚开始孩子会说没有或是不记得,但如果你经常这么问,他可能会开始留意“帮助别人”这事,也许某天,他会告诉你,今天有同学忘记带伞,我把伞和他一起共了。
总之,你和孩子聊天时,要更多地引导他关注那些反映善意的品质和行为。
雕像虽假,孩子的爱心不假
- 其次,父母要认可孩子的善意,夸奖他。
当孩子做了展现善意的事时,父母要有意识地夸他。但要注意的是,请在口头上夸孩子,无需物质奖励。
斯坦福大学的卡罗尔·德韦克教授让我们知道了“成长性思维”,要夸孩子具体的行为而不是夸孩子是“**样的人”。
但也有研究显示,在孩子8岁左右,夸奖他的品格,相比起夸他的行为,效果更好。因为8岁是儿童身份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父母可以帮孩子建立“帮助者”的身份。而在其他年龄段夸孩子的品格,效果都没这么好。
《父母的语言》中有这样一段话:
父母的语言对孩子宽容的品质和良好道德行为都有影响。虽然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需要家长基于行为的夸赞,但是为了帮助孩子变得善良,家长此时需要基于个人的称赞。
名词与动词间的微妙差别在于,名词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真实的自己。
所以当孩子做错了事情的时候,父母要说“你做了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而非“你真差劲”。这样能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善良的”,只不过是犯了一个可以挽救的错误,而不是让他们产生消极的自我感受,否认自我价值。
- 最后,和孩子分享你自己帮助别人的经历。
这些包括但不限于你曾经想帮忙最后没帮上,感到内疚、后悔的经历。比如,小时候看到同学被嘲笑,自己没站出来帮他说话等等。
柏拉图说:“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请让我们的孩子,带着善良的光,温暖和照亮这个世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98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