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所以能够孕育生命,与内外部的诸多环境因素有关。在地球外部,太阳作为中心天体在很大程度上维持着太阳系内部的稳定,使得各大行星和卫星有序地运行。同时太阳自身的运行也比较稳定,即使偶尔会有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依然稳定地向地球输送光和热。在地球的内部,大气层、磁场、陆地和海洋都是重要的环境因素,地球如今的格局可以说是经过几十亿年的发展才形成的。既然这种格局能够孕育生命,说明它是无法轻易改变的。
随着地球上的人口越来越多,人类意识到陆地活动范围有限,于是从上个世纪末就开始了填海造陆等将海洋转变成陆地的行动。虽然填海造陆确实能够给陆地生物创造更多生存的空间,但却也剥夺了海洋生物的生存权利。然而在发展机遇面前,人类往往会做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选择,导致越来越多的水域变成了陆地。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面积对换的话,会发生什么呢?
众所周知,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只占到了总面积的3成左右,而海洋面积则占到了7成。如果海陆面积一开始就对换,变成了七成的陆地和三成的海洋,那么生命的出现有可能会晚很多年,甚至有可能不会有生命出现。因为根据地质学家们长期的研究发现,在生命出现之前,地球和火星较为相似。如果这时候的地球存在陆地面积比海洋面积大的情况,那么地球气温将会上升到更高的程度。物理学上存在比热容这个概念,它指的是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
水的比热容要比土壤的比热容大,因此它们在吸收太阳热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早期地球上存在七成陆地和三成海洋,那么地球上的气温是不适合生命生存的。如果人类填海造陆的趋势得不到遏制的话,那么若干年之后地球上的陆地面积也可能比海洋面积大,这又会造成什么影响呢?首先受到影响的是海洋生物,很多物种的生存空间被剥夺了,导致原本不在同一区域生活的物种被赶到了一起。
然后可能发生的事情就是物种之间为了争夺生存空间和生存资源互相争斗,最终有可能导致物种的灭绝。其次,直接影响地球上的气候。如果说海洋生物的灭绝有可能不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那么气候的变化是全球性的,一定会对人类等陆地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逐渐减少的海洋面积意味着更多太阳热量无法得到吸收,从而释放到陆地上。再加上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持续发展下去,最终导致地球上的气温越来越高,水域蒸发越来越强烈,地球有可能变成第二颗火星。由此看来,陆地并不是越多越好,大自然既然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格局,自有它的原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63786.html