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油暴跌产生的影响是整个链条:
- 「以更低的价格提供原油」「提升原油的性价比」「在与其他能源结构竞争中取得优势」「打压其他能源发展」「重新确保原油能源定位」「涨价,继续维持石油霸权」。
阐述具体案例之前,我们需要清楚的知道「原油开采成本很低」,全球原油开采成本最低的是沙特。
根据能源行业咨询公司Rystad Energy发布的数据,去年沙特平均原油生产成本低于9美元/桶,每生产1桶原油的资金支出为仅3.5美元,其中包括钻探新油井和相关设备的投资。全球范围内无任何产油国能与之匹敌。伊朗、伊拉克紧随其后,均原油生产成本都在10美元/桶左右。
沙特的原油位于接近沙漠表面的位置,且油田储备丰富。因此,沙特不需要进行大规模投资。相比较而言,英国和挪威用于原油生产的资金支出要比沙特的高很多,分别为22.67美元和13.76美元。
低成本是主要产油国的武器,当产油国发现有新兴能源呈现出取代石油优势时,产油国会率先发动价格战,把这些潜在的威胁消灭掉。
案例一、
美国寄希望发展页岩油,摆脱对海外原油的依赖,但沙特、俄罗斯等主要产油国,不希望这种情况发生,2016年他们将油价拉低到60美元以下。60美元被认为是美国页岩油的开发成本,打击美国页岩油的发展,美国页岩油那一年大概有64%的钻井平台被迫关闭。
美国政府如果想继续维持页岩油技术发展,则必须对页岩油企业进行大量的资金补贴,补贴力度和幅度取决于沙特、俄罗斯维持多久的低油价。
案例二、
中国是「富煤少油少气」的国家,为此国家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实现能源结构的不断调整。沙特产油国将原油价格时拉低至30美元以下时,中国煤化工企业瞬间进入亏损状态。
按照中国的能源消费计划,2020年非化石能源(水电、风电、核电、光伏发电和生物质能等)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到2030年达到20%左右。2018年,我国非化石能源的消费占比已经达到了14.3%。
油价暴跌,很多替代能源产业可能就会因为持续亏损而慢慢退出。中国目前正在全力推动的锂电池、氢能源战略,甚至日本的清洁能源混合动力车型,大量企业可能面临亏损,最终破产倒闭。
如果中国替代能源企业倒闭,国际油价又重回高位,中国的能源消费将再次陷入被动。作为世界上对进口原油依赖度达到70%以上的国家,中国经济即便增速下降,对石油的依赖也十分惊人,而此次石油暴跌恰恰是中国丧失了对替代能源的布局,未来中国能源改革之路将会更加困难。
2、意味着未来我们要节衣缩食了。
决定油价走势的是市场供求,历史上每次原油出现低价,无一例外都伴随局部甚至是全球的经济问题。
比如上一次出现低油价时在2016年,而当时的国际形势是,2015年,中国股市暴跌,经济危机迅速发酵;2016年,英国公投脱离欧盟,欧洲即将面临解体;土耳其政变未遂;俄罗斯危机;美联储宣布加息周期开始。
你可以把全球发展看做是一台正在前进的汽车,发展的越快就需要越多的能源,发展的越慢,需要的能源越少,当经济引擎减速时,各国需要的原油自然就减少,人们的工作、收入便随之受到影响。
记不记得中国的第二轮房价疯涨就是2015年之后,2016年起飞(拉动经济)-2020年强调「房住不炒」。(额外多说一句,第一轮房价四万亿,对经济发展有帮助,第二次房价飞涨,帮助很小,中国GDP增速甚至下滑了,刺激房市政策第一次失灵)
那现在是2020年,低油价之后 ,中国不再刺激房价,有哪些产业是值得刺激的呢?
2020年,美股本身就已经泡沫化,已经抵达了五年一次经济危机的时间点,新冠疫情让这场危机提前了,率先崩盘的是原油,随即是美股,于是全球经济减速。
新冠肺炎疫情让数十个国家出台了国际和国内旅行限制的无奈安排,全球范围内交通工具歇菜、停用,服务性用油大幅下降;与此同时,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被残酷打断,生产性用油急速锐减;从更宽泛空间看,全球经济今年大幅倒退成为定局,对原油需求形成压制。
2020年,粮食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工作不好找,需求得不到释放,消费者消费欲望受到打压,趋于保守,政府希望人们多花钱,但消费者知道自己未来收入不乐观,开始节衣缩食的生活。
3、意味着中国的许多能源产业受到了打击。
石油暴跌直接扭转了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逻辑,推广新能源汽车在政府端的逻辑是摆脱石油,在消费端的逻辑是「更省钱」,这种更低的成本支出依靠的是「高油价」,而低油价会让消费者丧失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想法,新能源车的优势得不到更大程度体现。
此前依靠政府新能源汽车补贴,新能源汽车得到了快速发展,但2020年补贴退坡遇上国际原油暴跌,不继续补贴新能源汽车就会丧失原本价格和使用成本优势,也就是说低油价在考验政府是否继续针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维持新能源计划的顺利推进,否则将前功尽弃。
因此,这次疫情对汽车行业、新能源行业、电池、电机行业打击尤为严重,特斯拉、蔚来、上汽、广汽、吉利已经在股价上得到了体现。
石油暴跌,仅仅是消费者加油支出变少这么简单吗?实际上,在收入减少的前提下,支出减少但总比例却在上升,也就是说看起来支出少了,实际支出变多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87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