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 > “血透几个月之后瘦了十几斤!”——因为你还是不知道怎么吃

“血透几个月之后瘦了十几斤!”——因为你还是不知道怎么吃

作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肾内科 孙丹妮 彭张哲

在所有慢性病患者的饮食管理中,慢性肾衰患者的饮食管理是最为严格的,对于刚刚接触慢性肾脏病营养治疗的患者来说,“不知道怎么吃”或者“什么都不敢吃”成为了普遍现象,接下来我们将针对进已入血透治疗的患者群体,来讲讲饮食管理的几个原则。

1.保证充足的热量摄入

每日充足的热量摄入是保证饮食管理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我们推荐透析患者的每日热量摄入为33-35kcal/kg。在保证能量供应的三大基础物质中,糖分(或碳水化合物)是热量的最主要来源,糖原摄入不足会直接导致体内存储的蛋白质以及每日摄入的蛋白质被当做热量来源被消耗掉,因此,对于非糖尿病为基础疾病的透析患者来说,糖分的摄入是不需要限制的。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糖分(或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便是三餐的主食。

中国拥有着独特而丰富的饮食文化,其中极具地方特色的主食文化首当其冲,但是,对于透析患者来说,综合糖原含量、蛋白含量、脂肪含量及矿物质结构的分析,我们推荐的最佳主食或糖分来源仍旧是传统的白米饭。不推荐所谓“养生饭”、“养生粥”等“养生文化”催产出的各类代主食,因为其中搭配的玉米、芸豆、红豆、绿豆、黑豆、莲子、桂圆等等都有高钾、高磷的摄入风险。

2.优质足量的蛋白质

对于进入透析的尿毒症患者,由于血液透析过程中会丢失一定的蛋白质和氨基酸,过度的蛋白限制会加重负担平衡,影响机体各个脏器的新陈代谢及肌肉的消耗,加速衰老,加重脏器负担,因此我们不再推荐低蛋白或极低蛋白饮食(划重点!进入透析后不应该再继续执行低蛋白饮食)。在保证充足总热量摄入的前提下,建议每日蛋白摄入量为1.0-1.2g/(kg.d)。例如,一名体重50kg的患者,每天摄入的蛋白量应在50-60g左右,推荐以优质蛋白(高生物价蛋白)为主,如牛奶、蛋清(鸡蛋白)、瘦肉等,市面上有很多双蛋白含量的牛奶和酸奶,是非常优质的蛋白来源,如果早餐选择一份双蛋白牛奶+两个鸡蛋白这样的搭配,即可提供20g左右的蛋白含量,在接下来的中餐和晚餐中添加200-300g的瘦肉或鱼肉即可达到一天的蛋白摄入目标。我们不推荐使用奶粉和植物蛋白(豆浆、豆腐)作为蛋白来源,奶粉的钾含量大多异常高,植物蛋白大多含磷较高,且蛋白的吸收利用率比动物蛋白低的多。

3.又爱又恨——钠、钾、磷

血透患者在接受饮食管理的过程中,最难把握同时也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钠、钾、磷的多度摄入。

血透患者大多存在高血压并发症,钠摄入量应控制在2-3g/天,钠主要来源于我们日常饮食中的食盐,因此,让家常菜的口味淡下来是饮食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高钾作为血透病人最为致命的并发症,很多病人都对它熟悉又惧怕,而合理的饮食管理是切断高钾最经济可行的手段;另外,高磷并发症的影响近年来也被摆在愈加重要的位置,受到越来越多医者和病人的关注。然而,钾和磷作为自然界最基本的矿物质元素,完全不含钾或磷的食物几乎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嘱咐患者牢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高钾、高磷食物,并尽量避免食用它们。

对于钠、钾、磷的管理,另外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尽量不外食、不点外卖、少吃零食,餐厅或外卖中的大多食品和饮料为了刺激使用者的味蕾,常常会添加超出常规量的食盐、味精、酱油或其他酱料,这些往往是钠、钾、磷超标的集大成者,要记住天然的增味配料(如葱、姜、蒜、花椒等)永远比化学工艺加工出的调味料健康的多。


少吃外卖和零食


4.维持水平衡

大多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少尿或无尿,严格控制水的摄入,维持水平衡是提高存活率的重要环节。原则上每日进水量=尿量+透析超滤水量/透析间隔天数+500ml(为1天机体无形失水量)。判断水分限制的最好指标是体重的变动,透析间期体重不应超过1kg/d。要强调是,我们这里所提到的进水量并不仅仅是饮用水或喝进去的水,也包括牛奶、水果、蔬菜、米饭、面条等食物中所含的隐性水摄入。

饮食管理很可能是每一位慢性肾衰患者接触到的首发治疗手段之一,以上我们所提到的每一项饮食原则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它将渗透并贯彻到患者们带病长寿的整个生命过程当中,因此,我们的目标是引导患者制定可以长期坚持并执行的个体化食谱,它不能过于严格,否则患者难以坚持且容易营养不良,它也不能太宽松,否则达不到防治目的,前期的适应阶段必会缓慢而困难重重,这需要专科医生和患者双方的合作才能实现。

文章最后我们推荐一款可以帮助患者饮食管理的APP——薄荷健康,使用者可以将自己的三餐饮食详细输入进去,系统可以帮助计算每餐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含量,很多食材还有具体的钠、钾、钙、磷含量供使用者参考,一天的热量摄入、蛋白含量是否充足,钠、钾、磷含量是否超标便可一目了然,可以很好的协助患者进行比较精确的饮食管理,并根据自身的饮食特点,逐渐形成可以接受的个体化食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7031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