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有个三岁的小妞,每次洗澡洗头发都特别费劲,总是说不,我试过说必须洗,强制把她弄过来,哭着也要洗,看着孩子可怜的样子,我心软了。
后来,老公想了一招,每次洗头洗澡前都拿一个吃的出来,一听说给好吃的,她立马就答应了,所以很长时间,我们都是贿赂着洗的。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家里的熊孩子让我发愁。今天读到一本书,我发现我陷于了管教误区,并接触到了“情感引导的方式教育”这种温和的教育理念,跟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很不一样。“情感引导”不仅可以达成教育的目的,还能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孩子情绪管理能力。
那我们以往一般的传统教育有什么误区,什么是“情感引导式教育”?父母怎么做才是真正的情感引导呢?接下来我会逐一分享出来。
传统教育的几种常见的误区:
1、控制型父母
表现:出现问题的时候,喜欢用威胁,惩罚的手段。
结果:控制型父母带大的孩子要么被制服了,变得性格懦弱,要么就是模仿父母,喜欢控制别人。
2、放任型父母
表现:孩子做什么都由着他,放任不管,也不关注孩子的表现和感受。比如孩子哭的时候,说没事儿,让他哭,不要抱,不要哄,会惯坏等等。
后果:孩子因为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指导,会没有安全感和边界,感觉自己不被爱,会缺乏亲密的依赖关系,长大后一直在寻找归属感。还可能会有成瘾性的不良习惯。
3、贿赂型父母
表现:通过谈条件,交易、奖励等的方式解决问题。比如孩子哭的时候,说不哭了,爸爸给你买糖吃。
后果:孩子感受不到做这件事情本身的意义和乐趣,长大后他做任何事情都会非常被动,要靠外界的反馈或者指令做事,没有来自内心的动力。
如果习惯用外部激励的方式来奖励教育孩子,那么很容易让他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没有外部的认可,就会觉得人生没意义。
4、忽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表现:强调正面价值,抑制负面感受。比如孩子摔一跤,不怎么关注孩子的感受,直接跟孩子说不疼,快起来,男孩子要坚强,哭多丢脸啊之类的话……
后果:如果父母经常忽略孩子的感受,孩子也会慢慢的体会不到别人的感受,会造成很多沟通的障碍,不能换位思考,也很难对别人产生同理心。
5、以消极后果进行惩罚
表现:惩罚孩子可以用直接后果。比如说,叫孩子吃饭,孩子说不吃,过了吃饭的点,就没饭吃了,饿就是直接后果,可以作为惩罚,但同时父母可以表示理解孩子的感受,安慰他的情绪。
如果说,孩子打碎花瓶就不能吃饭,就是消极后果。消极后果与过错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后果:孩子会因为害怕惩罚而暂时的屈服,但不能认识的错误本身,或者会变得不敢说实话,撒谎欺骗父母。
什么是“情感引导式教育”?
很多孩子喜欢撒泼打滚,因为他只会这样来表现自己的情绪。所谓情感引导式教育,建立在尊重孩子想法和感受的前提下,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在父母的引导下解决问题,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
因此,孩子愿意听从管教的最好原因是你们之间建立了特殊感情,而不是因为威逼利诱。
怎样进行“情感引导式教育”
1、播下种子
播下种子是要提前让孩子知道,在特定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事情,以及你对他的要求是什么,他知道怎样做是可以的。
比如,晚上出去吃饭,你告诉孩子:“你要好好表现啊。”孩子并不知道“好好表现”具体是什么意思,就需要家长告诉孩子,进了饭店不要乱跑,大喊大叫。
2、观察和判断
观察和判断的本质就是关注。你需要关注孩子的行为,在何种情况下容易烦躁、吵闹或沮丧?孩子的性格是怎样的?孩子处在什么发展阶段,这有助于你预测何时可能会面临挑战,并提前做好准备。
观察的目的还在于体察孩子的需要。她是饿了、渴了、累了、热了、冷了或者过度兴奋了?不乖的行为往往是表达这些基本需求的手段。一旦孩子被理解了,需求被满足了,孩子很快就会恢复正常。
3、聆听
很多家长一边手里忙着,一边对孩子说,你说吧我听着呢。这样对于需要关注聆听的孩子来说不是一个好的沟通方式。对孩子的聆听最好要蹲下来眼睛与他们平视,以便进行眼神的交流,让他们知道你是在专心致志的关注他。
4、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
承认并接受孩子的情绪,并帮他说出此时的感受,这样孩子也会掌握更多的情感类词汇。当你准确说出他的感受并表示理解,而不是忽视感受或者试图转移注意力时,他就能感到被理解和尊重,情绪也会很快平复下来。
5、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当你可以充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有了同理心,就会跟孩子建立的充分的信任,下一步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他理解,并一起找到解决办法。
结语
所谓的熊孩子,大多是情感和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做出一些举动引起父母的关注。
“情感引导式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允许表达情绪——理解情绪——引导解决问题,循序渐进地体察孩子的情绪,促进亲子子关系进而引导成长。
如果你家也有熊孩子,来试试这个方法吧。
文|爱美的金灿灿,欢迎关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80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